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心理在音乐生活及音乐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对儿童而言,音乐心理不仅会影响音乐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还会作用于幼儿的音乐思维能力。因此,在进行幼儿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儿童音乐心理的培养,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增强儿童的音乐意识,引导儿童识辨音乐,理解音乐的内容,掌握演唱歌曲的方法与技巧,通过歌唱表演来提升自己的表现能力、协调能力及交流能力。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国内外在相关方面的理论成果,以及我国音乐教育的具体实践,在对音乐实践当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优化改进建议,分别从教学模式及方法、主体转换等不同方面着手,改进和优化现有的教学方式,从而有效地提升音乐教学的效率,为促进学校音乐教育提供合理的参考。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儿童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1-0102-03
【本文著录格式】刘晓秋.论音乐心理学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运用[J].北方音乐,2020,01(02):102-104.
一、音乐心理学
近年来,音乐心理学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国际学者的关注,它同时横跨了音乐学与心理学两大领域,学科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可用于指导实践,还具有相应的学术研究价值。对于传统的心理学来说,它的产生意味着一个新的纪元。从音乐学的角度而言,则意味着技术层面的创新及学习方法的改革,研究音乐心理学能够为音乐学习打开一条全新的途径,使我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音乐知识,进而掌握和运用知识。在平时的音乐活动当中,音乐心理现象十分常见,它能够有效地增强每一个参与者的体验。音乐心理是大脑对音乐作出的主观性反映,是一种极其特殊的机能:在人类的心理活动当中,大脑的作用最为重要,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音乐情感过程、音乐心理活动过程以及音乐意志过程等三个方面。
音乐心理过程的发生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与音乐个性间的关系极其密切。音乐心理过程会形成一定的音乐个性差异,而音乐个性差异则能够更好地体现音乐心理过程。除此之外,音乐意志、音乐情感与音乐知觉之间也存在密切联系。所以,对音乐心理的不同方面进行研究,音乐心理、音乐差异之间总是存在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分析探讨音乐心理过程,还是认知音乐个性差异,都必须从音乐心理活动的整体着手,深入地进行观察与分析,研究的目的只是为了进一步作深入的分析,使心理认知的内容更为丰富,从而有效地提升音乐心理的价值与意义。
二、音乐心理概述
音乐心理不同于人类的其他心理现象,其发生及发展也和其他心理现象有着极大的差异。音乐心理现象为人类所独有,只有当人类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会出现。它是在追随其他心理现象的产生方向而出现的。在一般心理现象的基础之上逐渐进化而成的,同时也是音乐意识发展的必经阶段。
(一)人的音乐意识
音乐意识是人类通过长期反复的实践形成的,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现象。在人类的音乐活动不断变化的同时,音乐意识同样也在不断进化,人类音乐物质生活日益完善的同时,音乐意识也更为丰富,同时还会随着人类音乐研究的深化而不断进步。它的发展也经历了从初级到高级的漫长历程。
(二)个体音乐意识
早在母腹之中,胎儿便对音乐有了一定的反应,但还没有形成音乐意识,刚刚出生的婴儿也没有音乐意识。只有在音乐生活及音乐教育的熏陶之下,随着身体不同功能的日益健全,特别是长时间的音乐活动,人类大脑技能才会日益完善,进而形成全然不同的音乐个性及音乐意识特征。因此,音乐心理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后天长期的学习而形成的,为人类所独有。从胎儿到幼儿,再到少年、成年,人体不断发育的同时,音乐心理活动也会经历发生、发展、衰退的过程。
(三)音乐心理学发展现状
从20世纪30年代起,西方国家开始系统地研究音乐心理学。作为音乐学习及音乐研究的重要方法,音乐记忆也开始受到学者的关注。英国教授约翰阿斯罗伯达和戴维杰哈格里夫斯均对音乐记忆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通过大量的实验指出音乐心理学对音乐认知有着重要的价值,从而为人们在音乐学习中合理地运用音乐记忆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也为音乐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进入21世纪之后,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家们纷纷认识到音乐心理学的重要价值,因此投入大量的资料作进一步的研究,取得了更为丰富的成果。根据他们研究得出的理论,合理运用人脑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学习音乐,音乐记忆能够有效地提升人们记忆的效率,在幼儿音乐学习中的作用尤其显著。但目前国内对于该领域的探索仍然存在许多空白,相关的研究工作进度极其缓慢,目前所进行的研究跟不上需求,与儿童音乐教育相关的应用基本还是空白。随着音乐教育理论的不断更新,我国必须要努力地提升音乐教育的质量,争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必须对音乐教育教学作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探索,特别要重点关注与音乐记忆相关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及应用能够有效提升音乐学习的效率,有助于培养杰出的专业音乐人才,甚至促进音乐创作、提高音乐表演的水平。
三、儿童音乐教育中对音乐心理学的运用
音乐能夠有效地提升儿童的想象力、感受能力及表达能力,同时还能为儿童营造优良的成长环境,我们可以从探索、实验及模仿着手,来增强儿童对音乐的体验,培养和增强儿童的创新能力、认知能力及表达能力等。
(一)儿童音乐接受能力
1.音乐听力
对儿童音乐接受能力的培养而言,听力是基本条件。有些孩子的发音不够准确,许多人归根于五音不全,事实上是因为听觉存在问题。根据现代生理学研究获得的结论,小于12岁的儿童都可以通过专门的训练来增强音乐听力,但12岁之后就会变得十分困难。由此可见,儿童听力培养的重要阶段是在儿童时期,音乐听力是培养儿童音乐能力的前提,音乐听力越敏锐,儿童的音乐能力就越出色。
2.音乐要素听辨能力
音乐由旋律、音色等多种音乐要素共同组成。音乐要素听辨能力是孩子学习音乐的先决条件。儿童的音乐听觉能力需要大量的训练,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实践才能养成。
3.音乐形象的听辨能力
整体音乐形象听辨能力,首先是把握音乐的情绪,领悟音乐的内涵,与音乐审美也有着密切联系。音乐要素听辨是培养这种能力的前提条件,音乐要素听辨方面的能力越强,整体音乐形象听辨能力也就越强。作为音乐的一种构成因素,曲式十分重要,曲式结合听辨力就如同一把钥匙,只有掌握它才能开启音乐的大门,使原本显得十分杂乱的音响成为层次分明的音乐;其次是体裁方面的听辨力。音乐体裁的种类十分丰富,具体包括摇篮曲、舞曲、船歌、交响曲等。不同的音乐体裁,其风格特征也不相同,唯有准确地把握不同音乐体裁的特征,才能正确地理解整体音乐形象。
4.内心音乐听觉能力
在理论上,内心音乐听觉也可以称为内心听觉想象,或者是在音响消失后,通过听觉想象而保留下来的音响,或者是音响开始前,在识谱的基础上,将抽象的音符转化为音乐音响。对音乐学习者而言,这种能力十分重要。或许很多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体验,当音乐结束之后,音乐的旋律似乎还在耳边回荡,还能随口哼唱。但是再过一段时间这种记忆就会消失不见,其实所有的一切都是内心音乐听觉在起作用。音乐具有极强的时间性,转瞬便会消失,只有依靠内心的听觉能力才能记住旋律,并在心中形成生动的音乐形象,从而真正体会到音乐的美感。在培养儿童的音乐听力时,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征,不宜采用太过概念化的方式,需要借助形象的音乐音响,通过丰富的音乐活动来逐步增强儿童的音乐听力。
(二)音乐教学提升儿童审美水平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时间艺术,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也即形象性、情感性及愉悦性。主要是通过音的运动及音的结构来展示美,来增强人们的审美体验。在音樂教育当中必须充分体现音乐的三大特征,尽可能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美,从而达到以乐愉性的目标,让孩子充分地感受音乐的美,运用音乐之美来提高孩子审美的情趣及品味。儿童音乐审美能力的提升和强化,与音乐教育及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音乐教学来增强儿童的审美能力,是艺术教学的重要价值,通过音乐教学能够增强学生感受音乐及辨别音响的能力。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音乐还具有极高的实践价值,音乐欣赏可以十分显著地提高儿童的注意力。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有着极强的情感表达能力,音乐欣赏还可以唤醒人们心中不同的情感,激发人们对生活、学习及工作的热情,充实人的内心世界。音乐教学还可以提升孩子的艺术审美水平,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
1.音乐乐曲欣赏
乐曲欣赏的教学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通过让孩子听音乐培养孩子的音乐感受能力及音响辨别能力。音乐辨别能力是音乐能力中的一种,也即识别音乐构成要素的能力,不仅是音响感知能力的必备条件,更是欣赏音乐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只有在具备音乐辨别能力的基础上才能欣赏音乐作品,体会音乐作品所包含的复杂情感及丰富内涵;其二,音乐欣赏的目的是为了在情感层面引起孩子的共鸣,激发孩子的音乐想象力,帮助孩子更好地领悟乐曲的意境,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
2.歌曲演唱
就当前国内音乐教学的实践情况而言,教学形式比较简单,以学唱和演唱为主。通过反复的学唱和演唱,学生逐渐掌握表达乐曲的技巧,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表达能力及听唱协调能力。歌曲学唱教学首先需要培养儿童通过发音器官正确地发音,要帮助儿童懂得如何发音,还要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演唱来准确地再现音乐的音调、节奏以及旋律。此外,还必须引导学生在唱歌中合理地控制呼吸,正确地运用演唱技巧。歌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大体上由歌词及乐曲两部分构成,对歌曲而言,歌词内容和乐曲情感缺一不可,必须要注重两者之间的融合。在教唱歌曲时,一方面要帮助孩子掌握歌曲的唱法,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孩子认真体会歌词的真正含义,从而表现歌词所包含的感情,将乐曲与感情完全融合为一体,从而展现歌曲所独有的魅力。
3.乐器演奏
乐器演奏在儿童音乐能力培养当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乐器演奏教学不仅要注重孩子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引导孩子掌握不同乐器的演奏技巧,以及通过乐器表现音乐情感的能力。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儿童学习弦乐器的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在引导儿童学习乐器演奏时,需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客观原则,以基本的演奏技法作为切入点,逐步增大难度,从而为培养儿童的演奏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4.乐理知识传授
音乐乐理知识教学在音乐教学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能全面增强儿童的音乐理解能力,还能帮助孩子掌握大量的音乐理论知识,而乐理知识是提升儿童演唱水平,帮助儿童学习乐曲演奏的必要前提。乐理知识教学不是让儿童单纯地识记与音乐知识相关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如何正确地识别乐谱,在学习乐谱的基础上独立地完成乐曲的演奏及学唱,从而为将来的音乐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乐理知识教学不仅只限于表面的形式,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让学生掌握识谱和用谱的正确方法。
四、根据儿童的心理改进音乐教学方法
(一)小组学习
就当前音乐教学实践而言,主要采用教师授课的方式,不仅对学生发展造成极大的束缚,还会影响教学的效率,必须大力改进、调整过去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的核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增强学生进行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根据需要把学生划分为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教学,进一步增强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交流。
(二)学生参与表演,增强学习兴趣
对舞蹈而言,音乐极其重要,音乐与表演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關联,有声有色的表演能够充分地展现音乐的内容。低年级的学生天性活泼,可以以歌词的内容作为依据,启发孩子,让儿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采用上述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演能力,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学习。
(三)多媒体电教手段
在教学实践当中,运用多媒体或者是回归生活的方法,为学生设置相应的情景,能够极大地提升效果。以《春天在哪里》这首歌为例,在教学时可以播放与春天相关的声音资料及图像资料。通过动听的旋律来激发儿童的想象,让他们仿佛置身于温暖的春天,看到碧绿的草地和彩色的花朵,从而带给儿童更为丰富的体验。
(四)改变灌输性教学模式
过去灌输式的方法不符合儿童心理,也不利于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在引导儿童接受音乐时应当多采用感性的方式,尽量少采用理性的方式,所以,必须对陈旧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开展音乐教育时尽量采用一些新颖的活动方式。21世纪以来,创造性教育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21世纪教育最为重要的内容。以美国为例,专门开设了不少具有创造性的课程,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儿童创造能力培养上;韩国则指出,中小学教育应当将以知识记忆为核心逐步转向以创造力培养作为重点。创造性教育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在音乐教育当中,如何落实创造性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所谓创造性教育,也即由教师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进行创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创造能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创造实践,从而获得创造性成果的教学活动。创造性教育也可以称为创新教育,创造性教育与智力培养完全不同,智力高并不代表具有高的创造力,知识教育也无法等同于创造性教育。
1.培养创造兴趣
兴趣并非空穴来风,教师在教育当中必须为学生提供可供创造的内容,通过营造具有较高创造力的环境来激励学生的创造积极性。音乐课程标准必须充分体现创造的重要性,需要在教材当中安排大量具有创造性的音乐活动,通过音乐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他们充分感受音乐学习的快乐。
2.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人类其他的思维,需要在充分结合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前提下,适当地运用和培养其他的思维。传统的教学方式始终以教师作为活动的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作用,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造成极大束缚。因此,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感受,倡导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身的创造力,要充分地发掘学生的天赋与潜力,根据学生的特征开展教学。
3.培养表现能力
表现是音乐课程内容的一项重要标准,强调培养学生自身的表现能力,通过音乐表现来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具体包括知识基础、创造意识、独特个性以及相互合作的能力。创造性表现能力必须以大量的知识和丰富的技能作为基础,因此,积极开展创造性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学习和掌握大量的知识及技能。
参考文献
[1]金美琳.音乐心理学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实践微探[J].北方音乐,2017(1).
[2]祁欣.音乐心理学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研究与应用[J].长春大学学报,2007(11).
[3]孙文云.论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独特性[J].文教资料,2015(11).
[4]章琦君.让孩子们声情并茂地歌唱——读《外国儿童音乐教育》旋律教学有感[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9(4).
[5]江云鹏.儿童音乐教育中的流行音乐因素[J].黄河之声,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