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纵观古今中外,音乐教育是高校通识教育中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所谓通识教育,又称博雅教育。近年来,高校的音乐通识教育,主要分为音乐理论性课程与音乐实践类课程。音乐理论课程,一般指的是音乐鉴赏类大课或基础乐理知识的课程;音乐实践类课程主要指的是音乐表演课程。钢琴艺术课程,作为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中鉴赏与实践并重的重要一环——既能提升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又使学生学会从主观与客观方面进行评价实践,对培养学生的实际艺术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通识教育;钢琴;实践作用
【中图分类号】J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1-0169-01
【本文著录格式】王琛琛.刍议在高校通识教育中钢琴课程的实践应用[J].北方音乐,2020,01(02):169,171.
一、钢琴艺术课程培养高校学生艺术能力的作用
大学通识以启发智性思考为目的,拓展学生的知识底蕴,现代高校更是重视对学生的跨学科教育。钢琴艺术课程在普通高校教育中属于非专业教学,其重点开发的不是学生的专业表演技能,而是学生的艺术能力,包括艺术鉴赏能力、演奏能力与创作能力、艺术修养及自信等。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在高校钢琴艺术课程中锻炼学生聆听的能力,能有效强化学生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新时期高校钢琴教学中,不光培养学生对“弹”琴的技能有要求,更要加强学生对“听”好声音的意识与良好艺术品味的塑造。“听”从字面上看似是单一化能力,但是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具有多样化特征。学生学会“听”音乐,对音乐作品创作背景、表达情感进行分析,了解作品历史背景、文化底蕴、民族风俗,更能与作曲家产生共鸣,在演奏与艺术分享中为听众带来更深层次的愉悦感。在长时间教育培养中,能有效丰富学生理论学习知识,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1]。因此,在钢琴教学中,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与文化素养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对强化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音乐艺术中,钢琴作品是中西方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承载着世界各地艺术家的创作表演风格。在高校钢琴教育中,学生需要对不同的音乐作品进行全面探索学习,深入分析及把握此类作品的整体风格。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钢琴音乐作品进行学习与鉴赏,能有效拓宽学生学习范围,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及人文常识,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为今后认知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与世界多元文明奠定基础。
二、在当今高校通识教育中钢琴艺术课程存在问题与发展探讨
高校通识教育是一种课程实施模式和教育理念的结合体,其目的是让学生的整体知识和综合素养得到提高,让学生不单单局限于自己所学的学科专业的知识,拥有更广阔的视野。通识教育指向素质,但在最靠近“就业”的大学,所谓通识教育能脱离专业教育来独立思考与看待吗?答案恐怕是不能[2]。专业教育如何融入通识教育,让专业教育变得更普及化与大众化,使高校并不是只培养专业技能知识匠人的加工厂;通识教育如何加深专业深度,与常规课程保持同样的课容量和知识深度,是高校打造新时代学习型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挑战。
作为实践类音乐通识课的钢琴艺术课程,本就是一门相当要求“专业”技能的音乐艺术课程。如何针对高校中不同程度及学科的学生进行教学,这是教师在高校音乐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之一。教师需平衡好“专业教育”与“普及教学”的关系。钢琴教学中,如果要求太“专业”,普通高校学生能力有限,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如果要求太“普及”,则影响实际授课效果。因此,对“非专业”学生提出恰当的“专业”教学要求尤其重要。高校开设实践类通识教育课程的任务,不是为培养音乐专业的专门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其音乐潜力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但同时,高校钢琴教学中不应因学生的“非专业”,而降低整体教学质量要求,应始终对学生灌输“业余学琴不等于弹得业余”的意识,让学生明白,即使所学音乐作品程度浅易,也应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完成得尽可能完美。
在高校通识教育中,钢琴艺术课程还面临报读学生水平不一的问题。对此问题,应就学生实际现有水平进行分程度教学,主要教学形式可以小班课教学为主。同时,在小班教学中利用以旧带新,以高带浅,循环教学设计,发挥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作用,让有一定程度的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帮助初学学生学习识谱认音等基础乐理知识,增强初学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针对初学程度学生,可利用钢琴数码教学集体课方式进行基础普及教学。初学程度学生应以兴趣引导为原动力,配合视唱练耳训练[3],以基础技术练习为主,结合经典的中外小型乐曲,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
另外,在高校钢琴艺术教育的实践中,还面临以下挑战:个别高校针对音乐教育课程教学关注度不够,课程安排不合理,音乐内容深度不够,钢琴演奏实践教育与音乐鉴赏严重脱节。个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的教育观念较为落后,教学训练内容受限。学生音乐艺术追求不高,一味追求炫技与演奏“难”“快”“响”现象,不能全面适应新时期学生高标准音乐学习要求。所以,高校钢琴教学应科学结合实践教育与鉴赏教育。只有准确、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音乐形象、音乐意境及音乐风格,才能在音乐表现处理中做到细致感人。
三、在当今高校通识教育中钢琴艺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意义
“博学”是现代人才需求的时代趋势,跨学科人才培养是当今高校教育中的主题。钢琴艺术课程的开设,对于大部分非音乐专业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未知的新领域,他们中的大部分以前从未摸过钢琴。在学生们看来,这门艺术实践课打开了他们认识世界的又一扇窗,思考问题时多了不同的视角,是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高度融合与教育创新。
钢琴艺术课程教学作为新型的高校通识教学实践模式,突破了旧的教学观念束缚,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用“沉浸式”体验模式学习音乐,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同时,在提高学生音乐修养的同时,体现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价值引领”作用。例如,学生在学习我国经典钢琴作品,如《保卫黄河》《浏阳河》等,不光了解、认识谱面音符,还能通过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了解我国经典的传统文化,树立家国情怀与民族文化自信。
如今的高校校园生活活跃,各艺术团体欣欣向荣。开设钢琴艺术课程,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音乐通识实践课程的开设使高校学生个人视野和心胸大为开阔,对其专业学习也大有裨益。
四、总结
随着中国高校对于通识教育理解的加深,未来通识课绝对是“量”的强调和“质”的保障。高质量音乐通识课怎样“炼”成?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的重视,合理的管理构建,以及科学的教学改进缺一不可。在高校钢琴艺术课程教学中,教师需注意平衡教學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因材施教,在舞台上强化教学成果。高校音乐通识教育应围绕素质教育的目的,以音乐对人素质影响的科学理论为导向[5],与艺术实践型课程紧密结合,才能培养新时代跨学科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万明芳.从审美角度探析钢琴教学中体验与表现的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8):272-273.
[2]胡亚蓓.高校公共选修课《钢琴音乐文化赏析》的教学特色[J].大众文艺,2015(21):234-235.
[3]王亮.浅析钢琴即兴伴奏在公共音乐教育中的实践应用[J].戏剧之家,2017(9):212.
[4]陈芳.通识教育观下中美高校钢琴课程设置对比研究及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17.
[5]范晓荣.普通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与音乐教育的现状研究——以钢琴教育为例[J].音乐创作,2016(11):179-181.
作者简介:王琛琛(1994—),女,安徽宿州人,广西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钢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