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丹
摘 要:当今社会是开放的多元的,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翻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所树立的职业规划观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当代大学生为主体,鉴于大学生自身经验较浅,在职业规划方向上尚存在疑惑,主要阐述“厚基础、宽口径”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其较强的伸缩性对大学生求职就业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观;厚基础、宽口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3-0082-03
職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又称“职业规划”“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根据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的定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即个人在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包括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各方面规划。大学生能否做出正确职业生涯规划会波及个人的学习、生活质量,并且直接影响到未来职场生涯的成败。
当代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职业选择日趋多样多元化,更加自由自主,这无疑是一种社会进步,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困惑和迷茫,因此,较早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观愈加凸显其重要性。但目前来看,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处于“且学且行”的消极被动状态,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观念;还有部分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看法反复多变,莫衷一是。主要的职业规划倾向有“学而仕则优”职业规划观,强调自我价值职业规划观,务实主义职业规划观,等等[1]。表面看起来比较实际、可行,事实上有的失之片面,有的难以落实,有的则相对短视,限制了未来职业发展的可能性。
一、“厚基础,宽口径”职业规划观的内涵
当代中国已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更新迅速,职业构成日新月异,尤其是人工智能高科技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社会职业发展的轨迹,一种传统职业的式微或兴盛,一种新职业的消亡或出现,周期越来越短,变得难以预测。同时,当代社会具有全开放性特征,职业环境与封闭社会不同,更趋个性、多样化,固有职业对求职者的要求从单一走向复合。
针对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产生的疑惑,我们提出“厚基础、宽口径”的理念,是基于当代社会特殊的背景,其内涵与以往的规划观有本质的不同。
(一)“厚基础、宽口径”职业规划观的内涵
“厚基础、宽口径”不是一个新的名词,但作为针对大学生的一种职业规划观提出,我们赋予了其丰富的内涵意蕴。
“厚基础、宽口径”规划观是指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培养未来入职所需的深厚、综合的专业素质和技能,目标职业范围辐射半径宽广,多指向、可应变。侯沛勇指出,所谓“厚基础、宽口径”是指要求人才具有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宽阔的专业方向口径[2]。“厚基础、宽口径”职业规划观的提出覆盖广大高校大学生们,着力于抹平教育背景差异,不单纯地面向小群体。如今在求职过程中,不同教育背景的毕业生同台竞争。在竞争同一工作岗位的背景中,在竞争者强大的名校背景压力下,普通高校的毕业生通常不战而败。面对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厚基础、宽口径”的职业规划观无疑是为普通高校和部分名牌学校应届毕业生敲开企业大门的一块金砖。
(二)“厚基础、宽口径”职业规划观的功能
“厚基础、宽口径”职业规划观旨在强调在校期间打好基础,吸收多方知识以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厚的程度没有界限,宽的口径也没有标准,“厚”与“宽”强调的是一种伸缩性。与其他职业规划观念最大的不同在于,在就业指向上避免固化,以“多指变通”为目标,规避对瞬息万变社会的想当然和不必要的想象成分。
“厚基础、宽口径”的职业规划观是基于当今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而提出的,如前所述,此观念强调厚与宽没有明确的界限,是一个较为宏观的职业规划观,最大的优点在于致力于就业求职的可伸缩,对社会的变化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大学生进行“厚基础、宽口径”的职业规划,有益于大学生未来多方向、多可能性发展,这样会在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观现状及问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观的形成,主要来自于群体人格特征以及职业认知教育两个方面,人格特征是其成长中形成的固有的价值取向,在职业观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基础的作用。而职业认知教育是大学生在经过自身成长过程中的职业观念基础上,由学校、社会等方面对其进行的有关职业生涯的针对性教育,有目的了解从业方向的内容后,选择性地形成的观念,引导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观的进一步演变。
(一)“厚基础、宽口径”职业规划观的提出背景
作为逐渐登上社会经济舞台的“95后”乃至“00后”们,当代大学生无疑展现出了更为个性化的群体特性。这一代人所受过的教育以及在丰富文化生活中形成的思想观念,决定了其自我解放、较轻的集体主义观念下偏好个人价值实现的性格特征。由于物质条件和精神产品的发达,这一群体的观念更为开明以及多元化,在职业选择中可能体现为更倾向于对完成工作所能达成的自我满足感的追求,而这一满足感同样在物质和精神上具有双重性。具体表现为,物质上为适应其价值观念中高质量的生活水准,对工作条件和薪资水平的要求比前一代人更为明显;而精神上对个人价值的增值更为重视,以自我发展为主导的就业观念在职业选择中处于主导地位。
此外,在当前国内高校普遍开设的就业指导教育的相关课程旨在系统、理论性地为学生建立与学业生涯契合的职业观,使大学生形成更为公允的综合导向的职业观念。在经过职业教育之后,大学生群体的职业观念会得到一定修正,并产生趋于理性化的约束作用。但是这类教育课程的进行也存在局限性,它的影响范围很难进一步从课堂扩展到日常生活中,理论教育与现实的差异引起了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有着不同程度的理解,尤其在应该树立什么样的职业规划观方面存在疑惑。这一问题尽管已经被教育人员所重视并着手解决,但就业指导教育仍然是以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为核心,因此这一问题的解决也应该从学生自身观念的形成方面来寻求解决。
(二)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面临的问题
在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位表现出盲目性和攀比性,这是当下就业背景的主要特征。应届大学毕业生不断增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明显。所谓就业难实际上有两个矛盾的方面,一是毕业生数量呈喷涌状,较好的岗位竞争压力较大;二是冷门的岗位招不到员工。这就出现一个就业的恶性循环,一方面是大批大学生跨入社会找不到满意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
大部分人会认为当下的这种就业恶性循环,究其根本在于各大高校办学质量下降,使得人才输出的质量下降,影响各企业的招聘。但这只是原因之一,通过调查应届毕业生求职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求职人员都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检索招聘信息,试图寻找一个更轻松、高收入的岗位,却忽略了最基本的一点: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很多大学生毕业前不清楚自己未来要做怎样的工作、会经历怎样的职业生涯,从而导致了毕业后盲目求职。
同时,在应届毕业生中不乏对自身的职业生涯做出合理规划的人,这类毕业生往往能更容易找到较为合适的工作,这就引发了攀比心理。攀比心理是指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周边的同学、朋友都相继找到了合适的岗位,而处于职业生涯盲目期的人,攀比之下产生嫉妒、羡慕等心理活动,往往此时也会向往同样的岗位,而受限于自身能力等因素,不能得到相同的职位。
由此可见,大学生在求职前,首先要做的不是如何美化简历参加招聘会之类,而是需要树立一个综合的职业规划观。
三、构建“厚基础、宽口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观的途径
已有的多数职业规划理念虽然各有主张,但其共性在于强调大学生就业指向的单向和定向,结合大学专业属性,针对已有职业、行业及其可能所需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进行职业准备,看起来有的放矢,实际上往往是一厢情愿,无法在进入职场时落实。
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在当下市场备受青睐,而大多数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在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观的规划过程中,其核心都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多元和复合的根基。
(一)专业深广、技能兼备才能实现职业自由
职位的选择受限于自身的知识基础与专业技能范围,厚实的基础知识是职业生涯的基石。不论进入集团职场还是自主创业,只有夯实基础,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去选择职业或者创业的领域,而不是被职业和领域所选择。
除却工科等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外,大多数步入职场的人,都会发现在实际在工作中,大学里的所学无法与所用对接。其影响因素有两点,一为基础知识根基不牢、不足,二为知识结构不合理,所学所涉未将理论系于应用。积累厚实的基础知识,是每个人在大学时期的必修课,只有日积月累的丰厚的知识沉淀,才会为将来的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现在很多人认为,许多职位并不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在绝大多数工作中,应用才是必须的。诚然,实际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流程等环节比所学的理论更复杂,甚至实践得出的结论与理论相悖,但理论建立的前提是假设一定的条件,因而得出了结论,即使往往这些前提假定难以实现或是具备较为苛刻的要求。在各行各业,所有的实践都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或证明为旧理论添彩或推翻重建新式理论,但无论结果如何,理论知识恒为整个过程的基石。例如,资深HR都掌握着现代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大多数成功企业家都会接受后续的理论学习。每一阶级的职位都需要相应的基础知识支撑,厚基础是较好职位的必备要素。
再者,“专业”并不是“专于一业”,而是在职业所需的各个方面都具备专业领域的要求标准,不停留在表面。强调“厚基础”包含着倡导尽量多储备与学籍学科相关专业知识的思想,因为现有大学阶段的学习不同于研究生的专业方向学习,更多的是通识教育,实际目标是培养“一专多能”的普适性人才,因此专业范围很重要,是职业生涯的敲门砖。尹剑峰,龙梅兰表示每个大学毕业生都有一个专业,若能将自己的专业和工作结合起来,那他就会比周围的人具备天然的优势[3]。在专业界定没有特定明确的岗位上,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无疑是优异人选,但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工作性质由过去的分工到今天的分工合作,而同时具备多专业方向知识的人才更适应当下职场,更受企业欢迎。
(二)不拘于一职一业才能适应社会职业发展
开放的社会有很多可能性与不确定性,这就会使社会具有多元化趋势。多元化趋势必将催生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同时也会使得职业多元化。复合型人才是指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在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要能出类拔萃的人,多元化表现在知识、专业的多元性。职业多元化表现在职业生涯、职业角色的多元化。不同于20世纪下半叶,拥有一份公职就好比全家人有了铁饭碗,一职一业是那个时代生活稳定的象征。在开放、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国考的队伍虽说庞大,但由于大学毕业生基数大,事业编、公职不再是每个大学毕业生的必要选择。由于担当过多种职业角色的人越来越受企业的青睐,再者职位对在职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岗位变动乃至企业重组致使人员跳槽、更替越来越频繁,能够在职业生涯中做到稳定的一职一业的人不断减少。一职一业不再具有原先不可撼动的地位,它有了新的解释。企业的经营目的是营利,在人才选择上,拥有“厚基础、宽口径”的多元化人才不仅能简化企业在人员管理上的杂乱性,减少不必要的劳动开支,更能增强企业的内部力量,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重视多元型人才培养
1.革新传统的择业就业观念。形成“厚基础、宽口径”的职业规划观,首先要摆脱旧有的保守的职业观念。过去,多数应届毕业生在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时,只规划了一种或两种职业选择,并单纯地只为这方面做了准备,而忽视其他方面素质的提升。在当代社会,这种情况越来越少,单一地为固定职业做准备会面临着众多的不确定性。近年来,在中国大基数的应届毕业生集中求职的浪潮中,为固定职业做准备的人同全面做准备的竞争对手相较,就好比是鸡蛋碰石头,基本无胜利的可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调查中,想要做到“厚基础、宽口径”的职业规划,必须摒弃单一准备固定职业的观念,多方考虑,做好充足准备。
2.广泛涉猎与主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在本职业生涯规划观的指导下,大学生同样要具备“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知识。“厚基础”强调的是一个“厚”字,“厚”的精髓在于日积月累。获取知识最直观的途径便是课堂,教师直接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是扩大学生知识基础的主要方式,再者是课后的阅读积累,这也可能涉猎到其他专业知识。“厚基础”不仅在基础知识的积累上强调“厚”,同时也强调各基础知识之间的关联性[4]。大学生课外实践是融汇贯通各基础知识的最好平台,大学生应该在课外实践中,将课堂所学理论应用至实践中,将积累的各专业知识连接起来,以达到实践效果最大化。再谈“宽口径”,在狭义上是指专业覆盖面较大,就业方向广。做到“宽口径”最重要的条件是要掌握广泛的与主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具备多方专业知识的人才,才能真正做到拓宽就业口径,这一点与上述“厚基础”不谋而合。
3.获取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综合履职技能。职场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求职者间的竞争关系,在规划职业生涯前也要考虑人工智能对未来职位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目前人工智能已经逐步取代了部分劳动力,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提高了效率,人工智能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在未来的职场竞争中,必将涉及到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在各方面的对比,优胜劣汰的职场生存准则将决定我们的升职空间,所以获得必要的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综合履职技能是未来职场的硬性标准,人类智能必须要与人工与智能相结合。所谓创新必将带来挑战,在有限的大学四年时间内,大学生应该做好充分应对的思想准备,并付诸行动,可以多关注新科学技术方面的信息,选择适合的技能大赛来锻炼自己的能力,积累经验,通过实践掌握一定的人工智能等综合履职技能。
四、结论
本文基于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观形成的现状,从含义、原因和方法三个方面试论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观。从人才市场的需求走势分析,企业对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将日益走高,且相较于大部分职位来说,该类型人才竞争力的优势明显。本文认为,对于在读大学生来说,把自己打造成为多元化复合型人才是个重要的发展思路。但在实践过程中需要避免一些误区,要基于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定义去发展,而其中最应值得注意的是,把自己打造成复合型人才,一定是要建立在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基础之上,要深刻理解“厚基础、宽口径”的职业规划观,并坚持实地落实,这样才能让我们坚定地走上多元化复合型人才之路,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海宾,于游.核心价值观视域下辅导员如何引领大学生职业观[J].改革与开放,2018,(3).
[2]侯沛勇.厚基础 宽口径 强能力 高素质——高校跨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J].科技·人才·市场,1997,(1).
[3]尹剑峰,龙梅兰.新形势下中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2).
[4]杨育红,范明亮,徐彬.“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J].时代教育,2017,(3).
[责任编辑 李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