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教学法在“公务礼仪”课程中的应用

2020-04-22 20:29邸玲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对话合作情境

邸玲

[摘  要]建构主义教学法强调“意义的建构”“合作”“对话”“情境”四个要素,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法能够较好地体现“公务礼仪”课程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公务礼仪”课程实际,探讨建构主义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法;情境;合作;对话

“公务礼仪”课程是安康学院秘书专业的必修课程,依据秘书专业的学科特点及秘书专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学校从三个维度设定课程教学目标:第一,知识传授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掌握礼仪的概念,掌握公务礼仪的基本规范。第二,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中礼仪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在公务交往中个人形象设计、言谈举止规范、为人处事等能力。第三,情感价值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和品格,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公务礼仪”课程的教学目标决定了本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笔者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与实践,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探索适合“公务礼仪”课程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与礼仪课程

建构主义源自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由于人们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紧密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教学更加符合学生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能够更好地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

礼仪是指导人们社会生活交往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涉及人们生活中衣食住行的诸多方面,虽然它具有规范性、普遍性的特点,但同时也有对象性、差异性的特点。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类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处在社会关系的巨大网络中,不可避免地与周围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有属于自己对于经验世界的独特认知,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完成意义的建构。而每个学生的经验世界具有巨大的差异性,因此,面对同一问题时每个人的见解是不同的。学生是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会带着自己的社会交往经验走进课堂。礼仪教学就是要把学生已有的社会交往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社会交往经验中总结、生发出新的知识经验。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并非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通过必要的学习资料与工具,借助他人(教师、同学)的合作与帮助自己构建的。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扮演着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意义的建构”“合作”“对话”“情境”是其四大要素。礼仪课程是应用型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在礼仪课程的教学中往往会采用小组竞赛、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情境演练、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这与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的四要素“意义的建构”“合作”“对话”“情境”相吻合。在礼仪课堂中,教师会通过案例分析开展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对话,通过大胆交流、讨论形成思想碰撞,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辨证地看待社会生活中各种关系的产生及如何应对,使学生不仅充实、完备已有的知识经验,同时还学会与合作者分享思想精华。在角色扮演和情境演练中,教师应创设与实际生活相吻合的真实情境,使学生在合作对话过程中实现知识意义的建构,这种在亲身实践中建构起来的知识更符合礼仪课程服务于实践的课程性质。小组竞赛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总结性评估,是对学习效果评价的及时反馈,更加注重过程评估。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习,会成为课堂的主人、知识的主动学习者、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因此,从礼仪课程的应用性出发,建构主义教学方法能够较好地服务于礼仪课程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法与“公务礼仪”课程教学的融合

建构主义教学观中较有影响力的教学模式是支架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要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原意為建筑行业使用的脚手架,建构主义教学法借用这个概念比喻一种教学模式,也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为其新知识搭建概念的框架,进而引导学生自己建构新知识、新能力。支架式教学模式一般分为五个教学环节: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抛锚式教学模式也称“情境性教学模式”,为了使学生完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教师需要创设一个真实的环境,让学生从体会、感受中获得对所学知识的直接体验,而不是通过聆听教师的讲解获得间接经验。抛锚式教学模式分为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效果评价四个教学环节。

从以上教学模式中可以发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核心在于学生学到了什么,构建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在课堂教了什么?从这一目标出发,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应该更具实践性、适用性、时效性。以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为基础,结合“公务礼仪”课程性质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下述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即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社会工作生活中涉及公务交往的真实案例,教师就案例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最后小组呈现讨论结果。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提供的案例就是抛给学生的“锚”,意在调动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兴趣,学生在给定的情境中通过对话交流产生思想碰撞,最终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使用案例教学法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既要关注时政,又要关注社会动态,还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案例素材。案例可以是图片、文字或视频材料,应当具有典型性,问题指向要明确。其次,在学生了解了案例之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确定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具备控场的能力,避免个别学生偏离课堂主题,影响学习效果;各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之后,教师应该及时进行点评,并让学生分享本次课的收获。

2.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秘书专业实践性课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由教师或学生自行设定与实际情况一致的情境,由学生分别扮演情境中的不同角色;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及社会交往经验演出角色在特定情境中的语言及行为;教师组织学生相互评价,找出各自的优点及不足;最后,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知识体系的梳理,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

在“公务礼仪”课程中使用该方法时,应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设定的场景应有主题,能够真实还原秘书公务交往的场景。学生自行设置场景时,可能会选择更加偏向于最贴近他们生活的校园场景,对此,教师应及时进行指正与引导,使学生的演练更具有时效性。其次,在一次课程中,最好确定2-3组学生进行同一主题的扮演。因为每个学生的社会经验及认知不同,对于同一场景、同一角色的处理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比较,他们探索新知的主动性会被充分调动起来。最后,各组表演结束后,综合几组同学的表现开展头脑风暴,总结在这一场景中容易出现的礼仪错误、应该注意的礼仪规范及如何正确运用礼仪,这样才完成了本次课程的知识建构。

3.任务驱动法

学校秘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办文、办会、办事”。在任务驱动法教学中,教师依据课内外一体化训练模式,结合“公务礼仪”的教学模块,与学校9大社团配合开展各项活动。在活动中,秘书专业的师生应共同完成项目。该方法是以项目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比如,为提升秘书专业学生专业能力而举办的秘书职业技能大赛,从策划到实施再到总结都由学生操办。其中,礼仪组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礼仪课程中所学的知识为比赛服务,从主席台位次的安排,到活动中的礼仪服务,再到颁奖环节,比赛前后的所有礼仪细节学生都必须做好。为此,礼仪组的学生必须在赛前通过头脑风暴、教师指导等方式完成计划的制订,同时,还要预见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礼仪服务人员要从仪容、仪表、仪态等方面进行训练,力求为大赛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赛后,大赛各部门进行活动总结,并由教师进行点评。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虽然在真实环境中展开项目任务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但会带来更大的驱动力,能使学生真正将课堂所学与实际运用相融合,他们收获的不仅是礼仪知识的实践,更增强了人际交往能力,实现了礼仪教学的目标。

这种将学生置于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法,在教学活动中一学期安排一次较为合适,因为它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学校通常是依托各社团的活动开展赛事,学生会在大赛的各部门中轮流交换任务,以确保每个学生在四年的学习活动中都能体验、熟悉办会的各个环节。

4.小组竞赛法

小组竞赛法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培养团队协作意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强调建构主义学习观中的“合作”与“对话”。具体说来,就是将班级成员分成各个小组,教师根据教学模块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小组合作完成,明确小组成绩是由小组各成员的表现决定的,小组的最终成绩计入课程考核的总成绩。在小组竞赛的激励下,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在“对话”与“合作”中完成知识建构。

小组竞赛法适用于礼仪课程教学的各个模块,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哪些教学内容用小组竞赛法。如在仪态礼仪教学模块,教师可将学生进行分组,布置礼仪操的竞赛任务,各小组完成后由教师打分。由于每个学生在仪态方面出现的问题都不尽相同,在竞赛打分的压力下,小组成员必须通过自我练习和相互纠正才能达到仪态训练的要求,这样既避免了仪态训练过程的枯燥乏味,又使儀态训练真正落地。

5.微格训练法

微格教学,“是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成为或已经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在礼仪课程中,很多教师会借用教师训练中的微格教学理念,以现代化手段对某一知识点的教学效果进行最直观的评估。具体运用如下:某一教学模块完成之后,要求学生根据学习内容拍摄3分钟的短视频;教师在课堂上播放学生制作好的视频,再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礼仪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由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教师评价三部分组成。在其他教学方法中,自我评价较少,因为个人无法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表现,所以不能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有时甚至不能理性地接受他人的评价。但是,将个人表现呈现在课堂屏幕上时,每个个体都是审视者,学生会通过观察、比较、反思,对自我表现进行客观评述,也能理性分析、吸收外界评价,不仅完成了新知识的建构,还能对自身已有知识进行拨正与反思。

“公务礼仪”课程的理论知识最终要运用于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只要能够体现“意义的建构”“对话”“合作”“情境”这四个要素,能够凸显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教学方法都可以大胆尝试,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以便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辛自强:《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杨维东、贾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理论导刊》,2011年第5期。

作者单位:安康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陕西安康

猜你喜欢
对话合作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校地合作促进居民健身的探析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