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佳峰,黄 炜,吴 云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与旅游与健康学院,浙江杭州 310000)
浙江省拥有者数千年的灿烂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无不展示着自己古文明的神奇魅力,在河姆渡时期人们建造的的“干栏式”建筑,这正是浙江省最早出现的建筑形式之一[1]。此后的数千年,人杰地灵的浙江省在优越的地理条件下孕育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从春秋时期的吴越文明,到明清以来的江南鱼米之乡,浙江文化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一直散发着其独特的光芒。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农民精神生活的基础,充分挖掘浙江省农村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乡愁记忆,延续历史文脉,从而激发农村文化发展活力,这也正是浙江省全面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的重要意义。浙江省多彩的文化对农村文化礼堂的设计产生着重要影响,文化礼堂不是普通的建筑,并不只是钢筋混凝土的堆砌,而是具有灵魂的,它作为文化建筑,其设计的出发点不再是建筑风格本身,更应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美好理念的结合。一个优秀的文化礼堂设计,需要设计师对当地历史文脉、地域特色、风水观念、传统文化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将这一切融入到设计理念当中,才能真正使文化礼堂成为文化的建筑载体,成为各地农村的地标。
山清水秀,物产丰美的浙江省不仅孕育了灿烂的传统文化,千百年来更是培养了无数的国之栋梁,进而造就了浙江的人文精神。大禹的创新求变,莫干的奋不顾身,勾践的卧薪尝胆,陈亮的经世致用,黄宗羲的工商皆本,龚自珍的不拘一格……无数的浙江人共同造就并发扬了“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2]。
打造“人文浙江”,其境界就是和谐,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精神的高度凝练,它指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关系的协调以及功能的优化。农村文化礼堂设计同样需要“和谐”的理念,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曾说:“我们不是设计一个房子,而是建造一个世界,只有植物、动物、湖泊、河流与人和谐共生,才能称之为一个美丽的世界[3]。”他将人们日常的生活和经历,作为一种记忆融入到建筑的布局、空间、材料和外形塑造当中,自由生长的建筑布局、情理交融的空间组合也是他惯用的设计手法。在农村文化礼堂的设计中,王澍的设计理念和手法值得借鉴,将浙江的人文精神、文化记忆融入礼堂设计当中,从而使文化礼堂成为一座极具内涵的建筑。
浙江省是美丽乡村的首创地,早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农村建设方案,旨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并加强对古村落古建筑的保护[4]。2005年,他在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该思想的指导下,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水平[5],并在临安区美丽乡村创建中初次看到了文化礼堂的成效,由此在全省范围内开始了全面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基于此背景下,浙江省委宣传部和省住建厅发布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并与2017年10月1日后实施。该《标准》指出,农村文化礼堂是集学教、礼仪、娱乐于一体的长效型农村文化综合体,主要由礼堂、讲堂、文体活动场所和展示展览设施等组成,并宜设置有区域特色或民族特色的功能空间。其中礼堂主要用于举办农村各类习俗、仪式等活动;讲堂用于教育、科普、技能培训等;文体活动场所用于开展文体活动,包含室内外各项活动。该《标准》还有对农村文化礼堂设计及建造的各项具体指标和要求,从整体上对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进行规范和把控。
农村文化礼堂的建造首先需要选址,这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说到选址,我们不得不提到“建筑风水学”,它是对建筑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学问,是人的意识作用于客观世界,又反作用于人的生活的科学[6]。特别是在农村,许多人对于建筑风水是非常重视的,文化礼堂更是与全村群众息息相关,其选址自然十分关键。
在中国传统农村建筑的选址中,因地制宜是其重要的生态设计手法,普通民居的基本原则为“背山面水”和“负阴抱阳”[7],这同样适用于文化礼堂建筑,且它更加需要优越的地理位置,因为其作为村中最主要的公共空间之一,一般位于该村最显著的位置,如村中心、该村最主要出入口或主干道附近等。在浙江地区,多为平原地带,且河流密布,农村文化礼堂一般可设置于平坦且靠近河流的位置,该区域景色优美,视野开阔。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文化礼堂门前宜设置适当大小的广场,既方便村民的集散,也可作为活动举办的室外场地。《标准》对文化礼堂选址的要求是:宜根据工程地质及水条件,设于建制中心或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位置,远离易受污染、发生危险或灾害的地带,并符合安全、卫生和环保标准,以便为更多村民提供服务,提高使用效率。
上文所述为新建礼堂选址的方法,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农村利用原有村中公共空间进行改造,《标准》中也提到,宜结合村办公场所、宗祠、广场、公园绿地等村中公共空间统筹布置。此外还有基层党校、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等传统文化活动场所皆可合理利用和改造,实现基础设施的“一室多用”。同时兼顾各村的发展状态,以统筹安排,因地制宜,以大辐射小,先进带动后进。
任何建筑首先是功能性的,是宜居的,它承载着千百年来人们的安居之梦,其次它的功能和外观都应与所在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从各个角度折射出不同时代人们的不同需求与审美趣味[8]。在文化礼堂中最核心的功能空间是文化展馆,其实质是一个小型的村级博物馆,汇聚了村落文化的精髓,该空间的设计和布置决定了文化礼堂的整体风格。其次是礼堂和讲堂,是文化礼堂中使用最频繁的功能空间,“两堂”的设计和空间布局应以突出功能性和实用性为主。此外,如阅览室、活动室等功能空间,宜根据不同需求,突出辅助性作用。
除了合理设置各个功能的空间外,还应兼顾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对文化礼堂内部空间交通组织进行有效串联,在该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主次关系,注重展示文化礼堂的主题和特色,而非过多的陈设,否则反而喧宾夺主,削弱活动功能;二是结合动静分区合理布置流线,减少不必要的交通空间的浪费,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并尽量将儿童、老人和残障人士的活动空间布置在建筑首层[9]。
《标准》中对农村文化礼堂的布局和规模提出了规范:其总平面应尊重自然环境,合理布局,力求空间组织紧凑、日照通风良好,注重节约集约用地;各类用房项目设置应根据所在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需求和地域特色等综合因素而定,具体参见表1。
农村文化礼堂是浙江省各地农村的“文化地标”和“精神家园”,它的造型和内部结构需要表现的是其所服务的精神内容,以及该时代、该村落的传统文化、精神风貌和审美趣味。这个定位说明了农村文化礼堂不能脱离其所在的村落环境而独立,著名建筑大师赖特层最早提出“有机建筑”理论,强调建筑的整体性,英语自然和谐共生,建筑应是“从地面生长出来的”而并非自然界的粗暴“闯入者”[10],另一位建筑大师埃罗沙里宁亦认为自然与人工建筑之间应相互协调[11]。
每个村落都有其独特的一面,不论是新建的还是依托原有农村公共空间设计的文化礼堂,其外观造型、空间布局、立面、材质等都应与该村环境相协调,与当地文化相统一,与周边建筑相呼应。《标准》中指出,农村文化礼堂应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气候与自然环境,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利用乡土材料和传统工艺,建筑力求美观、耐用、经济,庄重大方。
表1 农村文化礼堂建筑面积配置表
设计是连接物质与精神的桥梁,农村文化礼堂的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固化的程序,应合理利用一切现有条件和自然环境,拟定主题,灵活调整。前文所述的宗祠、庙宇等传统的农村建筑,无不与该村环境相呼应,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恢弘而庄严,是村民的精神殿堂。同样的,今天我们所建造的农村文化礼堂,亦是农村群众的“精神家园”,它作为新时代的农村公共空间,有着新的文化理念,有着新的功能空间,有着新的时代意义,不变的却是它依旧应该融入这一片土地,融入每一个村民的生活。
《标准》是为规范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并为文化礼堂的设计和建造提供了相关依据和建议,而非依样画葫芦地到处复制。要想设计出优秀的文化礼堂建筑,依旧需要设计师根据实际的影响因素和设计要素,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等,结合周围环境,用合理的设计为村民建好当地的“精神地标”。
表格来源:
表1:来自《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