李浩
【摘 要】当前,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做好纪检监察报道意义重大,党报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宣传主阵地,更需做好新时代纪检监察报道。纪检监察新闻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严肃性、专业性,对新闻报道的导向性、准确性、尺度有较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党报在报道中需处理好导向性和可读性、政治性和新闻性、时效性和准确性、严谨性和创新性这四对关系,实现宣传效果、新闻效果、传播效果的统一,努力讲好新时代的反腐倡廉故事。
【关键词】党报;纪检监察报道;四对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纪检监察新闻成为越来越热门的时政新闻领域。纪检监察报道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严肃性、专业性,对报道的导向性、准确性、尺度有较高的要求,而一些新聞媒体在报道时片面追求奇观化、快速化,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宣传效果。
党报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党的新闻舆论宣传主阵地,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笔者认为党报在做好纪检监察报道时应正确处理好四对关系,即导向性和可读性的关系、政治性和新闻性的关系、时效性和准确性的关系、严谨性和创新性的关系,以期实现宣传效果、新闻效果、传播效果的统一,从而有力助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一、要把握好导向性和可读性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党报的主要功能就是客观正确地引导舆论,表达党和人民的意志,宣传主流社会思想,坚持有利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舆论导向。
新闻的可读性是指新闻便于阅读,吸引读者的特性,也指新闻在内容上满足读者需要的特性,是新闻吸引受众,增强影响力的利器。纪检监察报道涉及反腐动向,社会关注度极高。当前一些媒体在纪检监察报道中片面追求可读性,陷入了一些误区,具体表现在:一是过度曝光“负面信息”。纪检监察新闻中的反腐动态,特别是腐败干部的“落马”事件,都会曝光一定的“负面信息”,部分媒体在新闻取材上专注于描写腐败本身,对反腐败工作以偏概全,忽视了新闻事件的反腐败意义、社会舆论引导、廉政建设反思等报道初衷。二是案件报道追求奇观化。部分纪检监察报道热衷于“扒粪”式报道和黄色报道,制作夸张的标题,用“星、腥、性”替代严肃的新闻故事。[1]对涉事领导干部的桃色新闻、花边新闻、娱乐新闻大肆渲染,以满足公众对于官场争斗、男女关系的好奇心,使严肃的纪检监察新闻低俗化。三是“为了新闻而新闻”。少数媒体刻意迎合公众痛恨贪腐的情绪,对腐败事件本身发表主观性、臆想性的评论,以获得受众的情感共鸣。
纪检监察报道的目的是展示党和政府反腐败的成果,彰显党和政府惩贪肃腐的决心与信心。这是党报在开展纪检监察报道时必须牢牢坚守的舆论导向。同时,新闻是写给广大读者看的,失去了读者就失去了影响力,没有可读性的新闻也不具有引导力。党报在开展纪检监察报道时应当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切实增强报道的可读性。
要实现导向性和可读性的统一,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坚持正面宣传,把报道的重点放在对纪检监察工作机制和工作成效的宣传上,同时,加强对廉洁自律、勇于查处腐败和举报腐败等正面典型的宣传。二是坚持正确解读,牢牢把握住纪检监察政策解读的话语权,通过正确解读“负面信息”,引导读者正确理解新闻事实、相关政策,准确把握当前形势,促使读者对“负面信息”形成正面认知,产生正面宣传效果。三是坚持全面报道,对腐败案件不回避,但也决不“消费”腐败案件。结合社会大环境进行全面报道,在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既注重在细节中“较真”,又体现报道内容的全面性,将腐败分子的腐败行径进行详细的还原,让新闻切实体现党和政府严厉惩治腐败的决心,对各级领导干部起到警示作用。
二、要把握好政治性和新闻性的关系
纪检监察新闻是以纪检监察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报道。由于纪检监察报道的政治性强,当前大部分的新闻报道还停留在单一化的工作宣传上,新闻性较弱,造成了两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只接天线,不接地气。除了反腐败案件报道外,党报纪检监察报道大都延续了时政报道的“高冷硬”模式,以会议报道、领导活动报道、成就报道、纪检监察机关重点工作以及政策性新闻为主。报道的“规定动作”较多,有的就工作报道工作,忽略了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关联性,常常只见会议不见新闻,只见想法不见做法,容易给读者造成“板起脸来说套话”的印象。
二是偏于被动,不够主动。纪检监察报道的政治性强、纪律性强,束缚住了一些媒体的报道主动性和积极性,媒体在纪检监察报道上存在“等通稿、等指示”“宁不出彩求不出错”等想法。一些纪检监察单位对媒体“保持警惕”,很少与媒体沟通,导致媒体和纪检监察单位供需不对接,缺乏优质新闻的生产合力。
党报兼具政治属性和媒介属性,承担着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双重职能,开展纪检监察新闻报道工作时必须兼顾“两头”,既要让党委政府满意,也要让人民群众喜爱,使报道的政治性和新闻性相融合。
一是站位要有高度。坚持“政治家办报”理念,宣传好党和国家的反腐倡廉工作部署,展现好纪检监察单位和干部的良好形象。要围绕纪检监察工作的重点确定报道主题,在领导活动、会议报道中挖掘出真正的新闻点,将工作部署和民生热点相结合,增加权威解读性内容、服务性内容、观点性内容,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共鸣。
二是内容要有新度。除了按规定完成领导活动、会议报道等报道任务外,对可公布的会议内容、政策措施进行深层次的阐释和解读,增强会议和文件内容的新闻性,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闻需求。要主动开展主题报道,深入开展调查报道和典型报道,下到基层、走入现场,到新闻一线采写前沿、深刻的现象和问题,挖掘鲜活的人物、生动的事迹,讲好主题故事。
三是表达要有温度。要让“硬”新闻“软”下来,努力摆脱“居高临下”的说教模式和生硬的文风,多用平实的语言、探索清新的文风,做到“具体而不抽象、鲜明而不概念化”,让读者喜闻乐见。
三、要把握好时效性和准确性的关系
时效性是新闻的基本属性,时效性越强,新闻价值越大,传播效果就越好。各家新闻媒体都极为重视新闻的发布速度,以期抢占报道先机,成为新闻竞争中的胜利者。
纪检监察工作非常特殊,社会关注度高、内容敏感,因此对报道的准确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种准确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时间的准确性。纪检监察工作具有特别强的政策性、纪律性、保密性,新闻事实在某个时间段内须处于保密状态,或考虑社会影响和震慑效果,新闻须在某个时间点公布,因而纪检监察报道必须按照要求在某个时间段甚至时间点刊发。二是事实的准确性。纪检监察报道绝对不能出错,要准确核实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不能为了抢时间、求首发而误报、错报,甚至歪曲报道。曾经多次发生过媒体为了抢首发,在没有官方信源的情况下,擅自发布没有核实的反腐败信息,导致某些领导干部被“落马”,产生了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
新闻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共同夯实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尤其是当前网络媒体高度发达,各种信息充斥舆论场,亟需主流媒体走在不良信息的前面,及时发出准确、权威的信息,引导社会舆论。
党报的纪检监察报道,尤其是案件报道,要严守新闻宣传纪律,选择适当时机、以适当方式公布,报道由纪委主要领导签字把关,绝对不能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擅自抢发新闻。[2]要对报道内容慎重把关,对不确定、不准确的信息在求证后再报道,要严格按照新闻来源口径做报道,坚决杜绝预测性报道和规定外的解释性报道内容,还要遵守保密原则,对办案地点和技术细节不作报道。要注意报道频次,对腐败案件的报道不能过于密集,要控制好涉案官员负面形象的呈现力度,以免造成“负面信息”失衡,而产生负面的宣传效果。
四、要把握好严谨性和创新性的关系
纪检监察工作政治性强、法律性强、规范性强,出于政治需要和舆情安全的考虑,纪检监察新闻讲究程序、行文严谨、用词准确,并严格按照政治规矩来安排报道的结构、篇幅、版式。这种四平八稳、一成不变的新闻表达方式,常常让读者觉得纪检监察新闻过于僵硬、刻板、枯燥,从而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此外,目前的纪检监察新闻多数传播形式陈旧,仍以传统媒体为主要发布渠道,即使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很多也没有适应新媒体表达方式,只是将依照传统“套路”创作的新闻或传统媒体发表的新闻稿件简单复制到新媒體上,没有发挥好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影响了传播效果。
创新是新闻传播的动力之源、活力之源。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新闻生产、内容风格、传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闻宣传需要,各家媒体都在表达方式、传播手段等方面谋变谋新。但是在创新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表达不规范,在报道形式上求新求异,用网络化的语言、符号化的视角、娱乐化的叙事来编发新闻,在用词用句上不够规范,有的在内容上添加小说化的臆想桥段,这些虽然增加了新闻的阅读趣味,但是会影响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二是内容较肤浅,在技术手段上,有的媒体过于注重使用新媒体技术制作绚丽的表现形式,如简单的数据新闻、微信H5场景、舆情监测报告等,重点呈现“落马”官员的人数、比例等面上的情况,和官员的身份、经历、涉案财物等基本信息,虽然能给读者直观的阅读体验,但是对于反腐败工作的深度挖掘较少,内容较为空泛、肤浅,传递的新闻价值有限。[3]
纪检监察报道严谨与创新不可偏废,严谨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坚持严谨、规范,创新才有稳固的基础。创新是严谨的发展,只有不断创新,严谨的新闻才能更有活力。笔者认为党报纪检监察报道要平衡好严谨性和创新性,需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在遵守严谨性方面,纪检监察报道必须坚持规范化的表达,对纪检监察工作中的政治术语、纪言纪语、法律名词严格规范使用,不得随意篡改。在报道中严格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全面地还原新闻事实全貌,并且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挖掘、专业提炼,生产出专业、权威、有价值的新闻。
二是在追求创新性方面,纪检监察报道要主动适应媒体融合趋势,积极应用新媒体技术,开拓多元的传播渠道,要让用户在哪里,纪检监察新闻就覆盖到哪里。要创新表达方式,使用有亲和力的语言,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融合图片、文字、声音、视频来丰富新闻表达。要创新内容配置,对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新闻信息进行融合呈现,深入挖掘新闻信息的价值,促进新闻主题的深化。
注释:
[1]朱胜利,邵苏.纪检监察报道的时度效[J].青年记者,2018(24).
[2]王弘毅.浅析地方纸媒反腐倡廉新闻的改进创新[J].新闻世界,2015(08).
[3]梁欣.新媒体环境下反腐报道的困境与出路[J].传媒,2017(24) .
(作者:安徽日报政治新闻中心记者)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