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校融合”视角下郑州高新区大学生区域内 实习实践的困境与对策

2020-04-24 11:58郝宏杰孙广宁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0年4期
关键词:高新区岗位单位

郝宏杰,孙广宁

(郑州轻工业大学政法学院)

【关键字】城市新区;市校融合;实习实践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为此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出台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各项政策,大学生就成为这一政策的重要参与者,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我国高校也愈加重视学生的实习实践教育,但总体上看,高校学生实习实践环节还比较薄弱,实习难、实习质量不高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我国高校新校区大都分布在距离市区较远的城市新区,传统行政管理体制下,高校和城市新区的发展遵循相互独立的体系,大学生融入社会、从事实习实践的机会较少,如果打破高校与所在地域的管理隔阂,实现“市校融合”发展,则可能为大学生和城市新区的单位创造互利共赢的机会。

2 研究回顾

纵观现有研究,大学生实习实践难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高等教育结构失衡,王新和冯玉双[1]、邓峰和孙百才[2]等认为高等教育规模扩招和区域布局、办学层次、专业结构等方面的失衡问题,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同时教育管理混乱,加剧了选择渠道的拥挤,导致了人才供求不匹配、人才的高消费等问题,使得学生社会实践难情况雪上加霜;二是社会需求和人才市场等外在的因素,受金融危机和经济转型的影响,一些领域需求岗位骤降,同时用人单位愈加挑剔、社会歧视和排斥问题等,都给大学生社会实践带来困难和压力[3-5];三是大学生实习实践的个人定位不准确,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实践能力欠缺,需要从基层岗位和基础性工作做起,但大学生对自身的认知不够充分,对实习实践岗位要求较高,间接加剧了实习难这一问题[6-10]。

但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城市新区发展迅速,发展质量较高,也能够发挥高校大学生实习实践的平台作用,实现高校与城市新区在学生实习实践领域的合作即“市校融合”发展是破解大学生实习实践难,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渠道。例如,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为高新区)成立于上世纪90 年代初,长期以来一直是河南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结构以电器机械、生物制造、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形成了软件信息、电子电器、动漫广告等产业集聚区,尤其是2016 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肩负着引领中部地区创新发展、产业升级等重任。然而,由于河南省整体上高素质人才的短缺,以及高新区人才引进政策的不足,致使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高新区发展的重要短板。事实上,高新区内拥有郑州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高校,在校大学生大学生人数超过10 万人,占高新区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成为高新区高技能劳动者的潜在禀赋,从空间上为“市校融合”创造了条件。实现“市校融合”发展,促进大学生实践就业等环节与高新区相关单位的有效对接,对于破解大学生实习实践难问题,促进高新区创新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 郑州高新区大学生实习实践过程中的

为深入了解“市校融合”背景下郑州高新区大学生区域内实习实践的实际开展情况,本文通过问卷法、访谈法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对象是已经经历过各类实习、基本完成了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大四毕业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 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982 份,有效回收率为81.8%,调查样本覆盖了不同高校专业的学生,调查结果具有较大的代表性,调查发现,高新区大学生也有一部分学生实现了区域内实习,一些政府机关和学校也达成了长期实习实践的协议,“市校融合”取得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区域内实习岗位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3.1.1 大学生区域内实习意愿并不强烈

图1 是大学生在高新区实习意愿的调查,可以发现,有34.7%的调查者完全不考虑高新区内实习,他们普遍认为高新区内发展潜力不大,不能够很好地锻炼自己的能力;有16.9%的人表示可以接受高新区内实习,并表示对高新区的发展充满期待;而48.5%表示如果没有更好的选择,可能会选择高新区内实习,这说明高新区内不是大学生实习最优选择,而是第二选择,总体来说高新区大学生在区域内实习的意愿并不强烈,这足以说明以高新区为代表的城市新区目前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其背后可能隐含着城市产业发展质量不高、对人才不重视、公共服务工作不到位等产城融合度比较低问题。

3.1.2 区域实习岗位供给不足

图2 是大学生到区域内不同类型单位实习的人数,982 名调查者中182 人参加过区域内的专业实习,占比18.5%,总体比例偏低。345 人到企业实习,其中私营企业占比最高,达56.6%,国营企业占比为17.1%,外资企业占比最小为7.4%;而在政府、事业单位参与实习的人数为46 人,占比10.9%。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区域内的实习达成度不高,且单位更偏向于私营企业,这和企业的准入门槛低、人才流动率高相关,相反政府和事业单位的市校融合意识不足,实习岗位向大学生开放较少。

3.1.3 学生获取实习信息的渠道来源少

图3 是学生获取区域内实习信息的渠道,可以看出:有82 人通过学校获得实习信息,占比45.1%;其次是亲友协助,占比也达到19.8%;第三是网上申请,占比13.2%;第四是校园招聘,仅占到12.9%。这说明由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存在,大学生主要通过学校院系及老师获取相关实习信息,高校各院系和老师是“市校融合”的纽带,或者说“市校融合”机制不能仅仅停留在高层间的接触,而应该有更加细化、更加具体的推进机制;另外,公共服务的网络平台发挥作用太少,实习单位和大学生之间缺少双向选择机制;同时,社会关系这些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实习中的作用明显,这可能会加剧学生实习机会的不平等。

3.2 大学生在区域内的实习质量有待提高

3.2.1 累计实习时间太短,不利于实习的深入开展

实习时间是学生能否了解实习岗位要求、学习岗位技能、独立开展岗位工作的必要条件,图4 是在高新区实习的大学生累计实习时间统计表,可以看出:实习时间短于两周的也仅占5%,说明很多企业不愿因接收短期实习的学生,短期内学生给单位带不来帮助,还需要接受相关培训,占用单位的办公、人力等资源;61%左右的学生实习时间在3 周~4周,实习时间超过5 周的仅占36%,为何学生累计实习时间比较短,这一方面可能与实习岗位匹配度不高,学生能力不能满足实习单位需要有关,但基于对用人单位的访谈发现,用人单位对实习学生总体上是比较满意的,且普遍希望实习时间长一些,但问题在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实习时间有上限要求,或者学校由于放假等原因强制中断了实习,所以这说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学校的管理体制存在不利于“市校融合”的阻滞因素。

图1 高新区区域内实习意愿统计

图2 学生到区域内实习的单位类型数量统计表

图3 学生获得实习信息的渠道人数统计表

图4 学生实习的累计时间统计表

3.2.2 实习薪资普遍较低,对实习学生的激励不足

图5 是学生实习待遇情况,可以看出:只有20.9%的学生获得每月1500元以上的报酬,35.2%的学生获得每月500-1000 元报酬,而高达44%的学生获得的报酬不高于500 元,其中绝大多数也是仅仅获得单位的交通补贴或午餐补贴。诚然,大学生到实习单位去实习,主要目的是了解社会发展情况,深化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但是如果大学生实习不能获得一定的报酬,且实习单位所提供的岗位比较低、工作内容比较简单的情况下,根据激励理论,大学生是没有足够动力愿意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也会影响实习的效果。郑州高新区的企业大都属于高精尖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的经营状况普遍比较好,而且这些企业大部分还享受着政府的一些补贴,如果这些单位不能够支付给实习大学生相应报酬,可能说明实习单位对人才的重视性不够,或者单位缺乏科学评价人才绩效的机制,也或者是因为实习管理不严,学生的贡献不足,总之这说明“市校融合”发展必须最终能够给学生带来切实的利益,实现多赢的结果,目前的“市校融合”缺乏利益协调和利益保障机制。

图5 学生区域内实习的薪资情况统计

3.2.3 实习内容与专业对口度不高

表1 是大学生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的对口度,可以看出:与一半左右学生希望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的诉求相比,实习实际岗位与所学专业直接对口只有32 人,占实习人数的17.6%。大部分大学生都是从事着与专业少许沾边或者完全不对口的工作,这也表明,大学生区域内实习的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的不高,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高新区的单位都是高新技术企业,且主要聚焦在电子、材料、软件等产业,而区域内的高校呈现综合型发展趋势,包含的专业比较多,学生所学专业与高新区的产业发展不够吻合;另一方面,即使是高新技术产业,从产业融合、企业现代化管理、政企合作多方面角度,企业的岗位都应该多元化,符合高新区高校专业的岗位肯定不少,主要问题可能在于信息的不对策和信息的搜索成本较高所致,这也说明“市校融合”发展必须建立大数据平台,利用区块链等现代技术手段实习信息的融合、共享和精准匹配。

表1 专业对口程度与意愿调查

3.2.4 大学生区域内实习的效果还有待提升表2 是对学生最终实习效果的调查,可以看出:36.3%从事着较为简单,没有实质性内容的工作,通过实习获得的技能很少;18.1%的学生表示,在学校内所学的知识能够应用到实践中去,基本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同步提高;剩下31.9%的学生表示,通过实习,他们在专业技能及沟通交流、组织协调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这表明,一部分的大学生实习留于表面,没有实质性内容,这可能是由于:第一,高校在为大学生选择实习单位方面比较盲目,实习安排不够合理。第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不够信任,不愿意培养短期员工或人才。第三,大学生没有显示出继续留在实习单位或毕业来实习单位求职的诉求,总而言之,“市校融合”程度还不够深入,缺乏多方的信息表达和信任机制,不利于促进大学生区域内实习效果和未来深入合作。

4 郑州高新区高校大学生区域内社会实践的提升路径

根据上述分析,高等学校的核心使命是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生的培养,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实习实践环节,这关系到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高端产业和创新的积聚区,城市新区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人才,尤其是作为郑州高新区来讲,人才的主体还应该以本科生为主。因此,城市新区在校大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也理应得到城市新区政府的重视,“市校融合”发展是实现城市和高校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市校融合”发展必须有具体的实施机制,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区域内实习实践就是主要抓手。针对当前高新区大学生区域内实习实践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市校融合”发展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1)形成“市校融合”的长效机制

目前高新区政府和相关高校已经基本达成了“市校融合”发展的共识,并在创新创业方面召开了一些会议和论坛,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这仅仅应该是开端,“市校融合”不能局限于政府高校间偶然的一些合作,必须形成稳定的横向合作长效机制,应该每年定期召开高校和高新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会议,对前期的“市校融合”工作进行总结评价,共同拟定新的合作框架、合作领域、合作事宜,破解合作的各种障碍,制定具体的年度合作计划及实施办法。

2)把大学生区域内实习实践作为“市校融合”的首要工作

“市校融合”的领域很多,包括党建共创、后勤社会化管理、科技创新合作等方面,然而这些都没有实习实践领域的合作重要,因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可以为高新区的发展储备大量的潜在人才,这些人才经过实习实践活动将会有不少毕业后留在高新区工作,或者在高新区置业居住,这将从供给和消费两个层面推动高新区结构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3)健全促进区域内大学生实习实践的公共服务体系

大学生实习实践领域的”市校融合”必须要有具体的公共服务体系。

①通对区域内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整合,建立实地场所和网络空间相结合的大学生实习实践、兼职公共服务平台,政府、高校各类公共服务机构负责搜集、核准、发布大学生实习、就业、兼职等供求信息,实现信息的及时发布、共享和匹配,彻底解决信息不充分、不对称问题;

表2 大学生区域内实习效果的调查表

②完善大学生区域内实习实践的规章制度,明确实习生的岗位要求,最低工资待遇,理清用人方、高校和实习生等主体的权利义务,合理规避企业、高校和实习生的潜在风险;

③建立帮扶机制,针对区域内高校、具体院系、专业和单独大学生以及区域内企业遇到的困难,提供及时的、全方位的帮扶,帮扶内容包括提供相关信息、搭建交流平台、提供政策咨询、给与资金补贴和支持等方面,确保大学生都能够获得满意的实习实践和兼职机会,企业能够得到及时获得合适的、经济的人才,全方位推动高校和城市新区的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高新区岗位单位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遂宁高新区
填单位 要推敲
看错单位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
Theme Analysis on Pursuit of Friendship in Oliver Twist
走进“90后”岗位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