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托管业务风险管理

2020-04-23 14:23张媛媛
销售与管理 2020年23期
关键词:风险管理商业银行资产

张媛媛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的全面开展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风险与发展相伴而生,本文从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的风险现状出发,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建议,积极寻找适合我国商业银行托管业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现状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资产托管行业发展报告(2020)》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银行业资产托管规模已达153.26万亿元,较2018年末增长5.15%;投资组合数达21.88万个,较2018年末增长6.84%,存托比为77.34%,托管系数为52.85%,资产托管机制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同和运用。

尤其近几年,托管业务迅猛发展,托管规模急速扩大,在传统公募基金、券商、信托、银行理财、保险、养老金、QFII/QDII跨境托管等托管资产的基础上不断深入,产品及服务范围不断丰富,托管资产规模持续增长。

托管业务是商业银行专业化及综合化经营特征最为显著的中间业务之一,资产托管作为服务各类客户、联接各类市场、横跨境内外的重要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在促进资本市场发展、服务社会民生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伴随着托管业务快速发展的是越来越多的风险问题,除了外部制度风险外,资产托管业务操作风险贯穿于业务的整个过程,来源复杂多样,已成为银行资产托管业务的重要风险之一。

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操作风险,指银行在资产托管业务开展中,由于制度、人员、系统、外部因素等原因导致损失的可能性。这些风险都会导致声誉风险,而良好的声誉是一家银行多年发展积累的重要资源,是银行的生存之本,是维护良好的投资者关系、客户关系以及信贷关系等诸多关系的重要保证。

二、商业银行托管业务风险现状

商业银行作为托管人,负有安全保管委托资产、依法进行资金核算和清算的责任,在其现实的发展运行中,众多风险相伴而生。目前我国银行资产托管业务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缺乏一套规范、完整的资产托管行业规范,人员疏忽失误和不专业,重大自然灾害等外部影响,这些都容易造成风险损失。

(一)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资产托管人带来负面评价的风险。与其他金融风险不同的是,声誉风险难以测算,并且难以与其他风险分离和进行独立处理。声誉风险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风险之一,声誉损失的后果无法估量,必须要有严格的防范措施。良好的声誉风险管理对增强竞争优势,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实现长期战略目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风险

内部控制风险是指因客观环境或主观能力原因,造成内部控制没能得到严格执行,或是制度本身仍存在一定的漏洞及缺陷。我国托管业务的发展起步晚,但是步伐快,许多商业银行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所以在风险制度建设这方面还有待加强。同时银行内部的监管机构对托管业务等新产品还不太了解,对风险的监管不能严格要求,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的风险性。

(三)人员风险

人员风险是指因业务人员的疏忽产生的风险。这主要表现在业务人员在托管运营核算、清算和投资监督等处理中由于自身能力问题或者疏忽导致未能较好履行业务职责,因此造成了风险损失。

(四)客户信息泄露风险

客户信息泄露风险是指因银行管理不当、系统漏洞或者员工疏忽导致大量客户信息泄露,从而使得客户遭受损失。目前银行客户信息泄露事件频发,而托管客户的基本信息、投资信息等泄露而产生的损失无法估量。

三、托管业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的资产托管业务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国内的托管机构只有较少的规章制度可依。目前商业银行托管业务尚未有比较高的上位法,甚至连银监会的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也没有,商业银行从事托管业务主要依据银行业协会这个指引,《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指引》是对2013年发布的《商业银行托管业务指引》的修订和完善。

对于银行理财、信托等的托管是银保监会体系内的业务交叉。但是对私募基金的托管则面临两套规则体系:一是商业银行托管业务指引,重点强调托管业务是一个根据合同约定履行职责的中间业务,通过负面清单和正面清单划清托管的行为边界。另一个是中国基金业协会的合同指引、备案须知、托管承诺函等零散规定对托管提出应当履行的职责。出发点也是为了维护行业健康发展,保护投资人利益。一些大型的商业银行出台了一定的管理制度,个别小型的银行甚至连最基本的托管业务管理制度都没有。这种根源上的漏洞直接給托管业务带来了风险。

(二)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托管业务的时间较短,许多商业银行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并且制度滞后于业务,新业务开展缺乏充分的风险评估,所以在风险控制这方面还有待完善。

虽然监管机构正在逐步出台相关的风险监管条例与办法,但各银行都有自己的风险管理标准,没有统一可行的市场标准,容易使一些不法分子钻空子。同时,由于风险监控部门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在把经济效益作为主要市场目标的情况下,风险监控部门在资金投入和人员配置上都得不到保障,不能有效地履行风险监管职责。

(三)监管体系控制不严

如今金融衍生品的发展速度已远远超过了监管制度的更新速度,金融业风险事件频发,必须要有严格的风险监管体系。但反观我国的商业银行,即使有专门的风险监管机构,也不能切实做到事前提示和事中监督,往往是滞后的事后监督。监督需要从风险管理体系的方方面面进行监督,具体包括:会计核算、资金清算、交易监督、资产保管、数据处理、客户服务、系统管理等托管业务营运的所有环节。

(四)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我国银行资产托管部在成立初期仅有很少的工作人员,且托管品种规模小、内容单一,发展到如今,商业银行的托管部门一般拥有几百人的队伍、上万亿的托管资产以及复杂多样的托管品种。然而目前我们的托管队伍却无法应对急速增加的业务规模。由于我国资产托管业务起步晚,经验丰富的人员相对较少,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有些业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给培训和管理带来了难度。

(五)受外部事件的影响较大

近年来,我国自然环境恶劣,台风、雪灾、洪水等灾害时有发生,尤其是2020年年初的疫情突如其来,影响巨大。保证托管资产的安全是资产托管业务的基本职责,如无完备的灾难应对方案,一旦发生不可抗力事件,会导致员工和系统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对资产托管业务带来的损失和影响也不可估量。

四、应对托管业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因为托管资金的数目巨大,托管资产的内容特殊,托管业务不能出现一丝的差错,否则将会导致巨额的赔付,给银行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托管行业必须要认真关注风险管理。

(一)切实做好全程监控

全程监控是指对托管全过程的监控,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而不仅仅是事后监督,要对资产托管运营过程中的每个步骤都进行风险控制,包括客户和产品的风险评估、操作风险的评估等。真正做到事前预防、事中跟踪和事后的监督控制,切实改进风险控制模式,从事后风险损失报告转向事前风险信号发掘,确保托管资产的安全运作。

(二)自上而下树立风险意识

高级管理层要重视风险管理的作用,不能重业绩轻风险,再高的效益也弥补不了风险带来的损失。要树立严格的风险控制意识,将风险管理作为托管运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作环节,开展风险控制培训,从高层管理人员到基层工作人员,从上而下地树立风险意识,全员重视风险防控。

风险是无处不在的,基层人员不能仅仅只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时刻关注风险。要建立统一的客户风险管理档案,随时搜集有用信息,统一管理。

(三)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

我国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部门在追求规模和利润的同时,应重视内控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形成风险管理的良性循环和自我管理的动力机制,化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建立包含各托管业务种类的操作程序、流程和风险要点的全面制度体系,做好业务数据的备份和储存工作,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资产托管业务内控制度并不断更新完善。

关注创新型产品和跨境业务的托管操作风险,事先评估分析新产品新业务风险,建立起相关的管理制度,使风险管理先行于业务的开展。做好托管业务系统化及流程化的管理,建立由托管业务部门总经理直接领导、各条线负责人积极参与、以内控稽核人员为主的独立风险控制小组,保证风险控制小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内控检查,及时发现和反映问题,协助业务人员发现错误并进行补救,做好风险监督防范工作,确保规章制度的执行和实施。在一些较大的工作人员多的托管业务部门,还应配置专职内控稽核人员,密切关注托管业务各领域的风险控制情况。

应该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适当引进外部审计机构,依据业内权威性标准,对托管业务制度流程和系统进行全程、持续的监控审计。注重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有效防范因为技术原因引致的系统风险。

(四)加强人员培训和风险意识教育

加强人员培训和风险意识教育,实行个人绩效与风险效益挂钩。资产托管业务由于种类多、发展速度快,对业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要求高,应加强对业务人员开展系统、全面的托管业务知识培训,保证理论和实际业务操作水平,从源头上降低风险。

开展新托管产品业务时,应及时组织业务人员学习并进行考核,减少新托管业务过程中的操作风险。形成风险合规管理文化,将风险管理纳入资产托管业务的日常管理中,以此来规范员工行为,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

通过学习和实践,使业务操作人员深入理解本岗位的风险控制的内容和意义。建立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将个人绩效与风险效益挂钩,梳理绩效考核指标,根据各种类托管业务的不同性质和风险点确定考核体系中的风险约束权重,执行违规积分和定期管理评价制度。

(五)对外部事件及时应对

由于资产托管业务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强,操作上难度比较大,受外部影响程度难以预测,可能会产生操作风险重大损失。因此,托管银行应建立应急预案,每年进行各种情况下的应急演练,内容主要为模拟和工作转换演习、工作地点的变动等,使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释。

当外部安全事件发生时,按照方案措施,在总体指挥协调下,使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能迅速处理业务故障,将影响降到最低水平。托管部门还应建立含硬件、网络、系统运行故障和自然灾害等在内的技术应急方案,成立数据同城或異地备份中心。

党的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并对托管机构履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2020年初,举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资本市场延期开市,基金估值核算工作受到较大影响,托管机构顶住压力,众志成城,确保了托管资产运营平稳与安全,再一次证明了资产托管机制促进金融回归本源、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持续发展、“资管新规”的贯彻落实、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资产托管业务的发展带来了市场需求、应用场景和全新机遇。

面对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不仅要从服务质量上出发,更要从托管业务的全程监控风险管理体系出发,不仅要监督托管业务的投资范围、投资比例,还要监督其关联交易、公平交易。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对风险的管理能力还需要不断地研究,并借鉴其他国家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对风险管理的有利之处,形成适应我国托管现状的管理制度。

一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托管机构在摸索中发展,砥砺前行,不断夯实风险管理基础,从制度建设、系统建设、流程优化以及合规培训等方面,对各类业务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理,有效提升了资产托管行业的风险防控能力。

(本文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托管运营中心)

猜你喜欢
风险管理商业银行资产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