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为引 伴孩成长

2020-04-22 20:41杨皓
检察风云 2020年6期
关键词:英子培训班家长

杨皓

“您来,我们培养您的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这句某教育培训机构打出的广告语,赤裸裸地把制造焦虑作为自己的营销手段,至于本身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只字不提。

在教育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关于一个孩子课外辅导需要花费多少时间、精力的话题早已不再新鲜。今年年初,一篇介绍北京学生课外辅导花费的文章并不夸张地介绍道,家长们每月为此付出一到两万元已成为当下常态。

在记者的学生时代,“减负”一词屡被提及,与之对应,学生间流传着这么一句俏皮话:“减负减负,越减越负”。多年过去,减负之说已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兴趣教育”“能力拓展”等诸如此类的新颖概念。可惜,再华美的辞藻也抵挡不了发自心底的牢骚与埋怨,在教育忧虑的仪式化疯癫现场,演出者或痛苦或无奈,唯独难见孩子成长的快乐。

不能落后

“妻子想要卖了我的房子,说是要换到小学学区更好的地段。才结婚入住新房三年不到,贷款还没还清不说,就是精力上我也一点换房子的欲望都没有,装修搬家的过程我可是一點都不想再重温一次。”

刚过而立的英子遇上了烦心事,妻子考虑女儿即将步入小学,近阶段多次鼓动英子把新房卖了,换一套学区较好的房子以为女儿的入学做准备。“我女儿刚开始上幼儿园,在我看来距离读小学还有一段时间,而且坦白讲我个人并不认为进入哪所小学会对女儿未来的学习生涯起关键性影响。”英子说道,“但我太太非常在意,她现在隔三岔五就会煞有介事地和我商量换房子的事情,甚至经常用所谓‘孩子的未来来刺激我。”

入读哪一所小学,仿佛成了孩子教育生涯的起跑之争。即便许多城市为了做到最大限度的教育公平,开创了包括“教师轮岗制”等种种新举措,但远远未能浇灭家长们的教育热情。正如英子所述:“我太太的这些想法,我敢说并不是特例。她经常参与那种妈妈群的讨论,在和我交流的时候,也经常会援引群友的做法,反正我听下来,这种为了让孩子读上好学校折腾自己房子的行为,至少在她的认知里,是理所当然的。”

英子与太太之间关于女儿入学的观念碰撞仍在继续,而江达走在了他们前面,已经开始为孩子的课外培训发愁了。

“我儿子小学三年级,目前周末参与的培训班有英语、写作和足球,以前还参加过吉他、钢琴、画画的培训班。说实话参加培训班这个事情,已经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了,在他们(江达儿子)那个年纪不参加培训班的才是少数。”江达表示,“我现在的烦恼是给孩子上哪些培训班。孩子从今年年初开始,就一直吵着闹着想要参加跆拳道的培训班,但说实在的,这种体育类的培训班,不是说我不愿意支持,问题是他已经参加一个足球培训班了,如果再参加一个跆拳道,那么他周末有一天时间说白了几乎都是在玩。现在学习竞争这么激烈,花这么多时间在体育类的培训班上我觉得并不值得。我和我妻子都想让孩子报一门奥数的培训班,但是他一点兴趣都没有。当然,我们的想法有些功利,觉得这样对他的数学成绩会有所帮助。”

其实江达的儿子成绩并不差,目前的三场培训班课程已经几乎占满了孩子的整个周末。当记者向江达询问,如果再报一个奥数培训班,孩子的压力会不会过大时,江达表示,“这是大势所趋,身边的其他孩子都在学这学那,你能让自己孩子落后吗?你要说辛苦压力什么的,当然有,而且我们家长也有。抛开经济层面不说,我和妻子都是上班族,也只有周末可以放松放松,但为了孩子参与培训班课程,来回接送就几乎占满了周末的时光。他在上课的时候,我有时候就坐在汽车上等他,我也是牺牲了休息的时间啊。”

不难想象,在我们身边,与英子和江达类似的父母不在少数。他们竭尽全力,想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条件。在追求这所谓良好的教育条件时,家长们愿意倾尽所有,以至于来不及辨别花钱购买的教育质量是否合格,是否物有所值。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部分无力承担高昂培训班费用的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竟争相举报在外兼职从事教育培训的学校教师,以一种“我没有你们也别想得到”的气魄,企图拉低其他孩子的受教育水平。

焦虑与期待

学区房也好,培训班也罢,说白了最终都指向孩子学有所成的家庭期待。无需多言,良好的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能保证孩子有一个较好的人生前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期待更是无可指摘。

孩子的教育已然成了育儿生涯的一根主线,贯穿于家长的生活,值得玩味的是,其并非以一种“付出-收获”的健康模型呈现,而是以一种“焦虑-抚平焦虑”的交替折磨状态现身。

进而我们可以提出疑问:是什么让孩子的教育成了焦虑,而非有的放矢的定向付出?

倘若付出一分努力,可以换得一分回报,相信人们只会有决心而不会有半点焦虑,而焦虑的来源根本在于回报的不确定性。更进一步提问,回报的不确定性又为何产生于孩子的教育过程中?

人们只有在面对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时,才会产生回报的不确定性。举例来说,所有人在学习一门新的技能时,都会思忖学习是否能取得想要的结果?换言之,学习投入的精力是否能够有所回报?这就是焦虑的最初形态。

推至孩子的教育角度,焦虑的来源在于,对孩子教育成果的期待,超出了很多家长本身能够掌握的范围。在此,记者必须道出以下几句也许有些刺耳的话语:我们必须承认,所谓的文化分层本身是存在的,文化分层也同样直接反映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中。无需细微到眼界、氛围等方方面面,光是日常言谈与家庭讨论话题的不同,就足以在孩子的成长与教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无数人都在期待自己的下一代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力争上游,殊不知,很多东西并非只要花钱就能买到。当然,家长们也非全然不知,要不然他们也不会时常暗中怀疑时间与金钱花得是否值得,其直接表现就是:焦虑。

我们也可以说,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其实超出了真正意义上自己的期待。而是把社会型塑的,看上去颇为高级的典型期待套用到了自己家庭内部。具体来讲,电影、新闻、都市传说等媒体为普通市民提供了太多跨越阶层、教育改变生活的完美典型,这些典型无不代表了教育的力量,当然,也许还有某种当代生活的华贵气息。

在这些完美典型中,最易模仿也是众多培训机构想要大众模仿的部分,恰恰正是其中的华贵气息。当孩子天真地攀比着谁参与的培训班更有趣更轻松时,无意间家长也卷入了这场攀比风潮之中,只是攀比的主角理所当然地转变为金钱。首先是送孩子参与了多少培训班,更多的报班量代表着花了更多的钱;其次是参与的培训班有什么来头,外语当然缺不了外教,体育类的定是不能缺少国家级运动员充当教练;另外,培训班的教学位置至关重要,高端商业区定是比小街小巷来得洋气许多。

纷繁的概念与思绪掺杂进了孩子的教育之中,一整套逻辑触碰到了家庭、孩子、家长、社会的方方面面,唯独缺少关注到孩子对于自己的期待。所谓的努力,归根结底更像是一种抚平焦虑的安慰剂购买行为。正如江达自己所述:“身边的其他孩子都在学这学那,你能让自己孩子落后吗?”

只可惜这所谓的不落后,精确意义上来讲,不如解释为“不落后于向培训机构送钱”。

当然,也有部分家长对培训班的期待并不是很高,让孩子参与培训班更多地考虑是出于打发时间与培养兴趣的目的,这样的心态倒是更适合于当下的环境。但无法忽略的是,很多培训班的质量本身存在问题,我们有理由担心,在面对一门新知识、一项新技能时,与其遇到一位不合格的老师,还不如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其中乐趣。

榜样

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有过这么一段话:“在教育你的孩子时要进行你自己的较高的教育。在心智方面,你必须学好那门最复杂的学科,那就是在你的孩子、你自己和社会中所表现的人性和它的规律。在道德方面,你必须经常发挥你的高尚情感而控制那些较低级的。”

很简单,斯宾塞强调的即是家长的榜样作用。有些可惜的是,我们见到太多失败典型。早已失去锻炼习惯的家长期待自己的孩子在校外培训班中爱上并精通某一运动;素爱电视连续剧的家长期待自己的孩子远离追星等流行文化;几乎从不阅读的家长更是幻想自己的孩子能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

有些讽刺,但很真实。教育,从来不是家长买上一套学区房,替孩子报上几个培训班,忙完了晚上再和朋友搓上幾圈麻将就能解决的问题。

猜你喜欢
英子培训班家长
“无人机航测与GIS技术应用培训班”在海口成功举办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独臂作家之死
关于举办第51期观赏石鉴评培训班的通知
钻石妙贼
家长请吃药Ⅱ
巧计得绵羊
90团举办初级农艺工培训班
鲜花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