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毛虫的特征特性及综合防治对策

2020-04-26 01:37林世仓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7期
关键词:特征特性防治对策

林世仓

摘要    舒城是我国茶叶百强县、绿茶出口基地。近些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茶产业获得了良好发展,但是茶叶栽植中的茶毛虫等病虫危害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结合舒城县茶叶生产的实际情况,从外形特性、发生规律、危害特点等方面总结了茶毛虫发生的特征特性,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对策,以期为茶叶绿色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    茶毛虫;特征特性;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7-0123-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又称为毛毛虫、茶黄毒蛾、痒辣子等,为鳞翅目毒蛾科(Lymantriidae)黄毒蛾属的一种昆虫,是茶叶生产中常见的一类害虫,目前在我国各茶叶产区均可发生[1]。舒城县地处江淮之间,区位优越,历史悠久,是我国茶叶百强县、绿茶出口基地,2010年获得了“中国名茶之乡”的称号,2011年被授予“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茶产业发展示范县”的称号,其中最负盛名的茶叶为舒城小兰花。目前,全县茶园面积在4 666.67 hm2以上,干茶年产量近2 500 t,茶叶已经成为当地的特色与优势产业之一[2]。近些年,常发的茶毛虫等病虫害给当地茶叶生产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现结合当地茶毛虫发生情况,对茶毛虫特征特性及综合防治对策进行探讨,以供种植户参考。

1    特征特性

1.1    形态特征

茶毛虫的体长平均在6~13 mm之间,展翅后的长度在20~55 mm之间。雌蛾的个体较雄蛾稍大,翅膀的颜色为黄褐色。茶毛虫的前翅中间部位有2条淡黄色横条纹,翅膀尖为黄色,内有2个黑点[1]。雌蛾的腹部较雄蛾粗,末端有黄色毛状物。卵为淡黄色,圆形或者椭圆形,一般每个卵块内含有卵60~80粒,卵上被一层黄色茸毛。成熟的幼虫颜色为黄褐色,身体平均长度在20 mm左右,胸部分为3节,每个体节上有8个毛状的瘤,前期颜色为黄色,后来逐渐转为黑色,瘤上长满黄褐色毒毛。蛹的体长平均在9 mm左右,颜色为黄褐色,外表有一层丝质土黄色薄茧。结茧后的平均长度在12~14 mm之间。

1.2    发生规律

茶毛虫1年发生的代数随着各地气候条件不同而表现出一定差异。舒城县茶毛虫1年发生2~3代,第1代、第2代幼虫分别在5月底至6月、7—9月产生危害,无世代重叠现象。幼虫老熟后在茶树根部落叶下的表层土壤中结茧、化蛹[1]。茶毛虫以卵的形式越冬,整齐地排列在茶树上中下部位老叶的背部。成虫羽化多在下午,白天在叶片背部静伏,如果受到外界的干扰就会迅速起飞或者装死坠落,晚上出来活动,19:00—23:00最为活跃[2]。雄蛾的危害时间一般早于雌蛾1~2 d,且雄蛾表现出更强的趋光性与活动性[1]。羽化当天或者第2天开始交尾,交尾的当天或者第2天即可产卵。一般产卵部位为茶树叶片的背部,非越冬卵常产在枝叶茂盛、比較隐蔽的茶园内,越冬卵多数产在光照多、比较暖和的茶园内。雌蛾每只产卵数量为50~200粒,最多每只可产卵300粒。

1.3    危害特点

茶毛虫可对茶树、油桐、樱桃、玉米等植物产生危害。茶毛虫是舒城县茶叶生产区的一类主要害虫,危害重、持续时间长的世代为第1、3代;第2代一般持续时间比较短,危害相对较轻。幼虫表现出很强的群聚性特点,尤其是卵孵化后至3龄,常几十头聚集在卵块的附近危害,蚕食叶肉,导致叶片呈半透明的网膜状。进入3龄后,幼虫对食物的需求量增加,逐渐分开迁移到其他枝条、叶片,蚕食附近的叶片等,严重时可造成树叶成片被吃光,不仅影响当时的产量,短期内茶叶的长势也难以恢复[3]。在温度高、有光照的条件下,幼虫表现出较强的敏感性。幼虫为害的时间以清晨、傍晚和夜间为多。茶毛虫的体表有一层有毒茸毛,如果人碰触就会造成接触部位的红肿痒痛。茶毛虫的危害常表现出间接性大发生、局部成灾等特点,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温度、空气湿度和天敌。此外,田间管理情况也对茶毛虫虫害的发生产生一定影响。一般海拔低的山丘与丘陵地区茶毛虫的发生程度较高海拔山区重[1]。

2    综合防治对策

茶毛虫是我国茶产区一类主要的害虫。20世纪50年代,我国报道了许多有关茶毛虫发生及防控方面的内容,当时防治技术相对落后,主要采取化学防治的方法;7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意识到过多化学防治的危害,开展了相关天敌防控方面的研究;80年代后开展了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目前,茶毛虫的综合防控主要是采取农业防治措施,合理地保护与利用天敌,结合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科学选择生物性药剂以及效果好、毒性低、残留期短的化学药剂。

2.1    准确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对茶园内越冬代卵块的密度开展调查,了解卵孵化的进度、寄生情况、幼虫发育进度以及田间危害情况[3]。每年3月底前对茶园内越冬卵块的数量、所处位置开展调查,对大概的发育进程有所了解,并对第1代茶毛虫发生的时间及危害程度进行预测预报。第2、3代的发生可结合茶园间诱蛾数量以及诱蛾高峰期的时间,预测虫害的进度与发生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方案[4]。当茶树上卵块数量超过5个/百丛或者茶行超过1个虫群/m时,可开展药剂防治。

2.2    农艺防治

每年9—10月在土壤耕作的同时将茶园内枯萎的老枝、落叶、杂草等清理干净,以降低隐藏的茧蛹数量。在蛹高峰期中耕土壤,即在茶树的根际部位培土超过6 cm并适当镇压,避免羽化的成虫从土壤中钻出来。幼虫处于1~2龄期时,在茶园内寻找茶叶背面的卵块,人工捕捉并集中烧毁。具体的方法为将带虫的叶片直接摘下来统一踩踏或者统一放置在盛有药剂的瓶中杀死;或者清晨在有茶毛虫的茶树下方先放好装有药液的容器,然后轻轻敲打茶树枝以振落茶毛虫[4]。

结合各阶段茶树生长对养分的需求合理施肥,一定要施足基肥量,适时追肥,不可施氮肥过多,确保配方施肥,为茶树生长提供必要的养分,促使茶树长势健壮,提高树体自身抵抗害虫的能力[5]。可分批采摘茶叶,一般卵产在收获的叶片部位,因而采摘要分批采、勤采,以降低茶毛虫的危害。很多茶园在茶叶采摘结束后或者翌年春季茶树开始生长前进行1次轻度修剪,最佳的修剪时间是越冬代幼虫化蛹前,此时幼虫主要分布在茶树的蓬面上,修剪对茶毛虫的防治效果最为明显。

2.3    物理及生物防控

利用茶毛虫的趋光性,于成虫羽化期在茶园内悬挂太阳能杀虫灯,可有效防控杀虫灯周围2~3 hm2范围内的茶毛虫,开灯时间在每日19:00—24:00[5]。利用茶毛虫对黄色具有一定趋向性的特点,在茶园内茶毛虫成虫活动区域放置黄色粘虫板,放置位置为茶树上方约15 cm处。此外,还可以在茶园内放置性诱捕器,以干扰茶毛虫成虫的交配,进而达到控制茶园内卵数量的作用,一般放置的密度为150~225盏/hm2。

茶毛虫的天敌有赤眼蜂、黑卵蜂、茶毛虫绒茧蜂等,应保护茶园内的天敌生物,必要时在茶园内释放寄生蜂。一些致病性的微生物对茶毛虫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如白僵菌、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等。此外,茶园内的鸟类和捕捉性蜘蛛也对茶毛虫有一定的防控作用,要做好保护工作。

2.4    药剂防控

2.4.1    生物药剂防治。相较于传统的化学药剂防治,生物药剂防治具有安全性、专一性和持久性,不仅符合环境友好型的要求,还可以减少农药用量、降低农药残留的危害[6]。因此,药剂防治应首选生物性农药,可在幼虫处于2龄之前用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或苦参碱水剂等进行防治。

2.4.2    化学药剂防治。一般在采取农业防治、物理生物防治和生物药剂防治后,茶园内的茶毛虫基本上得到了控制,此时不需要采取化学药剂防治措施。如果前面措施都实施后茶园内的茶毛虫危害还是比较重,达到了防治指标,应及时开展化学药剂防治[6]。化学防治在幼虫3龄前开展效果最佳,防治药剂要选择防效好、毒性低、活性好、残留期短、对环境污染小等类型药剂。目前,舒城縣在茶毛虫3龄前幼虫的防治上选择的药剂有90%敌百虫、50%杀螟松、25%亚胺硫磷乳剂、80%敌敌畏乳剂2 000~3 000倍液或肥皂水150倍液。需要注意的是,防治时间要选择晴天的清晨或者傍晚,不可在高温的中午进行防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喷施药剂的机械宜选择弥雾机。此外,注意防治药剂要轮流使用,避免茶毛虫抗药性增强。喷药后,茶叶采摘应至少间隔15 d。另外,防治药剂还可以选择鱼藤酮等植物性农药,但其在灭杀茶毛虫的同时对茶园内的益虫也可产生杀伤作用,因而尽量少用此类药剂。要注意在冬季封园时才能使用石硫合剂等矿物性农药。

3    参考文献

[1] 尹西鹏.茶毛虫的特征特性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8(23):146-147.

[2] 王志,罗洪会,汪勇,等.凤冈县茶毛虫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植物医生,2012(3):25.

[3] 蔡永芬.浅谈德江县茶毛虫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4(4):151.

[4] 吴先驱,倪方晶.霍山茶毛虫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9(16):204.

[5] 李国萍,魏祖强,章恩宽.信阳茶区茶毛虫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探究[J].农家科技,2017(1):96.

[6] 张小霞,梁振普,尹新明,等.茶毛虫及其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7,36(3):63-66.

猜你喜欢
特征特性防治对策
玉米杂交种金富36的选育经过及栽培技术
甘薯新品种徐紫薯1号的特征特性及主要栽培技术
丰农啤1号大麦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