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 坚定徽州民众文化自信的思考

2020-04-20 10:54张艳姿
理论与创新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乡村振兴

张艳姿

【摘  要】文化是引导社会风气和凝聚社会人心的不可替代力量,是发展振兴乡村的灵魂工程。笔者立足徽州发展实际,审视徽州文化的重要价值,考察徽州民众文化自信现状,思考培育和涵养徽州民众文化自信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徽州文化;乡村振兴;徽州民众;文化自信

引言

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党的十九大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其中,乡风文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助力乡村振兴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所在。文化是引导社会风气和凝聚社会人心的不可替代力量,是发展振兴乡村的灵魂工程。

1.徽州民众文化自信现状考察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带来的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由经济自信而引发的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和对民族文化的冷漠蔑视”可以说,这种状况在很多地区都普遍存在,徽州地区也不例外。这也折射出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坚定徽州民众文化自信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1.1民众对于徽州文化的保护传承重要性认识不足

诚然,对于徽文化的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各种研究成果也是层出不穷,政府也在不断加强徽州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但坚定文化自信,民众是主力军、是传承的内因所在。“徽州文化在徽州民众中还是拥有比较广泛的知晓度,而且徽州民众对于徽州文化的了解程度大体上同年龄阶段保持对应关系” 。可以说,很多徽州民众对于徽州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觉意识都在不断加强,但也不乏有些民众对于徽州文化未来的发展状态持保留态度,还有一些徽州民众对于徽州文化的保护传承重要性认识不足,徽州文化社会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净化。

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原始农耕社会保持的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鄰里守望相助的人际关系已经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理念收到一定的冲击,尤其是不同价值观对于农村地区的渗透,也压缩了传统文化的传承空间,再加上大量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外流,制约了高质量生产力的提高,削弱了乡村物质基础的力量,也加剧了文化传承的窘境。同时,还有农村发展的边缘化现状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诸如环境污染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以及农村基础教育力量的薄弱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也制约了本土文化的辐射带动功能,掣肘着民众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积极性。

1.2民众对于提高徽州文化的有效供给主体作用认识不强

通过走访调研,我们可以发现,同城市相比,甚至是同美丽乡村相比,很多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文化设施简陋、资源相对不足等问题。尽管政府建立了很多文化惠民工程、加强了农村书屋的建设,但有些农民文化活动除了看看电视、玩玩手机,还热衷于棋牌游戏,活动形式不仅单一、低调还缺乏品味、品质,不能满足民众高质量精神生活的需要。

1.3民众对于徽州文化的价值认同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还需提升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社会的建设,而乡村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建设,更离不开生于斯长于斯的徽州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强化徽州民众对徽州文化的价值认同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能更好地开发和改造乡村社会。

2.坚定徽州民众文化自信的思考

可以说,没有徽州民众坚定的文化自信,就难以实现徽州乡村的全面振兴,然而“文化自信虽然是一定主体的自我而意识和锻炼提升活动,但不是自发的孤立行为,需要不断培养涵育、实践锻炼才能实现。”

2.1坚持政府专业性保护与民间传承性保护并重

细数历史发展脉络,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次地方文化影响力的提高和扩张,都离不开地方综合实力的强盛和壮大。要坚定徽州民众文化自信,就必得统筹兼顾,坚持政府专业性保护和民间传承性保护并重。近年来,黄山市政府根据有关规定,制定并颁布了《黄山市古民居保护暂行办法》《黄山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黄山市历史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办法》《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等相关配套措施。各区县也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了《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办法》《歙县徽州古城保护条例》等。广大的乡村蕴藏着宝贵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像传统戏曲、民间技艺、饮食文化和传说故事,这些承载着独特的乡村记忆,是乡村文化的缩影,要想保护这些传统文化,除了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还需要民间技艺者、传承人秉持一份“匠心”做好传承工作。像歙县三阳镇叶村的叠罗汉至今还是一项广受关注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三阳乡还被评为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祁门的傩舞、目连戏因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原始古朴的艺术风格通过民间艺人的坚守在现代换发出新的魅力;而黄山区的轩辕车会在民众的守护中得以发扬光大,这些都为徽州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保障,也极大提高了徽州民众对于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2加强文化资源整合利用、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某种意义来说,发展不平衡最明显的是城乡发展不平衡。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逐步推进,我国国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有了稳步提升,但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以至于脱贫攻坚任务形势依然艰巨,这也是制约徽州民众文化自信的现实原因。

梦幻黄山、礼仪徽州是黄山向世人展示的城市名片,而西递宏村呈坎等大量徽派建筑及古村落是多少诗人梦中所求的故乡,还有徽州大街小巷都有着徽文化的印记,这些都是我们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资源。我们依仗着徽文化的浓厚底蕴、借力全域旅游的平台,让绿水青山也能变为民众致富的金山银山。像依托新安江天然生态景观,推动沿线旅游资源的打包整合,推出独具徽州特色的人文景观,吸引大量游客;像祁红文化博物馆、谢裕大博物馆、徽菜博物馆等展馆的开放吸引了大量游客、“徽文化”研学旅游路线的打造以及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等等尝试和努力,不仅加强了徽州文化的对外交流,也让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带来了客观的收入,有效反哺了文物的保护,丰富了民众的口袋,提振了民众的文化自信、助力了振兴乡村的步伐。

2.3净化徽州文明资源,激活文化内生动力

净化徽州内生文明资源,就要注重对乡村传统整体风貌保护,尤其当前乡村发展短板的制约逐渐显现,比如环境污染问题、农业资源短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水平不高、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等等,这些都制约着农村、农业和农民发展,也影响着广大民众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

总而言之,坚定徽州民众文化自信是一项综合性、全方位、系统性的工程,不仅需要汇聚政府、企事业团体、社会公共组织和爱心人士的力量,更需要大力发挥民众自身的内在力量,推动乡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整体提升,于潜移默化中坚定徽州民众的文化自信,让徽州真正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诗意故乡。

参考文献

[1]黄秋生,薛玉成.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及对策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3(2),110-113.

[2]周蓉蓉.徽州民众文化自信现状考察及思考——以休宁籍民众为例[J].文化学刊.2016年9月第九期

[3]周正刚.谈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J].党建研究.2012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