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源调研纪实

2020-04-24 00:35文丁
青海湖 2020年2期
关键词:江源源头流域

文丁

我曾在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工作,可以说与长江结下了不解之缘。去长江源头考察,一是因为调研可可西里水患问题,二是为了圆中国水利人心中一个神圣的夙愿。2017年5月,我去玉树调研时,时任省长王建军同志让我重点关注一下可可西里水患问题,回来后,我同水利厅一道拿出了治理水患的初步预案。2018年5月19日至22日,在省水利厅负责同志、水文水资源专业技术人员的陪同下,我们赴可可西里盐湖下游河道、长江源区姜根迪如冰川进行现场踏勘考察,进一步了解了可可西里水患应急治理、长江源区生态水环境状况,形成了一些探索建立江源协同保护机制的思考。2019年,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领导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及时成立了盐湖应急工程指挥部,按照自然资源部统一部署,科学决策、积极应对,基本消除了盐湖漫溢风险。来青工作后,我结合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围绕地球第三极、世界屋脊、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等,先后多次深入长江源各县市调研,并查阅青海省地方志等有关对源头历史由来、地形地貌、山光水色、自然风物、民族习俗、信仰崇拜、人文艺术的记载,一探究竟,形成了一些粗浅认识。现就长江源调研纪实如下。

从历史记载认知长江源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认识长江源须从史料记载找出答案。历史上关于长江源最早的记载,当推春秋战国时期的地理名篇《尚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之说,包含长江源于岷山的含义。唐代(公元618~907年) ,自公元634年藏王松赞干布遣使至唐朝贡,至公元842年吐蕃崩溃的200多年间,汉藏之间因入贡、请婚、下嫁、抚慰、告丧、修好、和盟等事宜互派使节,交往频繁,形成了著名的由西藏经青海至長安的“唐蕃古道”。玉树一带通天河流域正是当时的重要通道,人们对金沙江上游的通天河段已有相当了解。明末时期,地理学家徐霞客循金沙江而上实地考察,撰写了著名的《江源考》(一作《溯记江源》),对传统的“岷山导江”之说提出了异议,指出:“江亦自昆仑之南”“故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江)为首”。明末,和硕特蒙古于新疆兴起,1637年其首领固始汗(藏族称丹增曲结)率部入青海后,在青藏地区居留75年之久,因而江源地区的许多山脉河流均为蒙古语名称。清代,康熙为绘制全国舆图,1708~1718年,曾多次派人到青藏地区进行考察测量,绘制出《清内府一统舆地秘图》,已绘出通天河水系的大致位置。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礼部侍郎齐召南著《水道提纲》,对江源水系作了详尽描述,证明在18世纪上半叶,人们对江源水系已大体了解,但对位置最偏西的沱沱河和尕尔曲源头位置、水流方向及长度等情况尚不清楚。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大清一统志》指出:“最远而大者莫如金沙江”。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编绘的《大清帝国全图》即标明金沙江的上游为木鲁乌苏河、楚玛尔河及阿克达木河(即当曲)。清代后期开始有外国人到青藏高原活动,据长江水利委员会原更生《江源考略》一文记述:1864年至1935年的71年间,外国人以考察、旅行、探险等名义到青藏地区活动的有146人次之多,实际进入江源区的仅有美国人洛克希尔和英国人韦尔伯。外国人对江源的描述多属片面,其论断也不曾超过中国历史上对江源的考证和认识。民国时期,对江源众说纷纭,曾错误提出“江、河同源于一山”的谬传,认为长江、黄河分别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南北麓,1948年10月,亚光舆地学社出版的增订17版《中国分省精图》册第22图《青海省图》中的江源水系仍是按以上说法绘制的。直至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长江源的认识仍很模糊。1970年中央军委发出测绘青藏高原无图区的指令,至1974年完成江源区的航摄、调绘任务,1:10万江源区地形图于1973年~1976年间分批出版,航测图全面反映了江源区山脉、水系实际面貌,从而为全面考察和认识江源提供了有利条件。1976年夏季,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会同有关单位,由28人组成考察队历时51天,首次开展了江源考察,查明了江源水系,探明了沱沱河源头,重新划分了水系中河流的从属关系,修正了长江的长度;1978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会同和邀请有关单位,在兰州军区党委直接领导下组成60人“长江江源拍摄考察队”,再次深入江源区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专业考察和拍摄活动,并于1979年1月编写完成了《长江江源拍摄考察情况汇报材料》。之后,随着工作进展,资料不断丰富,对报告进行多次修改,至1987年12月29日正式报送水利电力部,并提出长江“三源”的建议,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北源——楚玛尔河。1978年1月13日,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宣布长江的源头为格拉丹东西南侧的沱沱河。2008年,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刘少创等参加的三江源考察队发现,从长江南源当曲测算,长江的长度为6236公里,居世界第三,仅次于尼罗河与亚马逊河。

长江源青海段的神奇壮美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青海省境内干流长1206公里,落差2065米,平均比降1.78‰。长江流域青海流域面积为15.84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79.4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28.5%,占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的1.8%。据直门达水文站1956年到1979年逐年流量统计,每年6~10月份河水流量最大。目前,境内长江干支流已建11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2.19万兆。近年来,青海水资源总量和出境水量的持续偏多,特别是2018年全省平均降水量403.8毫米,较多年平均降水量290.5毫米增加39%,属特丰年。水资源总量961.89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增加52.9%,其中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266.27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增加48.4%。

长江源区由庞大的扇状水系组成,正源为沱沱河、南源为当曲、北源为楚玛尔河,较大的支流还有扎木曲、莫曲、北麓河等(详见长江源区流域水系图)。长江源区自南而北横跨唐古拉准地台、通天河地槽带和巴颜喀拉冒地槽褶皱带,包括昆仑山至唐古拉山间的广阔地域,东西长约400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其地理位置介于东经90°33′~95°20′、北纬32°26′~35°46′之间。长江源区内地形起伏和缓,平均海拔4400~4700米,长江源区特别是格拉丹东地区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仅200毫米,但在5000米以上高处存在着强大的局部环流,使降水量高出山下几百毫米,常常雪、雹、霰铺天盖地,极利于冰川发育。这里年平均气温为-5℃,其中6~8月最高,达20℃,最低在1月,气温-18℃,海拔5000米以上常年低温,最冷时低至-30℃以下。源头植被稀疏,常年冻土广泛分布,动物种类多为野驴、白唇鹿、野牦牛、雪豹、藏羚羊、棕熊、狼、岩羊等高原特有种类。

长江正源沱沱河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中段的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姜根迪如冰川。格拉丹东是藏语,意思是“高高尖尖的山峰”,海拔6621米。长江从格拉丹东出发时,是冰川融水汇成的一股小溪流,水面宽仅仅约3米,深约0.2米,由南向北散漫流淌。在经过一条长约15公里的谷地时,逐渐成长为两条分别宽6米和4米的小河。在河的两旁还形成了许多丝丝缕缕的水网,这就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雏形。沱沱河又名滔滔河,藏语称“玛尔曲”、蒙古语称“托克托乃乌兰木伦”,均为“红色的河流”之意。沱沱河全长350公里,流域面积17600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约1.71‰,多年平均径流量9.279亿立方米。当曲又名阿克达木河,藏语意为“沼泽河”,发源于玉树州杂多县境内唐古拉山脉东段北支霞舍日阿巴山,在囊极巴陇与沱沱河汇合。当曲全长352公里,流域面积30944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约0.991‰,多年平均径流量41.69亿立方米。楚玛尔河又名曲麻莱河、曲麻河,藏语意为“红水河”,蒙古语称“那木其沱乌兰木伦”,意为“像树叶一样的红色长河”,发源于玉树州治多县境内昆仑山脉南支可可西里山东麓,在莱涌滩汇入通天河。楚玛尔河全长541公里,流域面积20835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约1.31‰,多年平均径流量9.285亿立方米。

沱沱河在囊极巴陇附近与长江源头的另外3条重要支流——当曲、布曲、朵尔曲汇合成为波澜壮阔的通天河。至此,清凉的冰川融水从源头一路走来,广纳百川,不拒细流,最终汇成了一条举世瞩目的大江。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赞叹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而长江从源头到入海口处的全部落差近6000米,更是犹如一条长虹,从天上直落人间。“通天河”这一充满浪漫色彩的名字,淋漓尽致地道出了长江的神韵。通天河流至玉树州巴塘河口附近的直门达以后,便走完了它在青海境内的全部路程,进入了著名的“金沙江”江段。此后,这条大江一路穿山过峡,在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区市以后,奔腾万里,注入东海。

长江源区共分布冰川627条,总面积为 1247.21 平方公里,储量983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唐古拉山北坡和祖尔肯乌拉山西段,昆仑山也有现代冰川发育(表1)

以当曲流域冰川覆盖面积最大,沱沱河流域次之,楚玛尔河流域最小。雪山冰川规模以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尕恰迪如岗及祖尔肯乌拉山的岗钦 3 座雪山群为大,以格拉丹东最为宏伟。格拉丹东雪山群,南北向跨越江源分水线,南北长约50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冰雪覆盖面积约620平方公里。

在这个冰雪雕琢的世界里,绵亘着数十条巨大冰川,姜根迪如冰川是最大的一条,它呈半弧形紧紧簇拥着格拉丹东雪山,奇丽挺拔,壮观非凡。冰川的尾部犹如鬼斧神工般挺立着一片冰的塔林,阳光和风雨的刻刀千百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雕琢,刻画出千姿百态、婀娜动人的神奇景致:有的像直指苍穹的玉剑,有的像仪态万方的宝塔;有形如彩虹的冰桥,有神秘莫测的冰洞;有小巧玲珑的冰针、冰芽,有威猛可怖的冰虎冰熊,为长江源头增添了瑰奇迷人的魅力。

长江源区高原湖泊,大多分布在山间盆地及河流附近,最大的湖泊水面204平方公里,最小的约0.01平方公里。根据水利普查成果,长江干流雅砻江以上水系常年水面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85个,总面积为854.4平方公里,其中较大的湖泊有多尔改错、雀莫错、玛章错钦、葫芦湖等。长江源区沼泽大部集中于长江源区潮湿的东部和南部,而干旱的西部和北部分布甚少,主要分布在河滨湖一带的低洼地区,尤以河流中上游分布为多,面积约1.43万平方公里,占长江源区面积的13.9%。其中,沱沱河流域728 平方公里,当曲流域7708 平方公里,楚玛尔河流域约12平方公里。在唐古拉山北侧,沼泽最高发育到海拔5350米,达到青藏高原的上限,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沼泽。

考察长江源的认识体会

体会一:长江源区生态环境监测亟需加强。虽然自己对长江源的一些基本情况作了一些调研,但受条件制约,对长江源区的认知还十分有限,基础资料积累不足,分析研究工作还不深不透。因此,要想对长江源有更深入细致的了解,必须把握长江源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充分运用无人机测控、卫星通信、远程遥感技术等现代化监测手段,加大长江源区水文水资源水环境监测评价工作力度,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加强基础数据收集,開展重点区域和敏感性问题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有效掌握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为保护长江源生态环境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体会二:长江源区生态保护体制亟需理顺。由于历史原因及地域差异,长江源区的部分区域,特别是在行政管理上存在争议的区域尚未纳入自然保护区管理范围。在长江源区青海行政区划内,西藏自治区设立了雁石坪镇、色务、玛曲、布曲、多玛、永曲、玛荣、查当8个乡镇,仍然存在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牧业生产、开展商贸等社会经济活动。考察发现,在西藏管理区域内,人员车辆活动、牛羊放牧、定居点建设等现象较多,沿途极少看见野生动物出没。反观青海所辖区域,除唐古拉山镇外,保护区内极少有人员车辆出没、放牧牛羊等现象,沿青藏线不时可见藏羚羊、藏野驴、狼、黄羊、鸟类等野生动物觅食嬉戏,生态环境良好。因此,探索建立长江源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体制,消除碎片化管理弊端,在长江源区实行严格统一的生态保护政策十分必要。建议2020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建园时,将没有纳入体制试点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约古宗列、格拉丹东、当曲分区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同时将不是任何类型自然保护区,但自然、经济社会和生物多样性状况类同的楚玛尔河流域、沱沱河流域全部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从而实现三江源头自然系统连为一片的原真性保护。

体会三:长江源考察应选择合适的时机。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的建立和三江源、可可西里生态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长江源区(可可西里)地区的科学考察、调查工作将会进一步增多。建议考察、调查、勘测等活动应尽可能选择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冻土层尚未解封期间进行,活动前期须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活动期间须制定并遵守严格的工作纪律。考察中要严格遵守自然保护区管理及源头区生态保护的有关规定。

对融入长江经济带的思考

长江经济带生态地位极为重要,推动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是新时代重大国家战略。长江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流域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带、资源带和生态带,战略地位突出。据统计,2018年,长江流经省份常住人口为5.2亿人,GDP为33.63万亿元,占全国GDP的37.35%,人均GDP为6.43万元(表3 )。但就青海而言,还存在融入不够、经济总量占比偏低的问题。所以,对青海来讲,既要继续积极同国家部委对接,将青海,至少将青海长江流域纳入长江经济发展带,支持青海把长江源头的生态保护好,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同时,还要筹划办好国家公园论坛、世界第三极论坛、高原水生态保护治理论坛,研究推动高原,特别是长江源头保护治理问题。

三江源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高耸入云的冰峰雪山,以及大河、盆地、荒漠、冰川、沼泽等奇异复杂的地域类型,美丽如画的辽阔草原,奔腾不息的江河源流,神出鬼没的野生动物,茂密的原始森林与藏族人民用勤劳双手创造的光辉灿烂的高原文化,古代文明的历史遗迹、宗教寺庙、民族风情、乡土习俗以及现代辉煌相互融合、相映生辉,构成世界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综合体。作为旅游秘境、世界自然净地,三江源对国内外旅游探险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令世界科学家、探险家、旅行家、旅游爱好者心驰神往,既是发展高原民族风情旅游和自然风光旅游及探险旅游的胜地,也是发展高原绿色生态产业的理想场所。

近年来,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加快推进,各省面临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均认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通过上下游统筹联动才有可能破解难题。“只有源头好,才能流域安”。青海省作为长江源头,对维护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作用毋庸置疑也责无旁贷。近年来,我们委托第三方在流域共建方面赴各省市进行了积极调研,形成了建立流域省份协同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专题成果。调研发现,保护好长江源,必须有效形成生态共建、成果共享的流域协同保护机制,共同打造共建共享的绿色发展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着眼,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实施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保护好三江源是保障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根本,是确保流域生态安全的基础,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的具体行动。青海近年来实施了大量的生态保护工程,对维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健康、保障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长江源头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生态总体退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仍需持续保护修复。作为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源头生态保护应纳入流域生态系统保护体系中,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实施,切实提高生态保护成效。源头健康是流域健康的基础,对于跨区域的协同联动保护,源头地区的作用无法替代,必须从全流域角度出发,将流域中包括源头在内的所有重点生态单元纳入其中,确保生态保护体系的完整性,实现生态保护成效的最大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融入长江经济带,推进区域协作发展,实现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任重而道远,作为源头核心区域,我们义不容辞,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最大”重大要求,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长江讲话“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丰富内涵,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树立流域生态共享共同体理念,进一步厘清在长江经济带中的功能定位和应有作用,持续发挥源头生态保护的龙头作用,积极推动制定流域尺度的生态保护政策法规等,采取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执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标准,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保护好“中华水塔”,筑牢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同时,我们将按照中办、国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第18条“探索全民共享机制”的要求,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在三江源有条件的地区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价值实现路径,真正以优美生态来满足流域人民的需求愿望,促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实现共建共享、互利共赢。

摄影/李晓南

猜你喜欢
江源源头流域
区域联动护流域
乌江源百里画廊
冠状病毒
老公“奔溃”的风波
老公遭遇滑铁卢以后
建构流域跨界水环境污染协作治理机制
情愿为你画地为牢
称“子流域”,还是称“亚流域”?
寻找思路源头 发现解题活水
流域保护的制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