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书写生态文明美丽四川新华章

2020-04-23 07:24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
绿色天府 2020年1期
关键词:林草大熊猫四川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局长 刘宏葆

“四川自古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四川要做好生态文明这篇大文章,久久为功”。

——习近平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四川时,对四川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四川地处中华民族两大母亲河长江、黄河上游,林地和草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3/4,是国家的生态大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在历史新起点上再出发,四川林草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高质量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林草经济强省两大目标,积极构建稳固的生态安全体系、完备的自然保护体系、发达的绿色产业体系、有力的支撑保障体系,努力在实践中走出一条生态优先、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以新的注脚和抓手倾情书写新时代生态文明美丽四川新华章。

高质量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构建稳固的生态安全体系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四川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长江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6%,占长江入海口水量的1/3,占全国水量蕴藏量的1/4;川西北草原涉及的石渠、若尔盖、红原、阿坝、松潘5个县,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供给区和涵养地,素有“中华水塔”的美誉,每年旱季补给黄河上游的水量占总水量的40%。同时,四川还处于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是国宝大熊猫以及众多中国特有物种的核心栖息地,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责任特别重大。

自2000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启动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以来,四川逐年实现森林蓄积和面积双增长,自然生态持续向好,但是问题和差距依然明显:全省林草资源总量增加与质量较低并存,生态总体改善与局部退化并存,产业快速发展与民生改善滞后并存,科技不断进步与生产关键技术落后并存,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一个与生态大省地位相匹配的保护与发展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

高质量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从过去封闭、粗放、单一的保护与发展割裂的理念,向开放、集约、多元的保护与发展共赢的理念转变。一方面继续加大保护修复力度,通过大力实施长江廊道绿化造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荒漠生态治理、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国家储备林建设、退化草地治理、湿地修复八大重点生态工程,进一步增加绿量,提升质量,夯实绿色生态本底;另一方面,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数量与质量、重点与全面、政府与市场、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吸引社会发展要素向林草聚集,激活林业草原发展动能,提升“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能力,加快推进绿色发展。我们的目标是:力争到2025年,完成营造林25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1%,草原植被综合盖度达86%,林地保有量3.54亿亩,草原保有量1.83亿亩,林草产业总产值达5000亿元,基本建立起四川林草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构建完备的自然保护体系

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亲自部署的重大政治任务,目的是通过保护大熊猫栖息地原真性和完整性,促进大熊猫种群健康繁衍,探索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模式。大熊猫国家公园横跨川、陕、甘三省,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其中四川片区2017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4.36%,涉及7个市(州)20个县(市、区)。

2017年1月至今,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区划范围基本明确,边界清晰划定;中央、省、市三级管理架构基本建立,人为活动得到有效管控,大熊猫保护科研稳步推进;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得到缓解,通过建立首批10个熊猫生态小镇,划定4条大熊猫旅游线路,发展大熊猫友好型产业,初步构建起“点上聚居、线上旅游、面上保护”的新格局,引导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围绕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未来四川将重点抓好7项工作:一是通过植被恢复、道路优化、生态搬迁等措施对受损退化、碎片化的栖息地进行恢复改造,实现联通成片;二是严格实行分区管控,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一般控制区限制人为活动,留出适度空间满足公众科研、教育、游憩和生态产业发展需要;三是严格落实中央、省、市、站四级管理机构管理职能;四是完善民生改善激励引导政策,让保护者受益,让受益者保护;五是构建跨学科综合性科研体系,开展具有国际视野和领先水平的重点领域研究;六是推进公园法制化管理,自下而上推动公园立法;七是充分挖掘大熊猫多元文化价值,塑造大熊猫文化品牌,构建完整的大熊猫文创业态和产业链,努力把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世界生态价值实现先行区、世界生态教育展示样板区,真正实现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

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经验为借鉴,四川将全面推进新一轮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重点破解长期以来在自然保护管理方面存在的重叠设置、多头管理、边界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逐步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通过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促进区域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推动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局面,为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示范。

高质量实施“生态三业”工程构建发达的绿色产业体系

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四川林地和草原资源富集区与深度贫困地区高度重合,助推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服务全面小康,四川林草要发挥重要作用。2019年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出台了《关于实施生态“三业”工程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意见》,通过大力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引导大众生态创业、稳定推进生态就业,加快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本链的有效对接,形成资源有效整合的创新创业载体,构建四川林草发达的绿色产业体系,加快推进绿色发展。

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1+10”特色生态产业。紧扣做响“天府三九大”新名片,打造四川大熊猫生态旅游旗舰产业;突出“一群两区三带”,做靓竹业风景线;以核桃、油橄榄、油茶“三棵树”为重点,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业;以川产道地药材分布区为重点,积极壮大森林药材业;以国家战略储备林建设为重点,集约化培育珍贵用材林,做深木材生产加工业;实施建花海、办花市、过花节“三花并进”行动,做大做强花卉产业;实施立体复合经营,因地制宜发展林下产业;规范发展特种养殖,壮大野生动物繁育利用业;发挥森林“五养”功能,引领发展森林康养业;融合民族和红色文化,大力发展高原草原湿地观光业;跳出传统草原畜牧模式,做新现代草产业。

建好“三区”平台,引导大众生态创业。四川现有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519处,在建的国家和省级林草园区26个,为生态创业奠定了良好基础。要深度挖掘优质景区、入口社区、产业园区三大平台功能,按照“点上聚居、线上旅游、面上保护”的要求,集约集聚引导大众,利用优质自然资源,科学、有序、适度开展特许经营、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自然体验、文化创意、林下种养、电商物流等创业活动,构建起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

健全扶持机制,稳定推进生态就业。发挥林草量大面宽、劳动密集的优势,推进农牧民可参与、可持续、稳定的就业增收。一是扩大护林员、草管员、森林草原消防员等公益岗位,支持农牧民通过参与巡山护林、植树种草、管护服务、防火灭火获取酬劳;二是大力培育专合社、家庭林场等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吸纳各界人才通过深度参与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荒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和林草碳汇、林草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获取政府购买服务资金;三是通过深化改革,拓展林草内涵外延,延伸产业链,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带动农牧民长期稳定增收。

高质量建设“四院一网”构建有力的支撑保障体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四川林草将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探索全面创新改革新路子。四川目前已经建成以大熊猫科学研究院、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和草原调查规划院、草原科学研究院“四院”为主体的四川林草科研矩阵,正在大力推进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数字林草建设。“四院一网”将为四川林草全面创新提供高能级的科研平台和数字化的提质增效体系,为四川林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有力的支撑保障。

“四院”将以突破现有研究局限、补齐科研领域短板、构建综合创新平台为共同愿景,在开展具有国际影响的基础科研、打造人才梯队、构建国内外多主体合作平台上探索可学习、可复制的成熟模式,通过理论到应用的全周期研发、快速聚集资源并取得成效、创新产业应用和放大综合影响力,让四川林草成为全国林草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数字林业“网”,将重点围绕1个中心(林草大数据中心)、1张名片(大熊猫国家公园数字名片)、2个平台(林草生态监管和林草产业服务)、3个体系(业务管理体系、移动办公体系、公众服务体系)建设,将基础地理、遥感影像、行政区划、气候气象、森林、草原、湿地、生物多样、林地使用、林木采伐、林权流转、营林造林、灾害监测、林业政策法规、林业标准、实用技术、林业产业、项目管理等海量信息一网打尽,实现资源数据聚集共享,助力林草精细化管理和跨越式发展。

做好生态文明这篇大文章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新时代的新辉煌。

猜你喜欢
林草大熊猫四川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A gift I treasure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我们都爱大熊猫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寻找大熊猫
大熊猫
着力做好林草生态扶贫
大熊猫也消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