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国内疫情逐渐好转,援鄂医护人员分批撤离,民众生活渐趋正常,离不开国家和人民的相互理解和高度配合,习总书记强调绝不能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持续向好形势发生逆转。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官方话语修辞的使用对于安抚民众心理、促进社会生产等尤为重要。在此主要探讨官方话语中三种修辞格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官方话语;修辞策略;话语效果
“新冠肺炎”的爆发犹如一颗石子被扔进水中,泛起的涟漪在短时间内迅速影响全国,不仅造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极大损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民众的担忧和恐慌。疫情当前,官方话语尤为重要,而修辞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说服,因此公共话语必须讲究修辞策略,使话语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也使得受众能够更好地接收并且认可话语发出者所传递的信息。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演变,修辞也随之不断发展和演变。当修辞延伸到官方话语当中,则能“最大限度地促使发话人所期望的话语效果的成功实现”[],也能在特殊时期,拉近彼此的距离,从而更好地传递自身所要表达的信息。
一、引用
自古流传下来的古典古籍、名人名言、民俗谚语等,普遍意味着人们在心理及价值观等方面更容易接受的态度和认知,因此,这些语言的引用更容易引起大众的共鸣,从而接受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
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2020年第6期《求是》杂志发表文章《习总书记: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文中提到《汉书·平帝纪》记载,元始二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医药”,提出了“隔离”是防疫的重要举措。其引用《汉书》中的例子,很好地使用了大众从心底里接受的这个古老、传统且具有说服力的实例,从而增强自身话语的说服力,期望民众居家隔离,切勿外出。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习总书记用“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高度赞扬了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工作者,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和为疫情做出的重大贡献,不但对抗击疫情的工作者给予表扬,也鼓舞了士气,为取得抗疫的全面胜利埋下伏笔。
在公共外交场合, 引用受众国家的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等可以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从而使自己的话语所要传达的信息更容易被受众接受。[]抗击疫情的重要时刻,中国得到了全球数十个国家的援助,双方“运用修辞手段和修辞方法,建构出联通官民、彼此友好的国家话语与修辞模式”[]比如:日本的援助物资上“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等话语引起了中国网民的大量点赞;而日本疫情爆发之后,中国在援助日本的试剂盒上写着“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投桃报李也是深入中国人民骨髓里的信奉。
因此,官方话语修辞的使用,不仅道出了中国在抗击疫情时人情冷暖,也传达出一个有担当的国家不是、也不会满足于“独善其身”,而是要在“兼济天下”中发展自己,通过发展自己更好地来兼济天下、造福世界的理念。
二、比喻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也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是修辞学中常见的辞格之一,通俗来讲,就是“打比方”,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对于中国人来讲,再贴切不过了。中国人自古就强调人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才存在的[]。这段时间,意大利的疫情爆发式激增,中国寄往意大利的援助箱上写着“we are waves of the same sea,leaves of the same tree, flowers of the same garden.”将两国人民比作“同一片海里的浪花、同一棵树上的叶子以及同一个花园里的花朵”,不仅表达出休戚与共的理念,也传达出互帮互助的美德。适时恰当的比喻,使得中意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更加形象、具体, 也使得疫情期间祸患同当的道理更加清晰、明确。
3月15日,习总书记主席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中使用“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勉励这群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的“90后”们。用“花儿”来比喻这群年轻人的“青春”,不但贴切吻合,而且充满了奋斗之美,“90后”们甘愿奉献、舍生忘死的美好形象跃然纸上。
正是在官方话语当中,大量运用这些比喻的修辞,犹如贫瘠土地上冒出的一缕清泉,让深处疫情漩涡当中的民众恐慌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也让官方的形象更加平易近人,无形之中增强了官方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也有利于增强其公信力和话语权。
三、排比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排比这一修辞手法官方话语中使用较多。排比项诽迭而出,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各排比项意义范畴相同,不仅带有列举和强化性质,也可拓展和深化文意。
习总书记同古巴国家主席迪亚斯-卡内尔通电话时表示,中国“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我们提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要求和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救治要求,把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作为突出任务来抓”,一系列的排比句式,节律强劲,语气一贯,琅琅上口,增强了表达效果,反映了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决心,也传达出中国有信心、有能力、有把握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坚定信念。
2月10日,习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指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湖北特别是武汉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坚定信心、顾全大局、自觉行动、顽强斗争;全国各地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地区前往湖北和武汉支援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以及各方面人员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闻令而动,坚忍不拔,不怕牺牲,攻坚克难。排比的使用,增强了话语的气势,也使情感得到强烈抒发。既充分肯定了广大党员、干部以及群众为疫情的胜利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也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国家和政府的所作所为,更加团结起民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给了正处于疫情当中的人们一颗“稳心丸”。
修辞不仅仅是维持话语交流或者提升话语效果的文饰技巧, 更是一种通过话语言说方式来建构话语权力与话语秩序的主要途径[]。疫情期间,官方通过不同的话语修辞,对外大力开展互助外交, 向世界提供中国抗疫经验;对内抚慰人民群众,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共同抗击疫情,充分利用修辞的说服功能,最大程度地实现所期望的话语效果。
注释:
1. 薄景山.政府层面上的公共外交话语修辞策略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3,26(12):123-125.
2. 张倩.浅谈中日友好叙事下的中国国家话语与修辞[J].传媒观察,2019(09):63-69.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李焕征.新时期乡土电影的概念与话语修辞[J].艺术百家,2019,35(03):122-129.
5.〔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6.吕欣.网络话语的修辞建构与意义生成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11):24-26.
作者简介:赵媛媛(1992—),女,汉族,研究生在读,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影视文化与产业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