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释放“新基建”的潜能

2020-04-21 13:40本刊评论员
支点 2020年4期
关键词:新基建特高压中央

本刊评论员

随着全国本土新冠肺炎疫情传播基本阻断、复产复工的不断推进,“新基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了热点话题。

尽管有个“新”字,但这一概念诞生的时间并不短。

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便强调“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与以“铁公基”(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为代表的“老基建”不同,“新基建”既新在领域,即多为数字型设施;也新在理念,即聚焦科技端,补足发展短板。

疫情防控期间,“新基建”在政策层面被按下了“加速键”。

无论是今年2月14日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还是3月4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均从不同维度强调了“新基建”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北京、云南、河南、福建、四川、重庆等多地公布了近年涉及“新基建”的投资计划,总投资额超过25万亿元。

在资本市场,涉及“新基建”的板块近期亦有不俗表现。为何要如此重视“新基建”?从短期看,“新基建”能扩大有效投资,对冲疫情对经济发展带来的部分冲击。

中国信通院预测,到2025年,5G商用带来的消费规模将累计超过8.3万亿元,并直接创造超过300万个就业岗位。

长远看,“新基建”则有助于突破产业发展瓶颈,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譬如,在煤焦化行业,以传统方式对焦煤质量检测要1天以上,借助华为云工业智能体可以实现实时预测,每百万吨能节省成本约1000万元。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新基建”本质上属于新技术驱动,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防止误解误读、过度炒作及“运动式增长”。

第一,“新老基建”要同步推进。

“新基建”的部分领域还处于起步期,其用工需求更倾向于专业技术人员,对一般劳动力的就业促进作用并不显著。这也决定了“新基建”无法独立肩负对冲疫情影响的重担。提升“老基建”、布局“新基建”,是应有之道。

第二,不能把“新基建”當个筐,什么都往里装。

中央相关文件及会议精神中,对“新基建”并未给出精确范围。目前主流观点认为,“新基建”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及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

与中央相关提法相比,该观点已大幅“扩容”,并存在不少争议。譬如,城市轨道交通、特高压均已建设多年,是否该纳入“新基建”还有待讨论。

第三,要避免过于激进。

“新基建”大都是成长中的新技术,存在投资风险。因此,“新基建”投资中,相关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应遵守客观、专业、审慎原则,加大项目可研论证、建设条件审核力度,保持理性。

第四,要充分相信市场的力量。

“老基建”大部分为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但在“新基建”领域,不少企业已小有成绩,更不乏创新明星,只要政府部门“搭把手”,就能再下一城。

因此,真心要把“新基建”搞好,政府应维护公平竞争,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如此,在各方努力下,“新基建”的潜能必将充分释放。

猜你喜欢
新基建特高压中央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定了!中央收储冻猪肉2万吨
关于“新基建”下信息通信高校学科发展的探讨
2019,“新基建”竞争吹响号角
外媒拿中国在西沙“新基建”说事
防止“带病提拔”,中央放大招
1000kV特高压输电线路失效绝缘子判断的仿真计算
特高压输电塔双重非线性分析
千亿投资助推特高压审批开闸2014年迎来特高压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