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文坛泰斗,可以称之为“绝代双骄”。不过,两大才子却上演过一出“文人相轻”的“恩怨情仇”。原因是正直爽朗的苏轼对王安石颇有成见,认为是王安石打压自己,以致自己在官场上“怀才不遇”。
公元1070年,王安石成了一国之丞相,当时的苏轼不想与他同朝为官,主动要求离京调基层锻炼。后来听到王安石被罢相的消息,他欢欣鼓舞,马上向朝廷打了个报告,要求回京任职。然而次年,王安石因得到神宗的“谅解”,第二次拜相。这令苏轼很是愤慨,于是他专门写下了《花影》怒怼:“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这首七言绝句句句一语双关,借咏花影来讽刺王安石以及朝中得志的小人。这首诗很快流传开来,王安石听闻此事后,并没有反击,而是选择了沉默是金。
苏轼成也诗词败也诗词,因为诗词而遭遇到了人生一大劫难———乌台诗案。在狱中,苏轼以为自己将死,拿起笔开始写“遗书”———七律诗《狱中寄子由》。
苏轼在诗中先是盛赞宋神宗,称他是圣主。然后说这次牢狱之灾是他自作自受,再次是“庇佑”。他称情愿自我救赎,以抵罪孽,保佑家人平安吉祥。苏轼的绝命诗写好后,由狱卒带出,很快送到了宋神宗面前。宋神宗看后,感动不已。
正在这时,王安石也来了一封书信。此时58岁的王安石虽然辞去了宰相之职,不再过问朝中政事,但听闻“情敌”苏轼有难后,他非但没有落井下石,反而专门修书一封给神宗,在书信中他写道:“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宋神宗心有戚戚然,很快释放了苏轼。
王安石为何要救他?原因很简单:文人相惜。五年后,苏轼在回京的路上特地去了一趟金陵,看望了王安石,两人再见面,是感叹还是怀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