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交通线性基础设施无害化穿越管控措施研究

2020-04-20 12:04姜伟江慧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0年3期

姜伟 江慧

摘要:生态管控区域是生态敏感地区,需要予以重点保护,而交通线性基础设施通常不可避免地要穿越生态管控区域。因此,本文在无害化穿越的政策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交通线性基础设施对生态空间管控区的环境影响分析,从选线设计、施工方式、生态补偿及修复等方面,提出交通线性基础设施无害化穿越措施建议。

关键词:生态管控区域;无害化穿越;交通线性基础设施;生态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依法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并实施严格管控的地域边界控制线,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1]。近年来生态红线保护在江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三线一单”的制定进一步落实了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并纳入现有环境准入体系,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充分衔接[2]。

交通线性基础设施是指公路、铁路、内河航道等工程,最大的特点就是线路长、建设周期长、生态环境较为复杂,选线要综合考虑城市规划、交通路网、安全性能等多种因素,通常不可避免地要穿越沿线生态管控区域[3]。但目前,对于交通线性基础设施无害化穿越生态管控区域尚无规范性文件要求。因此,本文通过对无害化穿越的政策进行梳理,分析交通线性基础设施对生态空间管控区的环境影响分析,从选线设计、施工方式、生态补偿及修复等方面,提出交通线性基础设施无害化穿越措施建议。

1.无害化穿越的政策要求

1.1《关于生态环境领域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生态环境领域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第五条规定:“对审批中发现涉及生态保护红线和相关法定保护区的输气管线、铁路等线性项目,指导督促项目优化调整选线、主动避让;确实无法避让的,要求建设单位采取无害化穿(跨)越方式,或依法依规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履行穿越法定保护区的行政许可手续、强化减缓和补偿措施。”

1.2《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规划》

《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规划》(苏政发〔2020〕1号)提出“重大交通线性基础设施要求——列入省委、省政府的重大产业项目、国家和省计划的重大交通线性基础设施,如涉及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要通过调整选址、选线,实现对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的避让;确实无法避让的项目,要在所涉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类型的管理部门指导下实施无害化穿(跨)越,并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设专章进行科学论证。”

1.3《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

《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规定:“建设穿越、跨越、邻接南水北调工程输水河道的桥梁、公路、石油天然气管道、雨污水管道等工程设施的,其建设、管理单位应当设置警示标志,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工程建设或者交通事故、管道泄漏等带来的安全风险。”

2.工程建设对生态空间管控区的环境影响分析

2.1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2.1.1 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施工期空气污染源主要来源于施工场地及土方石运输等产生的扬尘、各种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排放的废气。主要污染物为扬尘、沥青烟气等。

2.1.2 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對沿线地表水体的影响主要包括施工营地生活污水、构件预制场混凝土搅拌废水、围堰施工、机械钻孔、含油废水以及建筑材料运输与堆放对水体的影响。

2.1.3 施工期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包括桥梁桩基钻渣、拆迁建筑垃圾以及路基挖方产生的临时弃方等。

2.1.4 施工期声环境影响分析

建设项目的施工作业噪声主要来自于施工机械的机械噪声,随着施工的结束,施工噪声的影响也随之结束。

2.1.5 施工期生态影响分析

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发生在施工期,主体工程占用土地,改变土地利用性质,使沿线耕地减少,植被覆盖率降低,破坏地形、地貌和植被;同时施工期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扰动,干扰涉及区域自然的生态平衡,对沿线生物的生存将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2.2 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

2.2.1 运行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主要大气影响是机动车尾气排放物、车辆溢洒的VOCs等。

2.2.2 运行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交通线性基础设施沿线会设置服务区、管理中心、收费站等附属设施,运行期的废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和少量地面冲洗废水。

2.2.3 运行期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服务区、管理中心、收费站等附属设施有一定的住宿、食堂、办公等功能,因此会产生包括厨余、纸屑、塑料甚至有害物质的生活垃圾。

2.2.4 运营期生态影响分析

项目占用生态空间管控区的土地是永久性的,被占用的土地将丧失原有的生态功能。项目建设可能会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和运行连续性,运营期对陆生动物的影响主要为交通噪声和夜间车辆行驶时灯光对动物的栖息和繁殖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3.无害化穿越措施建议

3.1禁止穿越区域

交通基础设施选线首先要确定禁止穿越区域,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新建项目原则上不得穿越以下区域: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地质遗迹保护区中对国际或国内具有极为罕见和重要科学价值的地质遗迹、湿地公园的湿地保育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一级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的一级国家级公益林、以及其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区域。

3.2无害化穿越要求

3.2.1设计阶段

设计是实现公路建设项目无害化穿跨越控制的源头。因此,在设计阶段,应优化线路选线、避让方式、施工组织、环境保护措施等,有效减少生态破坏,降低环境风险。

(1)项目选线

生态保护红线应作为项目选线的重要影响因素予以考虑。对于涉及生态管控区域的,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应优先采用避让生态保护红线的路线方案;若确实无法避让的,需对穿跨越生态管控区域的线位应进行多方案比选,必要时应开展生态专题论证,尽量选择影响较小的线路。

(2)主体工程

生态管控区域内应避免设置枢纽、互通式立交、收费站、服务区、停车区、车站、工务段、维修车间及大修基地、动车所、牵引变电所、区间警务区、船闸、水上服务区、锚地等永久性设施。

生态管控区域内原则上不允许路基形式。利用桥隧方式代替高填深挖穿跨越生态空间管控区域,最大限度地保护原生植被不被破坏,动物通道及栖息地不被阻隔。

桥梁桥面径流收集处理,桥面径流排出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范围以外;若必须设置涉水桥墩,应有充分的必要性,采用围堰法,泥浆运至生态管控区域外处置;位于水域的桥墩应进行防撞设计,提高桥梁防撞护栏防撞等级[4],设置警示牌,减少路面径流和事故径流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

隧道采用平行导洞从隧道两端施工,代替传统内设斜井和横洞施工,将洞口、弃渣场设置于生态空间管控区域外;隧道排水进行处理,开展全隧道监控,监控隧道风亭排放浓度和排放速率。

在动物栖息地保护路段,设置降噪路面、环保拆迁、降噪林、声屏障、禁鸣提示、动物保护标志,并设立红外相机检测等。

(3)景观设计

主要以生态恢复为主,尽量选种原生的树种,增加路侧绿化密度,对原有土地的生态功能进行恢复。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设置生态缓冲区,恢复自然生境,以达到风险防范、水土保持及生态补偿的作用。

3.2.2施工阶段

施工期是无害化穿越污染控制的关键环节,应选择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施工方案,加强施工管理,避免跑、冒、滴、漏现场发生,完善废污染物的收集处理。

水环境保护:禁止废水直接外排,建设隔油池、沉淀池等临时污水处理设施,对生产废水和生活废水进行集中处理。涉水桥梁施工采用围堰法,泥浆运至生态管控区域外处置。

大气环境保护:禁止生态空间管控区内设置物料堆场、取弃土场、预制场、沥青拌合站等可能产生大气污染的临时工程。加强施工扬尘防治。

声环境保护:采取噪声控制措施,合理地安排施工进度和时间,加强声环境敏感区域保护。

固废:优化施工组织管理,确保桥梁钻渣、拆迁建筑垃圾、工程弃土等固体废物随弃随运,不得在生态空间管控区域内暂存和堆放。

生态保护:主体工程施工结束后,应对施工场地、施工便道、取弃土场等临时用地,按照原生态功能进行恢复,恢复直至与周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5]。针对有植被、野生动物重点保护区域,设置警示标识。加强临时工程的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等环境保护技术,避免大填大挖,设置独立的废物废水等资源循环处理利用系统,废水做到达标排放。

3.2.3运行阶段

对已经建成的环境保护设施应加强维护管理,并依据实际环境影响补充完善环境保护设施,确保环境保护设施长期稳定发挥效益。对施工期临时占地的生态恢复效果负责,直至与周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对工程日常巡视和维修活动,提出相关的环境保护要求。基于环境影响评价阶段的预测分析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应提出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的要求。

4.结语

重大交通线性基础设施在设计、施工、运行各个环节,都要落实“无害化”穿越的措施,加强生态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服务交通强省战略,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彬, 张小强, 黄娟,等. 生态红线保护在江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9, 44(2):176-179.

[2]王亚男. “三线一单”对重构环境准入体系的意义及关键环节[J]. 中国环境管理, 2020(1), 14-17.

[3]张志民, 陈兴龙, 王巧燕. 线性工程选线环境比选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7, 142(11), 186-189.

[4] 徐霞, 殷承启. 线性工程无害化穿越生态红线措施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20, 270(5),98-101.

[5] 郝春曦, 徐昊. 环境敏感区建设项目无害化通过原则探讨[J]. 环境影响评价, 2019, 41(5):40-42.

作者简介:江慧(1988-),女,江蘇南京人,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环境政策研究、环境管理等。

通讯简介:姜伟(1988-),男,江苏宿迁人,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环境工程设计、环境咨询等。

(1. 江苏河加海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苏省南京市  210036;2. 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江苏省南京市  21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