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有据,实践有方
——以七年级语文校本课程为例

2020-04-24 07:40:36张艺君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校本教学内容思维

◎张艺君

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不同,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立场,以教师为开发主体,旨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和发展需求而设置的课程”。20世纪70年代起,该概念已逐渐被人熟知。但实际上,学界对校本课程的理论研究并不多,在实际教学中,校本课程在中小学课堂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落实,甚至出现被边缘化的情况,在开设校本课程的学校里,开课老师依旧缺乏方向和指导。

笔者所在学校的语文校本课程虽已初具模型,但在其开发上依旧还存在着未成体系、无授课教材、教学内容随机性大、检测手段单一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笔者立足语文核心素养,结合生情和教学实践,对七年级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进行了思考。

一、课程开发原则

何更生指出,语文核心素养应分为四个等级,其中,三四等级为课堂层面的语文核心素养,可用于确定教学内容。在充分理解和整合后,笔者以其为指导,结合七年级学生具体生情,提出了七年级语文校本课程课程开发的四个原则,用于指导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

1.立足生活

钱爱萍说,“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师就是要使语文知识在生活的海洋中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可见,语文源于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七年级是小升初的过渡阶段,十一、二岁的学生是该阶段学习的主体,他们性格活泼,对世界有着较大的好奇心,对学科偏好还不是很明显,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

所以,作为语文课的延伸,语文校本课程其内容的选择也应立足于生活,即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如电影、广告、音乐等,引导学生发现其与语文联系,既可起到激趣的作用,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而这一引导过程,便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审美观念和审美情感,进而达到审美能力的提升。

2.植根文化

优秀的文化从来都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更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所以,植根文化,是语文校本课程葆有生命力的根本。

所以,七年级语文校本课程可以以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当代文化为依托,从中选取适合生情的内容,如戏曲、汉服、汉字、红色经典、网络文化等,在教学的过程中,甚至可以选取部分外国优秀文化与相对应的中国文化内容进行比较,增强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感知力,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3.培养思维

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不止停留于现象,更可以探索事物的本质。何更生认为它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其中,形象思维是基础,侧重于联想和想象;逻辑思维是提升,它包括辩证思维,侧重于推理和证明。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培养逻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使得比较成为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培养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无论是初中阶段的学习,还是以后的高中、大学,乃至更高阶段的学习,比较思维的应用都是非常广泛的。

所以,七年级语文校本课程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和比较意识,横纵向比较、中外比较等都不失为好的引导方法。

4.回归教学

语文校本课程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所以,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最终都应该回归语文教学本身,为语文教学服务。语音、汉字、词汇、句法、修辞、阅读、写作、语言理解与表达等都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所以,语文校本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应当从中选择或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有所帮助,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以上四个原则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也基本与语文核心素养对应,且较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具体生情,应该说,对该阶段语文校本课程内容和形式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课程开发原则立足生活植根文化培养思维回归教学语文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

二、课程教学实践

1.专题为介,培养比较思维

有用的教学内容和有趣的教学形式,是语文校本课程存在的根本。在遵循以上课程开发理念和开发原则的前提下,笔者结合学校课程课时安排和具体工作安排,以及自己的个人经历、特长和优势,最终选择以专题形式进行呈现,每个专题2 个课时,主要由教师讲解与学生汇报两个部分组成,并以一学年为单位开设,共计14 个专题,具体如下:

上学期 下学期课程介绍影视动漫广告音乐戏曲节日汉服期末考试1 课时2 课时2 课时2 课时2 课时2 课时2 课时2 课时1 课时课程介绍汉字古诗朗诵红色经典话剧/配音网络文化演讲辩论期末考试1 课时2 课时2 课时2 课时2 课时2 课时2 课时2 课时1 课时

从具体专题的安排上看,以上14 个专题的选取均源于生活,是学生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既包含了文化的内容,又有思维的培养,更是涉及了语言的组织和表达,涵盖面较广,且在顺序的安排上,具有一定的考究,由浅入深,由审美、理解转向思维、运用,具有层级性。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专题都以视频、音频、图片,甚至是笔者的实际经历辅助教学,调动甚至用好一切可用的资源;“比较”思维的渗透更是融入到每一个专题中,或是中外比较,如国漫与日漫的比较、中泰教师节的比较、汉服和和服的比较、中英文字比较等,亦或是相似事物的比较,如演讲与说话的比较、话剧与小品的比较等。当然了,具体教学切入点及事例的选取不可一成不变,而应结合时下的热点内容,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

2.多方并举,创设开放性评价机制

由于学生在校本课程的选择上有自主的权利,再加上校本课程等级式的评价方式,给校本课程的具体课堂实施造成了一定的挑战,如课堂秩序、课堂互动等,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学效果存在影响。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为了减少这些挑战和影响,授课教师不仅要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下苦心,还要在课程评价机制上下功夫。多元、开放的评价机制的创设对校本课程顺利乃至成功实施非常重要。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所实施的课程评价机制由“百分制”和“免试制”组成。“百分制”主要由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其中,课堂表现占40%,期末考试占60%,最终由二者分数相加并按照学校标准折算获得相应等级分数;“免试制”则主要由课堂表现和学生汇报两部分组成,只要学生勇于上台展示,就会获取期末免试的权利,并由学生汇报内容、形式及台上表现直接确定等级分数,不过,如果在平时的课堂中,表现不佳,则会进行降等级处理,具体如下:

评价机制百分制免试制组成课堂表现期末考试学生汇报课堂表现具体内容出勤、纪律、发言总分100,以卷面分为准内容、形式、台上表现出勤、纪律、发言占比40%60%100%等级参照定级方式二者相加,按学校标准折合成等级分数按“学生汇报”情况直接确定等级,并参照“课堂表现”,确定是否降级

应该说,无论是哪一种评价机制,都将“课堂表现”纳入评价范围,且分量较重,这为课堂秩序的改善、师生的互动等提供了较好的保障;而“学生汇报”这一举措,更是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平台,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勇气、表达能力和思维,还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将学生的智慧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所出的期末试卷并非只是检测学生学习情况,试卷中还以简答题的形式,就本门校本课程内容选取、专题设置、教学形式、课程评价、学生需求以及可改进之处等方面进行调查,形同问卷,以期不断对本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进行改进和完善。

三、结语

本文所提出的“立足生活”、“植根文化”、“培养思维”、“回归教学”的开发原则,对于语文校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专题式的授课形式、比较思维的培养、评价机制的创设,对语文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不过,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理论的科学指导,更需要实践的不断支撑。虽然提倡专人专课,但为了让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乃至评价机制更加科学丰富,还应集专家学者乃至同组教师智慧的结晶,且在时代不断发展、教学对象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对校本课程的设置和具体实施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让校本课程葆有生命力。

猜你喜欢
校本教学内容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学刊(2019年5期)2019-04-13 00:41:26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49:30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天一阁文丛(2018年0期)2018-11-29 07:48:18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