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拍护线管厚度并非一成不变

2020-04-24 14:51
羽毛球 2020年1期
关键词:穿线球拍手感

广州莱恩体育

为什么大多数球拍,哪怕是世界排名前三品牌的顶级球拍,胶粒也都偏薄?按理说一支球拍的定价都过千了,不会在胶粒、护线管这一点配件上面抠门吧?还是这个行业在这一点上真的没办法?

天堂有羽:我们曾经在2018年7月刊的答疑《如何判断球拍护线管的好坏?》上,对胶粒、护线管这个问题做过讨论,有些要点可以跟你重复与延展一下。

一、胶粒、护线管的形状与厚度属于球拍设计的一部分,而成本在大多数情况下确实并非设计考量的重点。

既能厚,何不厚?在我咨询一些产品经理后,得到的经验是,胶粒过厚会让球拍降频,从而影响球拍的两个重要体验。

1、手感变肉

特别是最重要的“第一印象”。很多球拍,全新首线的手感印象是最深刻的。这个时候的感觉往往像“初恋”,你会很主动地跟别人分享。而后时间长了,产生审美疲劳,手感只剩下“习惯”,你反而没往外说的动力了。一定程度上,能厚而不厚,也是被第一印象绑架,是向非延迟判断这一习惯屈从的做法。

2、声音变钝

这个好理解,羽毛球线发展这么多年,技术趋势只有两个:一是线衣变涩,通过表面磨砂处理或涂PU等材料进行防滑;二是声音变响,于是有了钛技术—一中低磅也能产生中高音量,线径上开始走极端——从0.66到0.63再到0.58-細到你怕,响到你炸。这就像苹果手机变得很薄,是乔布斯当年骂了产品经理多少句才做出来的,结果到了消费者手里,贴个膜、加个壳,纤薄之美马上被掩盖。同样的情况,球拍、球线的击球音,也是球拍、球线行业多年奋斗的一个目标,胶粒太厚就像“贴膜加壳”一样,会弱化球拍、球线的设计。

有时,把更换成加厚胶粒的主动权交给穿线师与消费者,也不是一件坏事。穿线师可以通过适当收费获得利润,消费者也可以自己决定,是“高频换手感”还是“低频保寿命”。前者保技术,后者保钱包,个中利弊,需要个人抉择。

二、最近的一个发现是胶粒不敢做得太厚,因为大多数球

拍的线槽没有做得太深。

我们拿两个例子做一下试验,NF800与AX99,安装盒式加厚胶粒,结果如下:

刚装上去没有穿线的时候,看起来还是挺香的,我甚至想说“搭配干活不累”。但是,拉上线后问题马上浮现出来。

因为线槽太浅,胶粒太厚,导致线浮得太高,特别是在线孔密集的单线道区域,拍线简直就像交通阻塞的高架桥一样。浮线一不利于保护球线,捡球容易磨伤,轻轻交拍也会断线;二不利于降低风阻,球拍想细多1亳米如同刘翔想跑快0.01秒,各种不易,所以不宜再让线浮出来增加迎风面积,做这些“反设计”的事情;三是哪怕在线槽足够深,线孔不密集的地方,胶粒太厚仍然会导致另一种穿线师的梦魇——胶粒跷跷板,这虽然只是一个美观的问题,但仍然会让人感到缺憾。

综上所述,胶粒加厚是—种“看上去很美”的事情。实际操作起来,会造成降频,导致手感与击球音等体验变差,也会造成浮线与胶粒翘口而影响美观与风阻。因此,品牌方权衡的是维持正常甚至偏薄的厚度。如果穿线师与消费者另有想法,反正这是需经常更换的耗材,也还是能发挥DI丫精神的用武之地。想加厚或上连钉,让终端有决策的自由,这就像当年乔布斯不会想到,贴膜有了“祖传”,手机壳也能尽显个性。

猜你喜欢
穿线球拍手感
手感硬点的面包热量较低
VICTOR轻量设计: 一支超轻球拍可以有多轻?
羽毛球大赛的穿线是什么样的?
2019苏杯尤尼克斯穿线团队成员工作随笔
答疑
抚慰
选羽毛球拍四诀窍
买球拍
简易手拉式擦窗器
迷你乒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