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式观议课”:破解备课组低效教研的方法

2020-04-22 20:35黄春燕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1期

黄春燕

【摘要】备课组是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的最基本单位,是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最直接的经验来源,但是现实中备课组教研存在重管理轻研究,重形式轻效益的学科教师研修活动制约了教师的研究热情和专业发展。我校尝试“螺旋式观议课”教研模式,通过同课异构、一课多构的方式,让备课组教师对课堂教学经历“假设-实践-认识-反思-再假设-再实践-再认识-再反思”的螺旋式上升认知建构过程,破解了备课组低效教研,为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寻求了路径。

【关键词】备课组教研  螺旋式观议课  成长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1-0239-03

学校的学科备课组是学校教研组下设的教研组织,是落实校本研究中“同伴互助”的主要团体。《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强调“大力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促进教师的学习、研究和交流”,“教研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建立多种形式的教研共同体和教学合作组织”。“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①。现下,大多数学校都以备课组作为学校基层教学管理单元,肩负着常规的教学管理任务,也是落实推动课程改革、校本教研、解决同年级不同层次班级实际教学问题,促进教师合作互进,提升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最有效的教研单位。本文结合我校备课组教研的现实困境与破解之道,谈谈笔者的初步认识。

一、学校备课组教研存在“低效性”

梅广稳②在《谈共生型学科教研(备课)组建设》一文中概括了当下学校的学科教研组建设存在的问题,包括:“作秀”的形式主义;被遮蔽的教师主体;低效的同伴互助。此外,我校所在的区域还存在二胎政策后教师流动性大,备课组人员不稳定,临聘代课教师缺少相对稳定的教研文化;教师层次参差,老教师职业倦怠明显,青年教师又未能担当教研主力;同一年级不同学科、同一学科不同年级的教研活动组织差异大,各学科各学段发展不均衡;教学评价未能与教研活动配合;学校组织专家到校和外出学习等影响面不大,促进教师成长力度小。集体备课内容简单,流程千篇一律,讨论深度不够,管理忽视学科差异,教师之间缺乏应有的学习意识与合作意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非常有限等问题。以上种种都无法满足学校对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

二、学校备课组教研的“低效”原因分析

(一)备课组的内容与形式无法满足教研的需求

学校的三级教研(学校、科组、备课组)演化成了行政单位,层层布置任务,按时按量完成工作,最后以考试成绩,竞赛获奖等简单方式论成效。各年级按学科组建的备课组最常规的活动是布置教学任务,统一教学进度,安排分工项目,强调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人员,同进度、同学案、同作业、同测评等,强调形式、不重视内容、忽视深度。教研活动以备课组长为主角,分配工作,明确任务。这些基本跟教学研究没有太大的关系。

现实中的备课组教学研究最常做的是教材分析,如何突破教材所安排的重点和难点,如何通过训练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其实,课程、教材、教学三者,作为教师首要任务在于建立相对完善的课程内容,其次在于探究教学内容,最后才是教材内容。时代在变化,学情在变化,但是教材的变化很少。三五年熟悉教材的教师认为教来教去都是这些东西,自然不需要用什么教研活动来研究教材了。

(二)备课组的运作无法满足教师成长的需求

朱立新③在《学校型备课组建设及其对架势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一文中提到: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探究来拓展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如何才能在备课组教研中最大限度的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呢?关键在于教学问题的研究:教学在教学中发现问题,继而探究问题,解决既有问题,再发现新的问题,螺旋深入,专业知识才能得以深化。但是现实中的备课组能“研”出问题的几个活动基本都流于形式:(1)集体备课:一人主讲,其他附和;一人主备,学案照搬;一种模式,人人套用。(2)听评课:抓阄分派,完成任务;我讲你听,照抄板书;专家评课,表扬为主;虽有反思,没有改进;学生差异,成绩体现。(3)课题研究:职称需要,个别申报;完成任务,不再思考。不能满足教师发展需求的活动注定无法激发参与者的热情与创造力。

三、破解备课组低效教研的方法:“螺旋式观议课”

鉴于以上的种种,越来越多的教师专业发展转向了“教师终身学习”和通过“学习共同体”来促进教师学习。

(一)破解备课组低效教研的目的:锻造高水平的校园学术共同体

现下学校要锻造高水平的校园学术共同体,首先要着力培养教师的两种意识,一是进取意识,而是研究意识。其次是从学校-科组-备课组构建三级教研系统,开展“佳作共读”、“专题化沙龙”、“研究型备课”、“互助式听课”等活动,营造人人参与的教研氛围。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校园的学术共同体类似于生物界的“共生”现象。梅广稳④在《谈共生型学科教研(备课)组建设》中提出:教研活动的“共生”即“指活动主体间本着尊重多元、相互理解与共同发展之价值观,共同參与到活动和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协调、融合或矛盾、冲突、增进对他人精神价值的尊重、了解,加深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从而实现各自的最优化发展。”如何才能在备课组常态教学中培养教师的进取和研究意识,如何将平时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作为校本教研的主题,如何构建和谐、共生的备课组和学科组,我们一直在寻求路径。近两年来,我校采用了“螺旋式观议课”的备课组教研模式,找到了其中的破解之道,具体建构路径如下图1所示:

(二)破解备课组低效教研的关键:“螺旋式观议课”

“螺旋式观议课”教研模式是通过同课异构、一课多构的方式,让备课组教师对课堂教学经历“假设-实践-认识-反思-再假设-再实践-再认识-再反思”的螺旋式上升认知建构过程。具体操作如图2:

1.集体备课,教育假设

课堂是一个既有学科主线又有活动的主题,既有课前预设又有课中生成的十分复杂的结构体。因此,开展观课议课活动前两周,备课组要开展集体备课,从“研读教材”及“超越教材”两个方面实现对教材的解读,教师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整合教学内容、编写导学案、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作出教学假设、制定教学计划、预设学生活动,纵向分析相关章节,把握知识的生长点。需要与研读课标紧密相连,要删繁就简,削枝强干。

2.教学方案,导学提纲

集体备课时,由主备人发言,引导备课组成员从知识解析、教材加工、学情分析和目标预设等四个维度入手,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实施路径等课堂结构核心要素,设计导学提纲,形成导学案。

3.班情差异,个性调整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括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秩序都跟着不同了。”学生是富有个性的人,是我们教学的对象。一个班级的学生情况如何,影响到教师的整体教学,影响到教师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有些时候同样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不同的班级。因此教师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要根据作为主体的学生的学情,落实“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4.学习行为,课堂观察(如图3)

提高观课议课的效度是要博采众家之长,不能以点盖面。因此我校的观课议课活动是建立在同课异构,一课多构的基础上。例如高一语文备课组针对统一教学内容进行集体备课,由主备人形成基础学案。召开课前会议,选定一节课作为观课议课的观察课例,有上课教师进行说课,要求说课内容包含:(1)教学目标及达成的路径;(2)班级学情分析;(3)教学主题设计与实施方法;(4)教学环节设计与创新;(5)存在的教学困惑与教学假设等。备课组成员进行分工,与执教者进行交流,选定最能帮助教师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观察点,设计观察量表。

“以学论教”需要教师观察、研究、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以对学的观察、研究、理解反观教的合理性,寻找改造教的方法和途径。因此观察者选择观察对象时要关注班级不同层次性质的学生。设计的量表要以课程理念、理论素养和教学价值为支撑,从学生的注意状态、参与情况、交往维度、思维深度、情绪变化、生成状态等方面设计量表来进行学习行为与效果的观察。

徐淑红⑤在《观课议课效度研究》一文中指出:同课异构实质上是不同教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立足于各自教学经验,遵循教学的科学规律,在同伴的帮助下最大限度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进行创新的教学构想,付诸实践后发现问题并就解决完问题,以期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因此我们采用循环论证的上课模式。例如高一语文备课组有六位语文老师,在选择同一天开展观课议课活动,六节语文课联排。每个语文老师都在自己的班级执教一节,备课组其他教师全体参加观课。在其中再选出一节课例在课前会议中进行深度交流,备课组教师分组选择1-2个观察点,设计量表进行仔细的观察与课堂记录,进行数据分析,提出存在问题,寻找解决办法,给出优化课堂教学的建议。所有的课堂教学均要求录像,以便课后研讨时可以反复观摩。具体可见下图4:

5.以学论教,新案形成

在“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核心理念引领下,观察者要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状态和效果来观察、映射、反思和总结教师的教,通过以学论教,实现有效并高效的教学。

议课流程建议如下图5展开:

6.反思提升,循环论证

通过同课异构,一课多构,教师既可以从教学模式和教学环节进行对比,也可以从观察课堂小的细节,如问题设置、学生情绪调动、练习的设计、媒体的使用等进行分析,在比较和分析中发现异同。通过这种循环论证,备课组全体成员都经历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认知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执教者,又是观察者、反思者、改革者、实践者、发展者,其自主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学生喜欢学、教师擅长教的角度对原课堂教学的再创新、再设计,形成最优教学方案。通过观课议课活动,为教师研究搭建发现教育教学规律的平台,其中的困惑就可以成为科研课题引领备课组不断深入的探索,提升教师的自身素养。

四、“螺旋式观议课”模式建立了学习型备课组,构建了教师成长共同体。

从实践中发现:基于以学论教,基于完整性的教学实践知识理解,以“螺旋式观议课”为路径,可以发展教师、实践教学变革、构建学习型备课组,提升备课组教研的效能。

(一)观课议课与传统听评课的差异

概括来说,观课议课研修活动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通过观察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研修活动。

比较可见,观课议课与传统的听评课相比,更有利于教师建立自信心,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反思,备课组营造和谐的合作关系,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提高业务水平,体会到作为教育者的幸福感。

(二)建立学习型备课组符合学习型组织理论

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学习型组織理论。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而教师的学习型组织应具备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团体学习、全过程学习、创新学习、自主学习等特点,每位教师都有共同的教学愿景和追求,都能投入学习研究的过程,并能以开放和求实的心态互相切磋,相互学习,不断提升,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再发现新问题,促进自己的专业不断发展。

(三)学习型备课组的特征

构建教师的成长共同体,从学习型备课组的内涵和特征出发,应与传统备课组有多方面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