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若尘
摘 要:我国知名艺术歌曲《永恒的爱恋》汇集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是孟卫东先生的代表性作品,由孟卫东先生作曲、薛锡祥先生填词创作完成。作为一名优秀的作曲家,孟卫东先生极好的继承了我国传统的作曲技巧。本文从孟卫东先生艺术歌曲《永恒的爱恋》的音乐特征入手,通过分析了《永恒的爱恋》的和声中平行大小调、重属和弦的所产生的离调,以及结尾处采用了降六级和声等方面的特点,深入探索艺术歌曲《永恒的爱恋》的音乐特点。
关键词:孟卫东;《永恒的爱恋》;平行调式
一、绪论
孟卫东(1955年——至今)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现任中国铁路文工团副团长,第八届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创作委员会主任。创作歌曲400余首,管弦乐作品和合唱作品100余首。其中《同一首歌》、《今夜无眠》、《永恒的爱恋》、《新闻联播》片头曲等作品流传最广影响深远。
歌曲《永恒的爱恋》收录在上海音乐出版社13年10月出版的《孟卫东创作歌曲精选》中。在孟卫东创作近千首歌曲中,精选60首代表性作品,按歌曲主题分类,提炼出多个颇具匠心的篇章,如:致祖国、用我的真心称颂你的名字、青春宣言等。歌曲《永恒的爱恋》被收录在“致祖国”章节中。
《永恒的爱恋》是一首女高音独唱作品,由孟卫东先生作曲、薛锡祥先生填词。该作品被知名女高音歌唱家轮番演唱,广为流传。
二、和声分析
在文化融合的当今时代,众多作曲家的声乐作品在和声处理上既遵循着传统的和声理论基础,同时又做出巨大的创新。在这些变革中,尤为突出的是平行调式的运用、重属和弦的运用以及结尾处引用降六级的和声等。使得声乐作品即简单,同时也增添和很多色彩性的音调。下面将从以上三个方面,对孟卫东先生的艺术歌曲《永恒的爱恋》和声与调式进行分析
(一)平行调式的运用
平行调式又称平行大小调,是艺术歌曲《永恒的爱恋》中使用较多的特征。在作品中我们清晰的看到无论在曲调上,还是钢琴伴奏上有很多降三级、降六级和降七级的运用。如图1:
如图1所示:在作品的前奏第二第三小节便引入了降七级音还原F,降六级音bE及降三级音bB,并在此上形成了降七级和弦、降六级和弦以及降三级和弦。孟卫东先生采用的方法是在大调中引入小调的因素使和声的色彩更丰富。同样的手法在旋律中也多次遇到。如图2:
上图为全作品的第十五、十六小节。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平行调式的运用使作品中在G大调的基础上变化了降七级音由#F临时变为还原F,六级音E变为降六级音bE以及B变为降三级音bB。此时第十五小节也出现了暂时的离调,随着十六小节女高声部上四拍的D的出现,预示着调性又回归到G大调的属和弦上。短短两个小节表达的内容非常丰富,足以体现孟先生专业素质之高超。
(二)重属和旋的运用
孟卫东先生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作曲技术十分娴熟,其和声在遵循中国传统的作曲技法外,还吸收了德奥音乐作品中的精华,在只改变几个音的情况下产生离调,即重属七和弦的应用、如图3:
图3为第一句的后半句,也就是全曲的第七第八小节。其中A #C E G和弦为G大调的重属七和弦。此和弦的使用,在音响效果上也有离调的感觉,为钢琴伴奏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三)结尾时降六级和声的运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孟卫东先生在全曲结束时的处理方法。在结尾处我们可以看到,孟卫东先生先用了一个降六级和弦,后又回到了主和弦,即体现了流行歌曲的创作特征,又不离传统。如图4:
上图为《永恒的爱恋》的尾声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完整的降六级和弦:bEGbB的出现,并进行了变化,然后在乐曲结束的最后一小节,又回到了G大调的主和弦上。达到一种歌曲结束时好像又要来点什么,却又回到主调性上的感觉。
三、结语
音乐的结构就如同一个多面的晶体,晶体的每一面代表着一个结构认知单位,在不同角度的视角关注它,或用不同的光源照射它,這个结构会展现出不一样的姿态并导致不一样的诠释和认知[ 《结构诗学》贾达群 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9年第一版]。对于艺术歌曲《永恒的爱恋》来说,该作品为G大调,四句体非平行结构,结束时为收拢型终止。其曲式结构如图5:
艺术歌曲《永恒的爱恋》在曲调的配置上使用了两种离调的方法即:平行大小调的运用,降低G大调的三级音降低六级音和降低七级音和重属和弦的运用。这两种方式虽然都是离调的一种手段,但是音响效果上完全不相同。体现了作曲家孟卫东先生在全曲风格特点设计上的独特性。在作品的结尾处孟卫东先生使用了降六级和弦在钢琴声部中,而后又回归到G大调的主和弦上,即体现了流行性又回到主和弦结束。开头和结尾调性相互呼应,体现了作曲家创作时严谨的态度特点。
孟卫东先生的歌曲创作对我国的声乐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艺术歌曲《永恒的爱恋》更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从《永恒的爱恋》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孟卫东先生高超的作曲技法,和严谨的结构安排,从曲调及内容上也体现了深深的爱国情怀。我们演唱和研究《永恒的爱恋》这部作品,更重要的还应该学习到音乐创作的艺术精神,应用到我们日常演唱与学习中,从而使得我们的声乐表演体现真正的艺术魅力与价值。
注释:
1《结构诗学》贾达群 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9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