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玲 韦玉文
摘 要:作者阐述了文化报道的新表现,分析了文化报道在创新过程中的积极和消极效果,提出要坚持党的新闻媒体职责使命观,对文化报道进行创新实践与探索,发挥文化报道传播先进文化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文化报道;新探索
引言:
2020年春节,文化报道没有往年那种热闹欢乐的常规内容和形式,取而代之的是 “战疫”文化报道,却为疫情阻击战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由此,我们认为:社会新变化催生文化报道的创新实践,文化报道的创新,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积极探索,这个探索必须坚持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观。
一、 春节期间文化报道的创新表现
1.文化报道的文学色彩浓厚
2020年春节期间,不少文化报道的语言和文体都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我们从权威的融媒体平台《学习强国》文化频道的“文化新闻”专栏里可以看到很多例子。比如2月8日《学习强国》“文化新闻”专栏转载了央视新闻《今日元宵,你若无恙,我便安康》,里面的语言简直就是散文诗:“静下心来看看曾经的武汉吧,愿重回往日,早日安康……”
又如2月6日《学习强国》“文化新闻”专栏的文化新闻《河南名家集体朗诵战“疫”诗歌:武汉,生命在呼唤》,内容直接引用一首长诗:“我不想死,我是劳累的妈妈,家有儿女初长成……”这样的文化报道,抒情而感人。
2.文化报道打破以文字内容为主的表达方式
2020年春节期间的文化报道当中,不少报道采用视频、音频、图片表达方式,文字内容占比明显减少,有的文化报道甚至完全不用文字说明。比如1月25日湖北楚天音乐广播的新闻《武汉歌手献唱公益歌曲〈战书〉!》,这篇报道只有一段文字说明:“用武汉人最亲切的武汉话演绎,每一句都在向这次恶魔病毒宣战……”然后全是歌手的说唱,向全国人民传递“战地之声”。这篇报道同样被《学习强国》“文化新闻”专栏转载。再如:2月1日《学习强国》“文化新闻”专栏报道:《76岁华人歌手陈彼得哭唱〈加油!武汉〉,听哭了……》,这篇报道完全不用文字说明,直接播放陈彼得唱哭、观众听哭的视频。
3.文化新闻当事人直接说新闻
在这个特殊时期,一些文化报道全是当事人的同期声。比如1月28日《学习强国》“文化新闻”专栏报道的视频新闻《农村小伙模仿孙悟空拍特效短片,为中国加油》,全部用农村小伙同期声,叙述自己如何扮演孙悟空,短片里的孙悟空把冠状病毒全部收进一只宝葫芦。又如中国新闻网2月7日报道《武汉被感染医生自拍视频记录病情:新冠肺炎“怕个球”》,这名医生把整个新闻说完,全是同期声。
4.共同的新奇内容:戴口罩
在这个春节里,文化报道和其他时政报道都有一个相同的新奇内容,那就是人人外出戴口罩。新闻图片上、电视上满眼的口罩。另一种新奇的社会行为,就是封城、封村、封小区。这类新闻告诉人们,這是疫情阻击战的战法,这种战法丰富了医学文化内容,也是文化报道的新内容。
5.春节文化报道,新奇却积极
纵观这个春节的文化报道,不论内容形式多新奇,都有明显的积极意义,因为这些报道符合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观。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①提出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观,我们只要坚持这个方针,在创新实践中就不会偏离方向,就会取得积极效果。上述文化报道的创新实践,积极配合了全国抗击疫情阻击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讴歌最美“逆行者”,赞扬爱心与奉献,为全国人民打赢这场阻击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也为文化报道的创新探索提供了实践依据。
二、以往的文化报道新奇频出
查阅网络和报刊,我们可以看到以往的文化报道新奇频出。当然,本文说的都是国内的文化报道。
以往的文化报道,有很多新奇而思想性积极的内容。比如:百度新闻网2019年5月16日的新闻《李佳琦,一个男人凭什么能把口红卖到全国第一?》,报道李佳琦这位小伙子一边涂口红做示范,一边销售口红,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内容很新奇,却给青年创业带来启迪。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以往的文化报道也有一些另类的低俗内容。比如一些媒体报道港台明星的怪癖和隐私等等,这类报道对青少年的“三观”会造成消极的影响。尤其是在十多年前,很多群众对文化价值的认识就比较另类,这与媒体的导向密不可分。2003年6月21日的《东南商报》报道,国内一家知名网站联合十七家媒体发起评选“二十世纪中国十大文化偶像”活动,香港歌星张国荣、王菲居然当选。张国荣当选的理由,第一条是“他的演艺生涯因为他的性取向、他的私生活等因素变得扑朔迷离”,王菲当选的理由包括:“她曾传出姐弟恋的绯闻”。如此另类低俗的文化意识,说明当时参与评选的十七家媒体对文化报道的导向是错误的,对群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十分有害。
三、击恶扬善,发挥文化报道的积极作用
既然文化报道有不同的效果,那么我们就应该坚持积极的一面,反对消极的另类文化报道,在创新过程中推出有助于改变低俗文化认识的文化报道;这种创新的文化报道在一些网络媒体已经出现。例如,2018年11月14日搜狐网刊登的新闻《悲痛!中国又一位巨星陨落,他的临终遗言竟是……令人泪目!》,文章说的是中科院院士、物理学家陈创天逝世,单从标题看,就很新奇,因为“巨星”这种词汇过去常常用于影视明星,什么“天皇巨星”等等,科学家从来不被当作 “巨星”;一个称呼的改变,却是一种文化认识的新导向,引导人们重视科学,科学家才是巨星。我们再搜索网络上的文化新闻,把科学家称呼为“巨星”的报道还有不少,例如: 2018年12月22日搜狐新闻《中国又一位巨星陨落,曾隐姓埋名帮助祖国终结美国五代机独霸时代》,赞美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天同志的巨大贡献……
粗略统计,近两年来我国科学家被称为“巨星”的报道在网络新闻中达到11次。这种创新的提法,不断引导人们改变对“巨星”文化概念的认识,让人们习惯把科学家当作巨星,逐渐淡化对演艺明星的盲目追捧。这对于培养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因此,我们媒体人要有高度政治敏锐性,清醒地认识什么文化是先进的,什么文化是落后的、低俗的,然后在文化报道中才能不落俗套。要深入学习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观,借鉴抗击疫情文化报道的方式方法,在今后的文化报道中敢于创新,发挥文化报道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转引自《习近平总书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辅助材料》,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编著,学习出版社2016年0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