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继军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更是一个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个最缺水国家之一,水资源紧缺成为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常态。随着人们对物质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对生活品质的日益改善,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水危机也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节水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以保障水安全,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方针。国家相关部门也先后出台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国办发〔2013〕2号)、《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发改环资规〔2019〕695号)、《京津冀工业节水行动计划》(工信部联节〔2019〕197号)等一系列节水政策。我国实施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政策、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在强化指标刚性约束、严格用水全过程管理、强化节水监督考核方面,逐步建立了节水目标责任制,严格节水责任追究。钢铁行业作为高用水行业,节水政策和压力不断加大,面临的节水形势不容乐观,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节水政策,提出应对策略。
1.节约用水指标国际领先
2019年,水利部开展了钢铁行业用水定额编制工作,对钢铁企业节水情况进行了调研。据收集的110余个数据样本统计分析,2016年、2017年、2018年钢铁行业吨钢取水量分别为4.0立方米、3.66立方米、3.54立方米;吨钢非常规水源水量分别为0.64立方米、0.62 立方米、0.56立方米。
同时,钢铁行业地区之间、企业之间节约用水指标差距极大。以2018年为例,吨钢取水量低于3.5立方米的企业占20%,高于4.2立方米的企业占18.2%。其中,南方地区吨钢取水量4.22立方米,北方地区吨钢取水量3.05 立方米,两者相差1.17立方米;在南方地区,长三角地区3.81立方米,其他地区4.14立方米,相差0.33立方米;在北方地区,京津冀地区2.41立方米,其他地区3.66立方米,相差1.25立方米。这些数据显示我国钢铁行业多年来节水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节约用水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节约用水技术进步显著
钢铁行业的节水是通过有效管理、技术措施、经济手段,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用水和取水量来提高用水效率。目前主要的节水问题是管理基础薄弱、技术措施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
1.节约用水管理滞后
节水管理是节水工作的关键,所谓“三分投资七分管理”。钢铁行业管理基础薄弱,许多钢铁企业节水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没有建立节水管理网络,没有主要领导负责节水工作,没有专门的用水、节水管理部门,缺乏节水专业管理人员;节水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制定岗位责任管理制度和责任奖惩制度,没有制定节水规划,没有建设节水用水统计制度,企业节水资金不到位,人力资源配置不足,严重影响钢铁企业开展节水工作。另外,钢铁行业水管理模式普遍较为落后,主要分为两种水管理模式:一种是完全依赖供水部门承担水管理工作,无条件满足用水单位水需求,用水单位完全缺位或无视节水工作;另一种是完全依赖用水单位承担水管理工作,供水部门只负责水源供应,用水过程缺乏专业性的管理。这两种模式均严重破坏了水管理的系统性,属于粗放的水管理模式。
2.节约用水技术瓶颈突出
节水技术是节水工作的重要支撑,节水技术瓶颈严重制约了节水工作。钢铁行业节水技术措施不到位,许多钢铁企业没有水系统整体优化的全局性规划方案,导致企业在水量、水质方面得不到有效控制。不少企业甚至仍采用新水、雨水、回用水和污废水混合大水池的落后供水方式,尚未实施水系统分质供水分质处理,水系统的水质不受控制;循环水处理设施的水质稳定措施受到专业化技术能力的限制,不能实现高浓缩倍数下的高效运行;综合污水回用设施大都未实施脱盐深度处理,水质得不到有效控制,污水回用率低于40%;焦化废水受到深度处理回用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制约,焦化废水“零排放”实施难度较大。
3.节约用水资金投入不足
节水资金投入是节水工作的重要保障,无论是节水管理的落实,还是节水技术的实施,都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予以支持,否则只能是空谈。“三分管理七分管理”并不是说投资不重要。没有三分投资,七分管理也无从谈起。钢铁行业节水技改的关注度极低,企业节水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是导致节水管理基础薄弱、节水技术措施不到位的根本原因。
翻译过程中,如果在源语的认知模式中,源认知域与目的认知域的映射关系不能被目的语认知经验所理解和接受,那么只得依据其目的认知域,改变译出语源认知域中的价元,以符合译入语的认知经验 (王子颖,2015)。也就是说仍使用源认知域进行表达,采用异化译法,保留源语言中已有的认知概念或表达方式,通过改变目的认知域的价元来匹配源认知域中的隐喻部分,即变价映射。
1.钢铁企业必须合理合法用水。应全面清理企业用水水源的合法性,办理相关取水、用水手续,有取水许可证和有效的供水协议。
2.提升钢铁企业节水专业化管理水平。根据相关政策和标准要求,钢铁企业要构建有效的节水管理机构,健全钢铁企业节水考核制度,设置专门的节水管理部门,有主要负责人主管节水工作,并有充足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助推节水措施的有效实施。
3.定期制定钢铁企业节水规划,树立“以水定产”“节水减污”的绿色发展用水理念,控制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减少废水排放。企业用水总量控制受企业取水许可和区域水资源总量控制的政策约束,要制定相应的规划目标。
4.钢铁企业节水管理必须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和智能化转变,完善节水计量、节水统计,实施水系统集中智慧管控模式,解决长期困扰钢铁企业的节水管理系统性不足的问题。湛江钢厂采用的水控中心模式,可以在钢铁行业推广应用。
5.钢铁企业要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和供水管网检测漏,实施水系统全局优化升级改造。要摸清家底,找准问题,研究分析钢铁企业节水现状,开展水量、水质全局水网络优化。重视供水管网检测漏,定期开展检测漏,构建供水管网智能检测漏系统。
6. 制定钢铁企业节水标准体系,完善钢铁企业节水管理、操作、维检、考核等各类规程标准,构建内部节水考核目标,建立有效的节水考核机制,促进企业节水管控。
7. 升级改造钢铁企业水环境治理,推动钢铁企业废水“零排放”。通过实施雨污分流和废水零排放,倒逼雨水利用和污水资源化利用,提升用水效率。
8.钢铁企业应完善供水三级计量和在线监测,构建健全的节约用水统计制度。供水三级计量应适应节水的系统性和水的可再生性要求,应该是闭环水系统的三级计量。
综上所述,钢铁企业节水需要从水系统性出发,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升级改造。通过构建节水管理机构,完善供水三级计量和在线监测,全局水网络智能升级优化等节水措施,切实应对新时期节水的政策和形势。
1.全面建设钢铁企业水管控中心
长期以来,节水的系统性问题一直是钢铁行业的突出问题,至今没有大的改观,有必要寻求根本解决途径。近年来,钢铁企业在这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和探索,取得一定进展。湛江钢铁水控中心的建设,为钢铁行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路径,提供了全新的经验和示范。为解决钢铁企业水管理的系统性监控问题,钢铁行业有必要全面实施水系统全局智能优化升级,在钢铁行业全面推广应用水管控中心技术,促进钢铁行业节水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2.实施钢铁企业废水“零排放”有效管控水污染风险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未来,中国水污染排放标准和政策日益严格的大趋势不会改变,水染防治政策对钢铁企业废水排放的约束将逐步强化。近期,国家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对工业企业水污染排放监控开始发力,流域内许多钢铁企业以强烈感受到这方面的压力,着手寻求应对之道。但是,长期以来钢铁行业水污染治理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水污染引发的环境风险事件时有发生。为此,钢铁企业有必要在源头废水减量、特殊废水重点治理、生产废水排放有效监控考核的基础上,实施废水“零排放”有效管控水污染风险。
3.建设节水型标杆企业提升钢铁企业节水水平
国家通过建设节水型标杆企业,实施水效领跑者行动,鼓励节水技术推广应用,推动工业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此,建议钢铁企业通过建设节水型标杆企业,夯实节水管理基础,实施节水技术改造,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全面提升钢铁企业节水水平。
4.开展钢铁企业节水评价工作
2019年4月,《水利部关于开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水节约〔2019〕136号)印发实施,分析规划和建设项目及其涉及区域的供用水水平、节水潜力,评价取用水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节水指标的先进性,评估节水措施的实效性,合理确定其取用水规模,提出评价结论及建议。实施半年来,共计有6个规划、25个建设项目因用水效率低下、不满足节水管控要求等原因,未能通过节水评价。为此,建议在钢铁行业开展节水评价工作,尤其是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重点地区对绿色工厂开展节水评价,促进钢铁企业节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