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在我国的推广与传播

2020-04-23 09:37董建盛
卷宗 2020年6期
关键词:薯种徐光启试种

董建盛

甘薯,又称地瓜、红薯、白薯、番薯、甜薯等,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甘薯起源于墨西哥、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和秘鲁一带的拉丁美洲热带地区。约在16世纪末叶,被引入我国。在试种成功的基础上,大力开展了推广与传播。

甘薯在我国的推广与传播,大致有以下三种途径:

1 陈振龙子孙后代的推广

我国甘薯引进者陈振龙的曾孙陈以柱在浙江省鄞县试种甘薯,把甘薯从闽中推广到长江流域。

乾隆年间,陈振龙的五世孙陈世元携同好友余瑞元、刘曦,把甘薯引种到山东,在北方各地推广。另据四川方志记载,当地的甘薯也是由陈世元的朋友引种、推广的。陈世元不仅赠送薯种和传授技法,还四处自费张贴招贴,动员百姓种植甘薯。汇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甘薯专著《金薯传习录》,该书保存了甘薯从国外引种并推广到全国各地的历史资料,是宝贵的农业科学史文献。

陈世元的三个儿子陈云、陈燮、陈树继承父志,利用在各地经商的机会,将甘薯推广种植到了河南、河北、北京一带。

陈振龙及其子孙,虽均出身布衣,商贾为业,却一直“克承世业”,一心情系民生,花费了七代人的钱财和心血,历经170多年,矢志不渝,百折不挠,不仅积极致力于甘薯的引种和推广,还将种薯技术传授给亲戚朋友,直至把甘薯推广传播到全国各地,可谓泽被苍生,贡献卓著,功德无量,名垂千古,为后人感恩和纪念。陈振龙因此被称为中国的“甘薯之父”,陈振龙家族成为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农作物“推广世家”。

清代中期,为纪念陈振龙引进推广薯种和金学曾推广种植之功绩,百姓在福州、福清等地建报功祠。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福州人何则贤又在福州乌石山清冷台建“先薯亭”,以纪念陈振龙引进推广甘薯之功绩,后祠被废。现存“先薯亭”建于1957年,先薯亭上刻有一副楹联:“引薯乎遥迢德臻妈祖,救民于饥馑功比神农”,表达了民众对陈振龙及其子孙的崇高评价和感激之情。1998年8月,福州长乐市委、市政府为纪念和弘扬陈振龙的爱国精神,在陈振龙故乡青桥村建立了一座陈振龙纪念亭。2008年,又建陈振龙纪念馆,成为长乐市重要的人文景观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 明代杰出科学家徐光启的推广

徐光启(1562~1633),上海县法华汇(今上海市)人,明代杰出科学家。其主要代表作《农政全书》,在中国农学史上,如同《诗经》之于古典诗歌,《本草纲目》之于古代医药一样,堪称我国传统农学的代名词,可与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同悬诸日月,并列为我国农学著述之两大丰碑。

在甘薯的推广传播中,徐光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甘薯最初由南向北传播时,因为气候上的差异,留种和藏种成为引种的关键。徐光启在其《农政全书》中总结了生产实践的经验,解决了这两个关键

问题。

为了广泛推广甘薯,徐光启还总结了“甘薯十三胜”进行宣传:“一亩收数十石,一也;色白味甘,于诸土种中,特为敻(xuàn)绝,二也;益人与薯蓣(山药)同功,三也;遍地传生,剪茎作种,今岁一茎,次年便可种数百亩,四也;枝叶附地,随节作根,风雨不能损,五也;可当米谷,凶岁不能灾,六也;可充笾(biān,指古代祭祀宴飨礼器的一种)实,七也;可以酿酒,八也;干久收藏屑之,旋作饼饵(饼类和饺子),胜用饧蜜,九也;生熟皆可食,十也;用地少而利多,易于灌溉,十一也;春夏下种,初冬收入,枝叶极盛,草秽不容,其间但须壅土,勿用耘锄,无妨农耕,十二也;根在深土,食苗至尽,尚能复生,虫蝗无所奈何,十三也。”

3 明清官府的推广

甘薯引进后,一些地方官员曾大力推广栽培。比如:在陈振龙引进甘薯的当年,福建巡抚金学曾就对其试种工作高度重视,随后便大力推广种植甘薯以度饥荒,人们为了纪念他,将甘薯称之为金薯。

特别是在清代乾隆时期(1736~1796年)的60年里,甘薯的推廣极为迅速。全国除甘肃以及边疆地区外,各省都已先后引种甘薯,它是我国甘薯推广种植的一个高潮期,封建官府在其中起了相当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

乾隆十年(1745年),陈宏谋,抚陕,明令治下州县认真引进薯种,教民种植,并正式命令:“正杂各官,有闽、广、江、浙、蜀、豫之人,正可从家乡觅带薯种,在城身先试种。如署中有能知种法者,竟可散之民间,教人种植,费力无多。一年生薯,其藤无数,一处得薯,到处传种,不几年而遍一邑矣。”陈宏谋历任封疆二十年,以身体力行闻于当世,终拜大学士。1745年12月,其下属官确已自江、浙、豫、蜀等省“购觅薯种,并雇有善种之人到陕”。

乾隆十六年(1751年),山东胶州知州周于智发出布告,劝民试种;嗣后,乾隆十七年(1752年),直隶(今河北)、山东等省又推广甘薯种植。其中,陈世元等人在山东全省传播甘薯,曾得到当地各级官僚、地主乡绅等大力支持。受陈世元的启发,乾隆十七年(1752年),山东布政使李谓颁《种植红薯法则十二条》,各县奉文劝种。在山东省不少府州县志中,都载有这年奉李渭颁示,依法种植“番薯”。据《金薯传习录》记载:乾隆“十七年(1752年),山东省藩宪(布政使)李公(指李渭)访知薯利有益民生,……发明后以种薯为救荒第一义,自此家传户习,菁葱鬱勃,被野连岗。”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山东按察使陆燿,颂刻《甘薯录》,以广劝导。

乾隆五十年(1785年)和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间,由朝廷下谕所作的倡导,是在清代乾隆时期(1736~1796年)的60年中声势最大、范围最广的“劝种”活动。

十八世纪,督抚以下的各省大吏,如布政使、按察使等,亦不乏热心倡导广种甘薯以备饥荒者。乾隆皇帝本人,鉴于1785年河南夏粮歉收,亲下谕令,豫抚毕沅也认真推广甘薯种植。十八世纪太平盛世,官方三令五申地督倡,的确起了积极作用。至18世纪~19世纪,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西、湖南、贵州、四川等地已广泛栽培甘薯,而后遍及全国。

除上述三种途径外,比如北方的山东近海各州县,常常通过海路前往贸易,南方的甘薯,也因此较早地传到那里。

当然,甘薯之所以能在我国得以迅速传播,人为推广是主观因素,而甘薯自身的品质特性与价值,则是客观因素,在此不再赘述。

猜你喜欢
薯种徐光启试种
2米高“巨人稻”试种成功
安徽天长 建试种基地育优良品种
“富硒多倍体蒲公英新品系”在太谷区试种成功
西双版纳试种高产旱稻获成功
马铃薯种植技术要点分析与推广发展探索
早春马铃薯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
甘薯育苗综合技术措施
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试论徐光启对明代科学逻辑的新构建
你知道“几何”的由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