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莹
摘 要:新文科建设的提出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改革方向,政治学与行政学作为典型的文科专业,要充分借势新文科建设的宏观战略。文章在明晰新文科内涵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以学科定位、培养理念、培养要求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结合新文科要求从明确政治学人才培养目标、打造多元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实现政治学专业学生主体性教育模式等三个层面协力推进政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创新。
关键词:新文科;政治学;人才培养;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3-0038-03
2018年8月,中共中央曾专门发文指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这是“新文科”概念的首次亮相。作为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一环,“新文科”建设的启动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一场重大的理念变革[1]。因此,如何利用新文科建设的国家战略,回应新文科建设的创新挑战,是政治学与行政学这一社会科学重要门类实现专业自我革新的必由之路。这不仅需要对政治学这一传统主流社会科学在研究视域上的重新定位,也需要回应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方面的创新需求。而考诸新文科概念的提出,则可以发现这一概念从2017年美国西拉姆学院提出之后,其实践的探索就表现在打通专业区隔,实现跨专业重组和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的养成等方式上。并且強调新技术在哲学、史学、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中的应用,这一新文科建设的理念一方面强化了对专业教育方式变革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对传统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探索。伴随2019年5月“六卓越一拔尖”战略的实施,新文科建设逐步从理念走向实践。政治学与行政学作为关注时代变革,探索政治发展规律和社会治理方法的应用性社会科学,必然要在新时期不断推动学科共同体内部的培养方式创新,以回应中国政治社会的历史新节点和学科新使命。为此,首先应该对新文科建设的理念逻辑与实践内涵做深入研究,方可在此基础上缕析政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创新路径。
一、新文科建设的提出与内涵
(一)新文科建设的提出
“新文科”这一概念由美国希拉姆学院于2017年率先提出,是指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即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自希拉姆学院首倡“新文科”概念之后,这一代表了21世纪新需求的人才培养理念就迅速在世界高等教育范围内得以推广和扩展。我国高校也迅速引介这一理念,于2018年提出了“新工科”领域的建设目标。在此基础上,同年8月,中共中央在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之前专门发文呼吁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实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性发展,在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建设。由此,新文科建设开始由理论界的研究倡导变身为国家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为全面推进我国文科建设提供了方向性指南。同年10月,教育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第一次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中纳入了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新文科建设也逐步从政策走向实践。新文科建设正式启动的标志则是2019年5月“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颁布实施,由此成了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创新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新文科建设的内涵
作为与传统文科相对应的概念体系,目前对新文科的学理界定尚无统一的规范与认识。部分研究关注于学科建设、办学制度、评价体系和专业布局等领域的创新模式,但也有学者认为新文科的“新”理念主要应该体现在学科间的融合与共生。此外,对于自然科学新理论与新技术融入人文学科的方法路径也是新文科的建设要义。在人才培养方面,部分学者将视域聚焦于新人才观的构建,即如何突破以专业化学习和知识掌握为标志的传统文科的人才培养观念,在学科融合和技术融入的基础背景下发挥大文科教育的优势,打造具有技术复合型和专业复合型的文科人才[2]。虽然对新文科的理解从不同的视域和学科出发解读为迥然相异的内涵,但是学界共识性的话语逻辑是新文科建设是新时期对文科传统发展理路的系统性反思。它不代表对过去文科人才培养方式和专业发展模式的彻底否定,而是回应新时期新的教育理念、技术方法和研究范式的内在创新。
结合学界关于新文科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新文科概念的内涵主要体现在打破学科壁垒而实现的学科间深度融合,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各学科在方法论和研究主题上的相互采借,也包含与自然科学相关理论的有效交叉。基于此,其内涵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领域。第一,实现文科内部创新的新路径。新文科建设的核心要义之一就在于要打破学科间的藩篱,以此来破除由传统分立的文科专业教育所带来的知识壁垒和技能分割。以云计算、大数据、新技术为标志的科技变革对人类研究和认识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在实践层面也要求社会科学要以更宽广的理论视域深化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从而必须在方法论上实现学科内部的再创新。第二,达到文科培养理念创新的新方法。传统文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核心在于凸显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强化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和科研论文的产出。但新文科教育更强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贯彻多元发展、实践导向的原则,鼓励科研成果产出创造社会效益等,从而推动新文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理念和定位上的再创新。第三,落实文科多元交叉的新方向。在推进新文科建设的过程中,打破传统文科学科分立的培养方式也是其创新的重要方向。要探索实现文史哲融合,社会科学多学科融通的整合路径,进而实现对学生“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目标。为此,甚至需要突破文科的边界范畴,与新工科和新理科进行交叉融合形成更大跨度的结合,以便带来学科新思维和新逻辑的生成,这也必将成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选项。
二、新文科建设的主要特征
新文科建设的推行是中国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内在变革的需求,同时也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序幕,更是回应新世纪以来科技革命新业态、新需求和新理念的内在创新。其内涵特征更需要围绕打造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文科人才培养方式加以转变,在“质量意识”的引领下强化人才培养的课程质量、过程质量、专业质量,实现新文科建设的时代内涵与发展特质。
(一)综合性的学科专业定位
传统的文科专业也强调相近学科与知识的交叉并涌现出诸多交叉性的边缘学科和课程,诸如政治经济学、政治社会学、行政法学等。同时也强调与自然科学的技术化发展进行交融,产生出了信息管理学和社会统计学等文理交叉的课程专业。但是此类学科间的交叉主要是基于研究主题的相似性和研究方法的一致性,而非是基于宏观研究视域的契合性,易于造成专业知识的隔膜和融合度低的弊端,也可能造成技术化融入文科专业的限制。而新文科所强调的学科交叉的立足点在于研究视域的创新性,是以具体的研究对象为先导,全面整合与研究问题相关的理论知识资源,彻底打破学科边界,强化新技术和文科新知识的内在交融,最终实现知识更为立体化、学科更为综合化的专业定位。
(二)具有前沿性的人才培养理念
新文科建设肇始于美国希拉姆学院的教学计划改革,该改革方案强调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着意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养成、全面的表达与沟通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体系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为此,在培养过程中强化了跨专业的课程选修与设计,开设了诸多新技术和新工科的课程模块。这种以学生学习成果产出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被称为成果导向(OBE)教育理念,是目前西方高等教育的新兴教学理念[3]。而新文科建设也需要借鉴这一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一方面在培养方案制订上凸显学生的中心地位,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对接经济社会的新需求、新课题,以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需的知识体系和课程模块,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契合度。此外,还需要建立符合新培养理念的评价考核机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育过程进行考察,突出核心能力养成目标的过程考核,打造“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机制[4]。
(三)全新的人才培养要求
新文科建设的实践是对社会科学的全方位改造,在素质能力、价值观和学术技能上都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学生要确立“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素养体系,探索出能够培养学生多元化、复合化、专业化和创新化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让学生既能够掌握各文科专业的必备知识,也能够掌握适应社会生活与人际交往的“柔性”技能。除了专业化的院校教育和学术训练,还要让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此外,还要让学生在价值理念上养成能够协调个人、社会、国家三者利益关系的宏观视野和家国情怀。新文科建设就是要在树立“大专业、大学科、大知识”教育观的前提下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关系的人生技能,形成用自身专业能力奉献社会、服务国家的正确的职业观和生活观。
三、新文科建设建设背景下政治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必须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指导下,探索出能够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人文思维与科学精神,丰富和延展政治学研究视域和学科边界的路径方法。
(一)融合新文科建设内涵,明确政治学人才培养目标
政治学专业作为社会科学的主干学科之一,是回应社会政治发展时代性议题的理论资源,也是提出政策方案和政治理论的思想根源。因此,作为解决中国“在地性”社会政治问题的专业,必须回应新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新需求。当前大数据业务的兴起,“互联网+”的拓展和自媒体的发展都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治理和政治发展生态,也对学习者和政治学专业本身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专业的学习者和研究者能够适应高速互联网时代的内在要求,掌握跨学科和多領域的专业知识技能,具备对多元知识和海量信息的把握和处理能力。因此,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就要满足学生交叉学习的需求,必须打破课程之间的专业学科壁垒,以能力养成作为课程设置的原则,充分形成与所需能力培养相一致的培养体系[5]。尤其要加设信息技术类课程和通识性课程,以便提升学生在网络时代进行终生学习的能力。
(二)结合新文科建设特征,打造多元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
新文科建设的基本特征之一就在于革新了传统的人才培养要求,对学生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具多元化的要求。这就倒逼了政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突破单一局限的课程体系设计,以多元融合为手段拓展课程资源。这种多元融合的课程体系是指打破学科和学校边界,以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方式来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建立起一套多层次和多元化的课程系统[6]。在主体融合领域,要打破政治学专业的学科壁垒,将哲学、社会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专业的课程和教师都进行有效整合来实现课程体系的多元化。此外,多元融合也表现在延伸政治学专业的学习限域,针对专业特征可以开展与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合作教学。在课程多元化体系内部要实现大类课程群和微专业课程群的有效融合,分别培养学生的通识知识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力。在课程体系的内容上,也要将教学内容对接学生职业发展和未来学术发展的现实需要,实现学习、实习、就业和创新创业的有效融合。最后,课程学习的过程也要实现多元化,要充分利用自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和线下学习的有机融合。
(三)发挥新文科建设优势,实现政治学专业学生主体性教育模式
我国传统的文科教育过度凸显了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却长期忽视了学生在这一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政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也一样凸显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学术研究中的主导地位,其主要的人才培养方式也是以传统的“讲授型”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与科研的意识和动力一直不足。新文科建设则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将培养的主体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主学习和主动创新。为此,新的培养方案就应该利用各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热情,实现培养过程从传统上被“传授”到主动的“创造”转换。基于此,应该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实现自主研究能力的训练。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摆脱传统的从理论和教学目标入手,应该鼓励授课教师使用PBL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方法)来创新自己的课堂讲授模式,以新文科建设的需求和学生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整合知识体系和课程资源。最后,还要鼓励学生创办公众号、微博等自媒体手段进行学习成果展示,通过新技术锻炼政治学这一偏理论性学科的学生在信息化条件下发现问题、收集数据、编辑写作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新文科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四)凸显新文科建设目标,组建政治学专业复合型师资团队
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在于要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式上打破学科壁垒,强调与新技术的有效融合,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如欲落实新文科建设的这一目标,就必然要打造一支具有复合型知识体系和专业背景的师资队伍,尤其需要既具有深厚的政治学学术传统,又兼具精深的哲学、社会学和文史哲学术训练的教师队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积极落实“引进来”的政策,打破高校内部专业编制界限,将能够有效承担课程的校内外教师共同整合进这一专业教育的团队之中,以此拓展教师队伍的专业学缘结构。在具体引进的方式上,可以采取兼职聘任、开设讲座和指导论文等方式将符合条件的教师整合进专业师资队伍,为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助力。另一方面要实现“走出去”的战略,对目前在岗的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攻读第二学位、进入相关专业博士后流动站或者赴国内外知名学府访学等方式实现交叉学科的专业化学习。并且在此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按照课程和培养方案需要选派具有相关教育背景的教师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理论,并充分结合当前新技术和自媒体高度发达的实际,鼓励教师探索技术化教学手段,协力完成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9,(6).
[2]樊丽明,杨灿明,马骁,等.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
[3]莫梅锋.新文科建设中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方位[J].新闻战线,2019,(16).
[4]马世年.新文科视野下中文学科的重构与革新[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
[5]张文晋.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的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S2).
[6]周杰,林伟川.地方院校新文科专业建设的掣肘及路径[J].教育评论,2019,(8).
[责任编辑 李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