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高低,对其数学学习具有直接影响,数学教学的实质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让学生得以自由思考和自主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其思维发展。文章在分析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特点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阐述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创设多种不同的思维情境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引 言
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思维特点,尤其是小学生的思维更具多样性和特殊性。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对其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清楚了解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特点。最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适时适当地创设有效的思维情境,多给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空间和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
一、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特点
1.直观形象思维能力强
小学生对于自己用眼睛看到的、手摸到的、鼻子闻到的、耳朵听到的东西是十分感兴趣的,这些东西能够在他们心中留下一定的印象。例如你问一个6岁的学生,6+3等于多少时,他可能一时无法准确回答,但是你若是先给他6颗糖,然后再给他3颗,这时他就能回答得了9颗糖。其实学生并不是不知道6+3等于多少,只是他们年龄还小,还无法把抽象的数字知识与实际事物联系到一起。
2.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比较弱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无法把抽象的事物理解清楚,他们不能从复杂的事物中理解出这个东西的本质,不会把非本质的东西去掉。但这是数学学习必须掌握的技能,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学会结合实际生活例子,通过生活直观的东西来解释给学生,把抽象的东西直观化。
3.思维时间较短
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未成熟,自我控制力较弱,无法长时间集中精力在同一件事情上,所以能够思考的时间很短。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忽视学生这一特点,不能一味地给学生灌输新的知识。
4.缺乏思维灵活性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不能从多维度去思考数学问题,在数学学习中很难从已知条件中寻找到新的条件,无法从问题表面看到问题的实质,不能够快速地解决问题。
二、创设不同思维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有效的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在情境中观察、感受、思考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身临其境,通过亲身体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兴趣,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1.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天性爱玩,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没有形成,尤其在数学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对数学学习缺乏一定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提取一些常见场景、画面、实物来进行问题情境创设,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思考数学问题。如在教学“几分之一”时,我就从学生平时特别喜爱的动画片《熊出没》中提取人物设定问题情境。一天,熊大、熊二又到森林里检查光头强是否在偷砍树木,它们走啊走啊,又累又饿,突然它们捡到了一块圆圆的大饼,但是关于如何分这块饼的问题,它们发生了争吵。熊大认为它是哥哥应该要多吃一点,熊二认为饼是自己发现的,自己应该分得多一点。这时我就向学生提问:谁能帮它们提提意见,该怎么分才最公平呢?由于熊大熊二都是学生喜欢的动画角色,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上来了。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再向全班汇报,学生1:把这张饼分成两份,一人一份。学生2补充:要分成一样大小的两份,一个人要一份。这时候,我及时引导学生,每份一样大小一样多,就是平均分。在学生掌握了平均分的概念之后,我接着引导,谁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字来表示他们每个人得到的“一半”呢?这时候,显然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
2.创设质疑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当学生有了问题,才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才能有所发现。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前提往往是从学生对知识的疑问开始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如在教学“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时,有这样的一道题目:1.95保留到十分位,是( )?通过知识的学习,学生很快知道问题的答案是2.0。这时我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有同学就回答:“老师,1.95保留到十分位就是保留一位小数,百分位满5向前进1,9+1=10,这个时候,十分位就应该是0,而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的0可以省略,那这道题的答案为什么不是2呢?”我及时肯定了这个学生的说法,同时向全班提问:“谁能解决这个同学的问题呢?”这时,学生非常积极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并能够通过数学知识加以论证。这充分说明了,在课堂上,只有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只有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了疑问,才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他们才会更加主动地去探索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3.创设操作情境
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为学生创设操作情境。实际动手操作,能够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知识,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简单化。如在教学长方体相关知识时,我就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自己发现知识,总结计算公式。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把长方体模型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亲自数一数,长方体有几条棱、几个面,自己总结棱与棱、面与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我让学生拆开长方体模型,自己想办法求出表面积。在实际动手拆开后,学生知道了要求长方體表面积,只需要将各个面的面积求和即可。我接着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自己总结出长方体表面积的公式。因为能够在直观的操作过程中感受到具体的长方体,把抽象的立体图形直观化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在实际动手中就愿意去思考,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4.创设趣味情境
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最重要的,创设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情境,是能够极大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的。如我在教学“平年和闰年”的知识时,就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具有趣味性的情境。“大家每年都有几个开心的日子,尤其每年当你们过生日的时候,父母就会为你们准备生日蛋糕,可是你们知道吗?每当你们过生日的时候,老师为你们感到开心的同时,内心也很是苦恼,因为老师不能像你们一样每年都可以过生日。”我说。这时学生就会好奇地问我为什么,我就告诉学生,我要4年才能过一次生日。此时,学生就感觉到很神奇很有趣,为什么呀,是什么原因让老师不能像我们一样每年都可以过生日呢?对于这个有趣的问题,学生一定会急着想办法知道,这时教师再进行教学,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会得到极大提高,思维也会异常活跃起来。
5.创造反思情境
一个善于总结反思的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反思不只是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反思,学生也要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学会反思的良好习惯。一堂课结束了,我们要引导学生反思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我们在课上是如何推导出数学定义和数学公式的?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自己还有没有什么疑问,自己的思考方式是否有误。一个单元的学习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本单元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哪些知识能够很好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遗漏,没有很好掌握。在教学中,经常性地引导学生去反思,学生就能够在不断地反思中发现问题,从而及时解决问题,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高。
结 语
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要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创设多种学习情境,逐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长足发展,为学生今后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臧 莉.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7(12):92.
[2]蒋维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旬刊),2017(10).
[3]谢 艳.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浅谈[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4).
[4]杨红辉.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J].企业家天地,2010(8).
[5]薛进标.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2011(17).
[6]魏忠海.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3(7).
[7]陈爱莲.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之我见[J].新课程导学,2013(3).
[8]谢 艳.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浅谈[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4).
[9]卜玉芝.浅谈小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05(14).
[10]高志友.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J].科技信息,2007(5).
[11]钱建国.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10(1).
[12]刘良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養[J].新教育,2010(Z1).
作者简介:黄汝芳(1979—),女,广西北海人,中小学一级教师,数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