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苹 代燕 高蜀晋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使我国农村经济受到重创,在其影响下,我国农村人情消费情况也因此有所变化。为了让广大农村居民更好地适应当下农村人情消费的新变化,本文就目前农村人情消费情况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的情况进行对比,探究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农村人情消费情况的变化,并针对其变化,提出应对农村人情消费情况变化的相关建议。
农村人情消费体现了农村居民之间淳朴互助的人际关系,也是农民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纽带。然而,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农村人情消费情况有所变化。
(一)农村人情消费名目多而杂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我国农村居民经济条件较好,农村居民除了在婚丧嫁娶等人生重大事项时请客收礼外,一些农村居民在订婚、生子、满月、生日、乔迁、上学、参军、获奖等事项也要办酒请客。据媒体报道,福州市某农村居民家母猪下仔,竟然广邀亲朋好友共贺喜事。农村一些地方流行着一个顺口溜:小事大办,大事特办,没事找事也得办一办。农村人情消费名目多而杂,使广大农村居民承载着一定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
(二)农村人情消费频率较高
由于农村人情消费名目繁多,导致农村居民的人情消费频率也有所增高。据了解,随机抽取的湖南省安乡县90户农村居民,2006年1月-9月的人情支出共1549笔,每户平均17.2笔,单户每月平均高达2次。
据《人民日报》报道,湖北省天门市的某农村居民在春节前后竟然收到了20多份请柬。而江苏省宿迁市统计局的统计结果显示,2004年,该市每户农村居民人情消费33次,比市区居民多15.1次,高出88.6%。
(三)农村人情消费金额较大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金额也“水涨船高”,礼金标准也由以前的“一般关系100元,关系好的200元”变成了“100元以下出不了手,200元随大流,关系密切400元-600元,1000元以下没底气”。笔者在与有关农村居民的闲聊中了解到,有些家庭一年的人情消费金额多的达1-2万元,少的几千元。
(四)农村人情消费中面子、攀比、从众、回报等心理作用明显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大部分农村居民都比较注重面子,攀比心理作用明显,在生活中,他们极易受到回报心理的影响。他们认为自己现在随的礼,以后不仅能够收回来,而且很有可能会得到更多的回报。
就这样,有来有往的人情往来活动不断延续下去,大部分农村居民也不得不继续参与其中。在面子、攀比和回报等心理作用下,他们的消费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健康淳朴的人际交往风气被扭曲,人情消费逐渐异化。
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经济严重受创,中国农村经济下滑,农村居民收入缩减,为了防止疫情扩散,国家倡议人们不扎堆,受其影响,农村人情消费情况发生了不少变化。
(一)农村人情消费名目有所减少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家大力倡导不扎堆、少聚集。我国农村居民在婚丧嫁娶等人生重大事项上实行延期或从俭或取消操办,从俭操办的,只有少数直系亲属及帮忙的人员参与。
其他如订婚、生子、满月、生日、乔迁、上学、参军、获奖等事项几乎全部取消宴请亲朋好友,一些年轻的农村居民则通过网络联系通告或祝贺,这样既不失礼仪又符合当下实情。
(二)农村人情消费频率有所减少
由于农村人情消费名目减少,导致农村居民的人情消费频率也减少。通过对四川省某村农村居民的走访得知,2019年上半年,大部分农村居民的人情消费频率为一月2次,而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的半年里,其频率为半年3次,也就是两月1次,而且大部分都是丧事方面的人情消费。这充分说明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农村人情消费频率大大降低。
(三)农村人情消费金额有所降低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随着农村经济的萎缩。农村人情消费金额减少,礼金标准有所降低,对于婚丧嫁娶等重大事项的礼金标准虽然没变,但由于人情消费名目及频率的减少,农村居民人情消费的总金额在减少。
在和有关农村居民的闲聊中了解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的大半年,一些家庭正常人情消费金额从几千元到1万元降到了一、二千元或几百元,降幅非常明显。
(四)农村人情消费中面子、攀比、从众、回报等心理作用减弱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大部分农村居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少聚集、不扎堆、厉行节约。再加上国家经济下滑,农民外出务工难度加大,挣钱变得越来越难。大部分农村居民开始量力而行,能省则省。
农村人情消费中面子、攀比、从众、回报等心理有所减弱。对于生子礼、生日礼、上学礼等,年长的农村居民有些实行以物代钱表心意,一些年轻农村居民通过网络沟通表达祝福,人们的消费观念有所转变,健康淳朴的人际交往风气有所回归。
(一)国家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借助当前疫情防控,国家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权利,以健全农村保障体系来替代人情保险的作用。农村居民之所以辛苦利用人情往来维系与亲戚乡邻之间的关系,是方便自己在遇见困难的时候,亲戚朋友和乡邻可以伸出援手。
若能充分的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来解决农村居民的养老和医疗等方面的问题,解决其后顾之忧,他们就可以摆脱对人情圈的依赖,从而改善农村人情消费状况。
(二)农村基层政府组织要加强对农村人情消费的引导
各村委会应借助国家疫情防控措施,成立村规民约执行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以便加强农村人情消费的监督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民风乡风等文明公约,让每个农村居民能够知晓并付诸实践,农村居民之间相互监督,充分发挥农村村民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作用,形成一种文明适度人情消费的氛围。
如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国家大力倡导“不出门,少聚集”的情况下,2020年5月,四川省内江市某村村民家中92岁老人去世,原本准备停放7天,办50桌酒席。鉴于村委会的介入,后来只将老人停放了两天便下葬了,且只有三四桌至亲和帮忙的人吃了顿便饭。
(三)社会大众媒体加大对农村人情节约消费宣传力度
社会大众媒体可以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将不合理人情消费的消极影响告诉农村居民,让他们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接受新思想,形成合理人情消费习惯。
一是把握舆论导向,多形式广泛宣传。社会大众媒体可利用新冠病毒的传染性,通过讲座、活动、广播、标语、横幅、公告、宣传栏等形式来大力宣传有关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其危害,以此警示农村居民在大操大办理红白喜事和参与此类人情消费中存在的被传染疾病的风险。通过此类宣传报道来充分发挥其舆论导向作用,让文明节俭的人情消费在农村蔚然成风。
二是帮助农民树立节俭、文明的人情消费新观念。社会大众媒体可借助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教育和疫情所带来的经济萧条,一方面要大力倡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不懈地进行移风易俗的宣传教育,重视挖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義轻利、仁爱互助、勤俭节约”等优秀传统美德。
另一方面要针对部分农村居民中存在“大操大办才能体现喜庆、孝顺”的思想,加大宣传引导力度,逐步转变思想观念,帮助农村居民改变不良的人情礼俗消费方式。
同时,社会大众媒体要配合各级各职能部门积极与农村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农村开展一场持久的“除旧习树新风”活动,逐步改变老百姓的传统观念,引导贫困村民脱贫致富。
(四)农村居民要自觉培养良好的人情消费习惯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很多企业倒闭,广大农村居民外出打工受阻,从而使得其经济收入降低。这就需要农村居民摆正心态,减少不必要的人情往来。农村居民应自觉树立正确的人情消费观念,不随意拓展人情消费范围。
保持人情消费表达和维系感情的淳朴观念,形成良好的人情消费习惯,不用金钱去衡量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克服攀比心理、从众心理,不要过度抱有“面子”情节。应根据自身的经济情况来进行人情消费,主动减少不必要的人情消费名目,如“生日礼”“升学礼”等,同时也减轻了他人随礼的经济负担。
(本文作者单位:内江职业技术院。作者简介:林苹,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商务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代燕,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商务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管理。高蜀晋,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商务管理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