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海波 金 武 徐 跑 华 丹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 无锡 214081)
我国是世界上淡水水域最多的国家之一。在这些水域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淡水贝类,它们既可以供人们食用或药用,也可以作为家畜、水禽的饲料及淡水鱼的饵料。另一方面,淡水贝类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淡水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而且在水质净化、栖息地构建、生态修复及生物监测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类群。根据我国20 世纪60 年代的调查,共记述了我国淡水经济贝类104种,其中淡水双壳类6科17属48种,淡水腹足类7 科、26 属、56 种。从20 世纪70 年代到80 年代,一些新的种类不断被发现和报道。综合现有的最新资料和数据,我国现存的淡水双壳类有6科21属79种,淡水腹足类37属、181种。
我国养殖淡水贝类历史悠久,如早在1 200 多年前的宋朝就开始利用河蚌养殖淡水珍珠,在福州地区进行人工养殖河蚬至少有300 年以上的历史。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珍珠产量急剧上升,主要利用人工繁育的三角帆蚌培育而来。本文根据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种类分双壳类和腹足类进行介绍。
双壳类是软体动物门中数量较多的一个纲,它们的身体左右扁平,两侧对称,具有两扇合抱身体的贝壳,由于腹部具有大而侧扁的斧足,也称斧足纲。我国双壳类在淡水水域中的经济种主要有: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紫黑翼蚌(Potamilus alatus)、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橄榄蛏蚌(Solenia oleivora)及河蚬(Corbicula fluminea)等,除河蚬外其他6种蚌类均有类似的寄生繁育习性。
2020 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表明:2018 年全国河蚌养殖量58 866 吨,河蚬18 006 吨,这两类水产动物产量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河蚌养殖主要集中在安徽省、江西省、江苏省及湖南等省(图1),这些地区也是传统的珍珠培育区和产业发展相对完备的地区,而浙江省内传统的河蚌养殖逐步转型为珍珠贸易流通为主,珍珠养殖生产逐步缩减。
图1 各地区河蚌养殖产量
福建省作为河蚬传统养殖区仍然保持了相当规模的养殖面积和产量(图2)。江西省与江苏省开展河蚬底播增殖和专门养殖以来,极大地补充了野生资源量,成为资源有序开发利用的典范。
图2 各地区河蚬养殖产量
国内用来培育淡水珍珠的品种主要是三角帆蚌、池蝶蚌和紫黑翼蚌3 种(图3)。三角帆蚌是我国主要的淡水育珠用蚌,池蝶蚌原产于日本琵琶湖。这两者都具有壳宽大、外套膜和珍珠质层厚、抗病力强、分泌珍珠质速度快的优点。我国淡水珍珠产业早期阶段集中于培育符合“圆、大、光”的质量标准的珍珠,颜色以白色为主。近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审美的差异化发展,市场逐渐转向“名、特、优”,特别是相对稀有的紫色、金色和异形珠的工艺设计愈加流行。其中专门用于培育紫色珍珠的新品种“申紫1号”、紫黑翼蚌(图4)以及专门培育高品质白色珍珠的品系日益受到欢迎。
图3 我国3种主要淡水育珠蚌
图4 紫黑翼蚌珍珠层与培育紫黑珍珠
三角帆蚌、池蝶蚌和紫黑翼蚌性成熟年龄为2~3 龄,雌雄异体。受精卵均在雌性外鳃瓣的鳃丝间隔中进行胚胎发育。雄蚌释放精子到水体中,雌蚌呼吸水流同时将水体中的精子带入外套腔内与卵子完成受精过程。在雌蚌鳃丝上的胚胎发育为成熟的钩介幼虫,必须寄生到鱼的鳃上或鳍条上进行变态生活,继续发育成稚蚌。在自然环境中,钩介幼虫寄生到适宜寄主鱼的概率极小,自然繁衍的稚蚌产量非常有限。为满足珍珠规模化生产要求就必须进行人工育苗。人工育苗是指从采集成熟的钩介幼虫培育到壳长为1厘米左右的稚蚌的过程。目前用于三角帆蚌和池蝶蚌的钩介幼虫寄主鱼以黄颡鱼为主。如图5所示,主要采用高位池自流水培育模式,每平方米可繁育蚌苗1 万~4 万只。一般每年3-5 月开展规模化繁育,可采用温室培育亲蚌,繁育出“早苗”,便于当年生产大规格青年蚌,用于优质珍珠插片手术。
图5 育珠蚌规模化繁育车间内景
当稚蚌达到1厘米规格时可以从育苗室转至池塘进行养殖,养至壳长6厘米以上即可进行插片手术。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青年蚌采用网箱吊养在水表层30~40 厘米。池水的表层溶氧比底层高,饵料浮游生物量也比底层丰富,水表层的温度也比底层高。对三角帆蚌育珠而言,吊养在水体上层能够滤食较多的浮游植物,吸收更多的微小食物颗粒,而叶绿体中镁离子是珍珠重要的致色元素。在特定水域开展蚌的养殖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找到最佳水层,即同时满足水温适宜、含氧量丰富、饵料生物充足的水层。
青年蚌培育以网箱吊养为主。网箱的骨架一般用竹条、木条或PVC塑料等制成,网箱多为正方形,规格45 厘米×45 厘米×10 厘米(长×宽×高),在网箱的底部及四周铺设塑料薄膜,底部放置泥土或塘泥。网衣多采用3×3 的聚乙烯线,网目以2~3 厘米为宜,每只网箱可放养蚌苗200~300只(图6)。
图6 蚌苗网箱养殖
养殖之前需要晒塘和清淤,并改造底质,促进营养元素释放,以促进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繁殖。养殖过程中需要选择大水体,以提高生产性能和吊养密度;选择相对较深水体,防止沉积物中的硫化氢和甲烷气体对蚌的危害;同时注意选择开放型水体,避免发生因季节变化导致的水体循环停滞的现象。
(待 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