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占强 杨豫晰 杨立岗
摘要:港东一区主力砂体目前高含水、停采导致油层利用率低,储量动用程度难以提高,但油藏描述成果显示,剩余可采储量的70%仍集中在主力砂体,通过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针对主力砂体平面、层内剩余油提出了相应的挖潜对策,规范了主力砂体合理的采油速度,现场实施取得了较好效果,为其它油田区块同类型砂体的后期开发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主力砂体;剩余油分布;重建井网;合理采油速度;提高采收率
一、港东一区主力砂体现状
港东一区油藏类型以构造-岩性、岩性油藏为主。明化镇油组为曲流河沉积,馆陶油组为辫状河沉积。自1969年投入注水开发至目前综合含水94.5%,采出程度32.6%,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主力砂体水淹现象更为严重。
因此,港东一区要提高主力砂体的储量动用、提高采收率,必须明确主力砂体剩余油的分布及控制因素,采取相对应的技术对策进行潜力挖掘。
二、主力砂体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技术对策研究
(一)主力砂体剩余分布规律研究
结合港东油田精细油藏描述成果,剩余油的分布分为平面和层内,具体如下:
1、构造-岩性油藏类型为主的明化镇主力砂体剩余油平面分布
港东一区明化镇油组主力砂体主要以人工水驱为主,数值模拟成果显示剩余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剩余油集中在井间注水未波及区,此类砂体37个;二是砂体边部岩性遮挡区,此类砂体 9个;三是构造高部位油井未控制区,此类砂体16個。
2.天然能量为主的馆陶主力砂体剩余油平面分布
港东一区馆陶油组为辫状河沉积,主力砂体以边底水天然能量为主,数值模拟成果显示平面上整体含水高,剩余油饱和度偏低;局部剩余油饱和度偏高,主要是井网未控制及底水上窜所致。
3.主力厚油层层内剩余油分布
一是主河道正韵律沉积顶部低渗透带控制剩余油;
受层内物性差异和重力的影响,正韵律厚油层的注入水势必沿着底部高渗透层段指进, 造成生产井过早的见水,缩短了油井的无水采油期,并且由于注入水沿着高渗透条带的水窜,在纵向上的波及系数减小,渗透性较差的顶部油层未被注入水波及或波及程度低,剩余油相对富集。
二是河道叠加侧积体顶部1/3处控制剩余油。
由于在曲流河点坝内部发育的侧积泥岩一般延伸到砂体的1/2-2/3深度,导致点坝底部连通体水淹比较严重,而上部侧积泥岩构型控制的区域成为剩余油富集的有利区域。
(二)确定合理的采油速度
通过对港东一区生产主力层、未实施过措施、注采完善的79口油井进行统计,建立单井自然递减与采液强度关系曲线,为保证自然递减在20%以下,同时尽量提高液量,采液强度控制在10-15方/天/米,自然递减小于10采液强度不达标的油井是我们下步挖潜的潜力方向。
众所周知,上年措施井的稳产与否直接影响了下年的递减,由于措施井含水低,应用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与自然递减进行分析,统计日产油大于5吨的39口补孔措施井年平均递减为48.3%,当自然递减低于20%时,剩余可采储量的采油速度应控制在25%以下。
三、主力砂体提高采收率技术与应用
(一)老井措施完善注采井网
(1)转注抽稀注采井网,提高水驱控制程度
通过实施转注井65口、补孔分注32口,使水驱控制程度53.3%-72.5%,提高了19%,注采对应率64.7%-87.9%提高了25%。
(2)长停井治理恢复注采井网,提高油水井开率
通过实施修复井13口、检管井82口,检泵放层57口,42口油水井恢复生产,使油水井开井率71.5-87.4%,提高了16%,油层利用率48.7%提高76.2%。
(二)产能建设增加控制储量
根据剩余油研究成果,对主力砂体高部位的剩余油潜力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评价,配套产能建设对其进行挖潜,提高储量的动用程度。实施新井102口,油井78口,水井24口,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10.15t/d,综合含水60.3%,新建产能16万吨;对套变套损严重的油水井实施定向侧钻35口,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8.3吨,累产油17.98万吨,平均单井累产5140吨。
四、砂体治理效果
近5年来共治理主力砂体62个,累计实施油水井措施189口,新钻油水井井102口,侧钻井35口,提高控制储量 364万吨,水驱控制程度由53.3%提高到72.5%,油层利用率由48.7%提高到76.2%,油层动用程度由48.7%提高到61.2%,自然递减下降6.4%,累增油45万吨,提高采收率4.8%。
五、结论与认识
在油田开发后期,潜力挖掘难度加大,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主力砂体仍然是油田稳产上产的关键,由油藏数值模拟可知,剩余油在客观的构造、岩性及人为的井网条件和产量需求下,已经呈现出“普遍分散、局部富集”的分布状态,针对平面上分散的剩余油,通过完善注采井网,提高水驱控制程度;局部集中的剩余油通过部署产能井,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在层内通过细化厚油层储层内部研究, 提高油层的动用程度,使得油田的采收率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恭洋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7
[2]姜汉桥 油藏工程原理与方法 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8
作业简介:
何占强,男,1986年8月出生,2009年7月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工程师,大港油田采油一厂,邮编300280
大港油田第一采油厂 天津市滨海新区 300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