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上海文创产业 人才养成机制

2020-04-22 20:41
检察风云 2020年6期
关键词:文创上海市人才

上海文创产业需要“筑巢引凤”

提案方    民进上海市委

背景情况          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快本市文创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文创50条”),要求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创产业中心。上海市的文创产業在全国各大城市中长期位居前列,但近年来的发展速度相对滞后。根据2017年的统计数据,上海市文创产业的增加值为2295亿元,在GDP中占比为12%,位居全国第二。从增速角度看,上海与全国文创产业发展速度排名前五名的城市,如杭州、北京和广州等相比,略显落后。

分析上海市文创产业的内涵,可以发现其文创行业或机构大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说明技术与人才创新要素所占的比例偏低,以致于成为文创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制约。尤其是在制度创新、人才挖掘培养等方面,上海与北京和深圳都有一定的差距。

问题及分析       上海市文创产业的人才资源建设,存在着思想认识、职业激励和发展空间等若干需要突破的领域。

1.对于文创产业本身的认识,影响着对文创产业人才的需求判断。在互联网时代,文化创意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一个特定的行业概念,而是城市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发展理念。文化创意产业的关注重心不能仅仅限于创作、设计工作领域,更需要从市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去观察,去探索。我们可以努力激励城市公众参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达到“无边界融合、无边界渗透、无边界辐射”的理想境界。有了这样的产业理念,对文创产业人才的认识与视野就能大大提高与开拓。

2.相对于传统文化中心北京和数字文化新贵杭州而言,上海目前没有阿里巴巴、腾讯一类文化创意产业的龙头企业。十多年前,上海也曾经有过一批引领全国文化潮流的创意型企业,但在市场竞争中都被逐步边缘化了。其原因之一在于政府的支持力度有限。相对而言,政府对于科创型企业的税收优惠、奖励力度明显超过文创类企业,以致于文创类企业大多停留在个体、小微企业的层面。在激烈的人才竞争过程中,众多青年文创人员因为留在上海市,个人经济收入无法提高,甚至得不到保障,因此南往深圳、杭州,北往京城者众多,人才储备的掏空,是上海文创产业再创辉煌的巨大软肋。

3.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活动空间的大小。数十年来,上海地区的文化政策始终以严肃闻名,在传统的文化演出、文献出版和当代网络空间等各个方面,行政性审核尺度大多比全国各地严谨。很多文化创意人员带着新点子来到上海,但由于迟迟未能获准,就转移到其他城市去了。典型如电视台的大众参与类节目,在上海碰壁之后转向其他城市,引领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风潮。这一空间如果能够有所突破,将帮助上海文创产业重新“筑巢引凤”,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优秀人才集聚。

建议            1.关注文化创意活动的社会化属性,为文化创意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各种渠道。

走出文化创意仅仅是城市产业一个组成部分的思维局限,应更多地关注文化创意活动的社会化属性。将废弃的工厂改为文化创意行业的基地,或创意文化产品的展示销售平台等,仅仅是一般的市场活动。要使之成为一个具有上下游联动效益的产业链,还需要努力深入,其中一个领域就是城市公众生活的场景变化。

在这一领域,上海市已经有了杨浦区鞍山新村“红楼梯”的初步成功实践,在虹口区也有了“市民驿站”一类创意文化的探索。文化创意活动本身改变了市民的居住体验,也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城市生活的消费方式,拉动着城市经济活动的隐形提升。这些社会联动性效益或许无法直接用经济数据来显示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却是提高城市经济和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在文创产业社会化的过程中,能为文创类人才,尤其是栖身小微型文创组织、企业的人员提供发挥才能的空间,让他们在社会一线的实践中获得真才实学,为自身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完善文创产业扶持政策,为文创产业人才营造良好的职业前景。

在谋划上海城市文化创意发展政策时,行政主管部门要理性把握自身的社会角色,把自己定位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服务者、文化创意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和文化创意人才的保护者。

主管部门在文化创意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判断上,更多地要保持中立者的位置,不去有意鼓动或强推某种创意产品与服务,也不轻易否定某种创意产品与服务,为文化创意产业人员提供更广大的发挥空间。建议上海文创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文创办”)努力探索文创人才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完善,强化关于创意产品、创意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为上海市创意文化建设保驾护航。

建议在上海市筹备组建跨越传统行业壁垒的“文化创意人才协会”,一是沟通身处不同行业、阶层的创意人员的联系,建立创意文化交流的空间;二是担当文化创意人才、小微企业与社会其他行业之间的联系平台,让社会公众知晓文化创意的概念,了解文化创意对企业、行业发展的价值,进而发挥联络、咨询、策划等功能,推动城市文化创意人才队伍的价值实现;三是收集与梳理个体、小微文创机构、组织的动向与愿望,成为政府创意文化管理政策优化的信息通道。

规划教育领域文创人才培养

提案方     沈开艳   上海市政协委员

背景情况          目前上海地区文创方面的专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以高等学校为例,985高校中仅有上海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具备文创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地方高校中设立文创专业教育的也不多。上海在这一领域较多地依靠海外学成归来人员,以及海外相关企业来沪投资机构的人才,产业发展所需的“文创人才潮”尚未出现。

问题及分析       在全国范围内,现有高校的文创人才教育模式相对落后,大多是在传统产业的界定中,各自培养特定的专业人员,而真正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游戏策划、动画美术、新媒体采编等领域的急需人才,还没有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流。这也是上海市文创产业领域中,兼具文化创意、数字人文、社会营销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稀缺的关键因素,制约了社会文化投入的效益形成。上海应在教育领域更好地规划文创产业人才的培养。

建     议            优化教育思维,为上海市文创产业重新起飞奠定人才资源基础。当代城市文化创意人才队伍的基础,首先在于传统文化和知识的普及。在上海市的中小学等普通教育阶段,必须改变单一注重数理化、语数外等文化知识课的现状,让地方文化、乡土文化成为少儿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这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建设,也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孕育的摇篮。

高等专业教育领域要深化课程改革,适应当代科技、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探索打破传统的产业门类壁垒,从大规模应用信息处理技术起步,以能够贯通科技、文化的基础方法为创意人才培养途径,形成新的专业科系。

学校培养的人才要能够掌握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基础知识,进而发展成为具有创新思考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其目标是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的骨干力量。

要为文化创意类产业人才提供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当代社会在高科技引领下发展快速,每一个行业都因信息处理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改变。为此,文化创意领域的人员的再教育,新知识、新技能的获取也是无止境的。

要制定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这一教育领域,同时改变社会上中小学生“一窝蜂”补课的乱象。行政主管部门要研究相关对策,为文创产业人员的终身教育制定相关的倾斜性政策,激励更多的人关注和加入社会文化创意活动。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com

猜你喜欢
文创上海市人才
陶溪川文创街区
人才云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