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俊雄
摘要 在小麦不同生长时期 施用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450 mL/hm2,考察其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小麦破口始穗期、抽穗50%时、齐穗期分别施药1次,防效分别为7.51%、16.47%、38.07%,效果较差;在抽穗50%+齐穗后7 d各施药1次、齐穗期+齐穗后7 d各施药1次,防效分别达80.20%、80.32%,防效良好,可以作为当前防治小麦赤霉病适用技术而应用于生产。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用药时期;用药次数;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5 文献标识码 A
赤霉病是小麦穗期的主要病害,一旦流行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小麦赤霉病只能防,不能治,目前农药市场上也没有对小麦赤霉病高效、速效的治疗药剂,多采用多菌灵进行防治[1]。为完善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控制或减轻危害程度,特引进新复配制剂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开展不同时期的药效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为绍兴市上虞区松厦镇蔡林村某农户的农田,土壤肥力中等偏上。11月15日播种,播种量为258.75 kg/hm2。基肥施复合肥(17-17-17)247.5 kg/hm2;追肥3次,每次施用尿素525 kg/hm2。
1.2 试验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为宁麦13。试验药剂为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噻苯隆(能百旺)组合、青皮桔油助剂。
1.3 试验设计
根据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用药时间,试验共设6个处理,即分别为破口始穗期施药1次(A)、抽穗50%施药1次(B)、齐穗期施药1次(C)、抽穗50%施药1次+齐穗后7 d施药1次(D)、齐穗期施药1次+齐穗后7 d施藥1次(E),以不施药作空白对照(CK)。每次施药量均为450 mL/hm2,各处理面积均为174 m2,其他管理措施相同[2-3]。
1.4 试验方法
施药采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雾,各药剂处理区均混配植物生长调节剂噻苯隆(能百旺)组合和青皮桔油助剂,药液量为600 kg/hm2,其中齐穗期各处理均用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45 g/hm2防治蚜虫。具体施药时间为破口始穗期3月30日、抽穗50%4月1日、齐穗期4月5日、齐穗后7 d 4月12日。
1.5 天气情况
3月30日小雨转阴天(雨后施药),气温7~21 ℃;3月31日阴到多云,气温4~13 ℃;4月1日(抽穗50%施药)晴到多云,气温7~18 ℃;4月2日多云转小雨,气温12~17 ℃;4月3日小雨转多云,气温13~16 ℃;4月4日小雨转多云,气温13~14 ℃;4月5日(齐穗期施药)晴天,气温12~23 ℃;4月6日晴天,气温16~25 ℃;4月7日晴天,气温17~27 ℃;4月8日晴天,气温20~31 ℃;4月9日晴天转雨,气温10~31 ℃;4月10日阴转小到中雨,气温12~19 ℃;4月11日小雨转晴,气温9~13 ℃;4月12日(齐穗后7 d施药)晴到多云,气温9~18 ℃;4月13日多云,气温14~21 ℃;4月14日阴转晴天,气温14~21 ℃;4月15日多云,气温12~20 ℃。
1.6 调查方法
施药后不定期观察安全性,在小麦赤霉病发生基本稳定后调查穗发病率、病情指数,以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4-5]。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经施药后不定期观察,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施药区小麦未见茎、叶发生落黄、斑点、畸形等药害现象,对小麦比较安全。同时,施药2次处理表现小麦赤霉病极轻、植株和麦穗清秀。
2.2 防病效果
由表1可知,处理A病穗率和病情指数接近CK,病指防效仅7.51%,防效极差;处理B病穗率和病情指数较前者下降,病指防效微升,为16.47%,也较差;处理C病穗率和病情指数比前2个处理明显下降,病指防效升至38.07%,防效也较低。由此可见,在2019年小麦赤霉病重发年景下施药1次防效均较差,但从施药1次效果看,以齐穗期施药优于齐穗前施药。
处理D病情和防效与处理E基本相仿,对赤霉病的病指防效分别达80.20%、80.32%,效果良好,2个处理间的防病效果无明显差异。
在2019年小麦穗期雨日较多、赤霉病重发的情况下,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仅在小麦齐穗前或者齐穗期预防1次,控病持效期明显不足,防病效果较差;但同样药量在小麦抽穗50%或齐穗期用药1次的同时,在齐穗后7 d再用药1次,控病效果成倍上升,并且能够有效提高小麦植株和麦穗的清秀度,从而促进小麦增产、增效[6]。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试验认为,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预防小麦赤霉病,在偏重发生趋势下用药1次防效较差,不宜推荐;在抽穗50%至齐穗期用药1次后,在齐穗后7 d再用药1次,能够有效控制赤霉病危害,防效良好,可以作为当前防治小麦赤霉病适用技术应用于生产。
从用药量来看,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450 mL/hm2可以作为推荐剂量,指导农户推广应用。从施药次数来看,在赤霉病中度以上流行趋势时,应推荐2次用药,即在小麦抽穗50%时或齐穗期用药1次,在齐穗后7 d再用药1次。同时与植物生长调节剂(能百旺组合)和青皮桔油助剂配合使用2次,能够促进小麦穗期健康生长,进一步提高控病增效、清秀黄熟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药剂的防病效果。
4 参考文献
[1]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17年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及科学用药建议[J].中国植保导刊,2018,38(4):52-56.
[2] 杨志兴,陈玉立.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筛选[J].现代农业科技,2018(16):106.
[3] 杨晓强,石磊,周益明,等.吡唑醚菌酯·氟环唑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J].上海农业科技,2015(4):132-133.
[4] 焦艳艳,吴宝瑞,李玉青,等.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相对防效及产量的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7(19):87-88.
[5] 朱新云,施慎年,丁维东,等.几种新型药剂防控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评价[J].现代农药,2016(6):54-56.
[6] 张爱民,阳文龙,李欣,等.小麦抗赤霉病研究现状与展望[J].遗传,2018,40(10):858-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