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湘玲
我的家乡是位于盱江之畔的南丰县瑶蒲村,是南丰、广昌、宜黄三县的三岔路口,故而属于交通要道。道路,承载着家乡发展的重担,它的变迁也折射出家乡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程度。
依稀记得孩童时的一些情景:去十多里外的舅舅家吃酒席,我们全家天不亮就要出发,因为通往他家的路是一条不足两米宽的坑坑洼洼的泥巴路。碰到手扶拖拉机时,行人都要退避到草丛里,毕竟路就那么一点宽。若是雨天,估计衣服上还得“染色”呢。除了窄,还有陡坡和急弯,以致在转弯处总会冷不丁地被急转而来的自行车吓丢了魂。鸡鸣时出发,到吃早饭时才满头大汗地赶到目的地,推自行车的爸爸则更艰辛。人们都无奈地感叹道:“吃一趟酒席不易呀!”
突然有一天,来了一大批不认识的修路工人,他们带着我从未见过的不知名的修路工具,把沉寂多年的蜿蜒泥巴小路给唤醒了:路宽了,也直了,还铺上了水泥。记得在修路的那些日子里,我们这些小孩,只要放了学就会飞奔去现场看,仿佛我们就是小监工一样。通车那天,村里买了一大挂鞭炮在新竣工的水泥路上燃放,全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穿上了节日的盛装参与“开路”,几位年纪大的爷爷奶奶还在胸前挂了红花呢。路修好了,村里的橘子销量也高了。以前家里只有不到一百筐的储存橘,自开路后,家里购买了几百只筐,又在山上开垦了更多的荒地来种植橘树。以前的破旧瓦房也纷纷退出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高大宽敞的洋房。爸爸特意购买了一辆“豪爵”男士摩托车,它既可以用来运橘子,也可以用于日常载家人出行,包括去亲戚家。外婆八十大寿那天,我们一家三口坐上被爸爸洗得锃亮锃亮的摩托车,不一会儿就到了外婆家。除了不要起早出发外,还免受颠簸之苦。
如今,我上中学了。国家的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神州大地上的广大农村正迎来史无前例的“新着装”:改水改厕、路面硬化。家门口那条极具历史厚重感的路,也再一次迎来了它的“青春期”:路基由四米扩展到九米,路面由原来细薄、简单的水泥变为专业、高档的沥青。它的服务对象也身份大变:南来北往的大货车和小轿车。那些川流不息的车子里,也有我爸爸的一辆。他专门买了一辆小轿车,去外地做生意。“以空间换时间”的优势已不再是神话。去年八月,表姐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舅舅为其摆了几桌酒席庆祝。坐上爸爸的小轿车,我们一家四口(妹妹出生了)风驰电掣般地行进在平坦的康庄大道上,这不正是我们家过上幸福生活的象征吗?
门口道路的变迁,代表了家乡的巨变:由闭塞到通畅,由落后到繁荣。
(指导老师:邹水平)
点评
这篇习作虽然简短,但小作者能紧扣主题,巧妙构思,条理清晰地写出昔日家鄉小路窄、弯、不平的糟糕特征,和如今宽、直、平坦的状况形成对比。这条看似不起眼的门前小路是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缩影,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细小见证,更说明了一条真理——“要想富,先修路。”文末以小见大,升华主题——农村正由闭塞到通畅,由落后到繁荣。(邹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