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铭溪
效能一词来源于1977 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在《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中》中提出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于自身达成某种特定成就的能力的认识[1],效能被广泛应用于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在新闻传播领域,相较于已经具备成熟研究体系的“传播效果”“传播效率”等领域,传播效能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学界尚未有统一定论。
以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数据库作为资料来源,检索篇名(title)中包含“传播效能&信息传播效能”的全部论文,共检索得到相关文献200 余篇,剔除与研究主题不相关的会议通知、征稿、广告等无效题录,最后得到有效文献题录145 条数据。
社会网络分析(SNA)是一种通过“网络结构”方式来展现社会结构分布的研究方法,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在社会科学等学科逐步发展起来。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 是以共现分析、共引分析理论和网络算法为基础对指定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计量统计,从中探究学科发展的演化路径和规律,并通过可视化图谱的绘制探测学科演化潜在动力和学科发展前沿方向,Cite space 提供了多种方式来控制最终生成的网络组成节点,本文通过选取每单个时间片段中50个被引次数最高文献的方法进行分析。
本研究按文献的发表年度,对纳入的145 篇文献的发表时间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图1),2008 年以前关于传播效能的研究非常少,2008—2018 年有关文献的数量波动增长,其中2016 年最高达到21 篇,由此说明近几年有关传播效能的研究引起了学界更多的关注。
图1
中心度和高词频的关键词可反应目前该领域专家主要关注的话题,即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这些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可以通过“传播效能”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和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来分析,如图2。
为深入了解我国“传播效能”研究领域的现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图谱和层次聚类的结果进行分析,通过文献计量软件Bibexcel、Netdraw 输出的社会网络分析图谱可知:我国目前“传播效能”研究关键词社会网络图谱网密度的紧密程度较低,网络密度主要是用来衡量社会网络中各个分散点之间的联系(图3)。
可视化图谱中中心度主要反应的是“该研究词在整个可视化图形中的位置”,中心度的数值代表该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同时出现的概率,从而也能进一步反映出相应关键词在所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流变图能看出随着年份的变化(图4),该研究领域的变化并能够预测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得出我国“传播效能”研究的前沿主题:我国传播效能的研究向效能评估、模型测量等实证研究发展。
图2
图3
图4
利用Excel 软件统计发现,文中有作者姓名的期刊一共140 篇,其中单独作者有84 篇,属于合著的论文有56 篇,合著论文占期刊总数的40.00%。从知网上统计的文献作者共153 位,合著作者为83 位,占其总作者数的54.24%。作者合作情况可用合作度和合作率进行分析说明。根据公式可知合作度为作者总人次与论文总数的比值。合作率为合作论文数与论文总数的比值。通过该计算公式,可以得出我国传播效能领域的核心作者合作度为1.05,合作率为24.28%。由此可知,该领域作者之间目前联系分散,合作程度低。同时作者合著所占论文总数的比例较低。我国传播效能领域的核心作者在学科研究的合作程度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由于对全部作者进行矩阵构建工作量大,且无法突出重点,特别是其中有很多作者是相互独立的。因此,从所有作者中选相应的合著作者进行分析,提高实践效果的可行性。于是将合著的作者的数据单独提取出来,生成关系图谱(图5)可以发现,作者之间的关联度为1.0,说明合著作者之间的合作度并不高,交叉合作的关联性较小。剔除独著作者后,合著作者的网络关系整体密度为0.040 5,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图5
本文借助Ucinet和Cite space两种可视化软件,以知识图谱形式直观展示了我国“传播效能”领域现阶段研究状况。从共现知识图谱发现:“效能评估”“媒体融合”“信息传播”等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较高,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未来该研究领域将向“传播效能测量”“传播效能评估”等方向发展。从发文作者的知识图谱可知,作者的合著规模较小以2~4人为主,同时整个关系网络中也出现了许多单独的分散节点,说明这些作者没有与其他人合作,独立进行研究设计。可证明该领域研究的合作程度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