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大学,天津 300300)
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机制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升,而要提升能源效率主要在于通过使技术进步从而提高技术效率以及通过节能增效的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此假设认为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影响绿色技术效率指数和绿色技术指数进而作用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本文使用全国30个省份(剔除数据缺失较多的西藏以及港澳台地区)2002—2016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基础数据主要来自于2002—201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以及国家统计局网等[1]。
(1)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SBM构建了Malmquist-Luenberger(ML)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利用MaxDEA软件进行数据包络分析。
(2)产业结构升级系数(H)。借鉴徐敏和姜勇(2015)的方法测算产业结构升级系数进,公式如下:
其中,pi为第i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H的取值在1~3,H越大表明产业结构升级程度越高。
(3)城镇化率(city)。是城市化的度量指标。
(4)外商投资水平(fdi)。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fdi。
(5)科技进步水平(t)。利用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来衡量。
(6)政府干预能力(gov)。采用各省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衡量政府干预能力,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行政干预来弥补市场的不足,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本文着重考察产业结构升级系数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变量的影响。因此选择使用长面板数据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具有众多优点,但变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对数据进行对数处理以此来规避异方差性。
其中,gtfp,gte和gtc分别为被解释变量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H为主要解释变量产业结构升级系数,i 代表地区,t 代表时间,control为其他控制变量,经过测算最终确定的控制变量有城镇化率、实际外商直接投资、政府规制水平以及科技发展水平,μit为随机误差项。
依据前面的模型,用stata15进行回归分析,并对模型函数进行豪斯曼检验。豪斯曼检验的结果显示Prob>chi2=0.0442小于0.05,这表明模型在95%的置信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因此适合用固定效应模型做实证检验。本文选取2002—2016年的30个省份为样本数据进行研究,得出表1的回归结果。
表1 回归结果
(1)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从回归结果中的模型1可得到产业结构升级系数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其相关系数为1.343的结论。从模型2可看着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推动作用主要是靠产业优化升级带动绿色技术效率的提高。
(2)城镇化率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从回归结果可以得城镇化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其相关系数为0.415。从模型2看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口规模逐步扩大,资源耗费日趋剧烈,对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又由于城市作为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伴相生,城镇化推进了工业化,工业化又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使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降低。
(3)政府干预能力的影响。在我们的估计中政府对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于对于各省的财政支出、行政手段对于市场的干预以及对资源的配置等,在模型一中由于呈现的是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非显著的正相关,但是我们可以从模型2和模型3中看出一些端倪。在模型二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干预在99%置信水平下呈现k=0.372的正相关。
(4)外商投资水平的影响。从回归的结果可以看见,模型1中,外商投资对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198,在10%水平下显著。
(5)科技进步水平的影响。模型1中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关系,系数为0.192,在10%的水平下显著,说明科技进步确实可以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模型2、3中可以看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与绿色进步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都显著相关。
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通过调整产业之间的比例,能够有效地优化各行业的内部结构、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绿色生产效率[2]。通过分析可知,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从根本上对生产的性质进行改变,是从旧的生产模式生产结构向绿色的新的生产结构生产模式的提高。其次,城镇化与工业化紧密相连,而工业化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衰退等问题,怎样平衡推进城市化和保护环境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结合本文实证研究,对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提出了以下相关政策建议:
(1)继续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提高产能,丰富政策工具,鼓励企业自主革新。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通过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对绿色、优美的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要。
(3)发挥区域优势,缩小区域绿色技术水平差距。引进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并投入使用,向发展水平较低和绿色发展能力较弱等地区倾斜;并注重区域差异化和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因地制宜,最终实现绿色经济发展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