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出山记》的国家形象建构

2020-04-20 10:39李帅奇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2期
关键词:国家形象纪录片

李帅奇

【摘要】纪录片《出山记》用平实的镜头语言记录了独属于当代的扶贫脱贫故事。《出山记》通过多角度的叙事展现出负责任的政府形象、精准扶贫中变革稳定的社会形象、孝顺善良勤劳质朴的国民形象、山河秀美的地貌形象,最终用影像构建出一个当代文明友善、灵秀美丽、和谐稳定并且有担当的中国当代国家形象。

【关键词】纪录片;《出山记》;国家形象

【基金项目】“精准扶贫”背景下新时代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研究(项目编号:CX1928)

纪录片作为一种非虚构的影像记录方式,可以从不同角度展现国家形象。扶贫纪录片《出山记》记录了中国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下连片贫困地区一线扶贫人员和当地村民的扶贫脱贫故事。《出山记》除了记录具体的个案的扶贫脱贫故事外,还展现出了怎样的国家形象呢?本文拟从政府形象、社会形象、国民形象与地貌形象等几个维度来解读《出山记》所展现的国家形象。

1. 负责任的政府形象

扶贫纪录片《出山记》采用大时代下小人物叙事的策略,通过影像记录方式展现政府得当的战略决策,在面对困难阻碍时的负责担当。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生活在温饱线以下。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经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统计,“2012年底,全国共有农村贫困人口9899万人,2013年减少到8249万人。”近几年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551万人,比2018末减少1109万人,下降66.8%;贫困发生率0.6%。”减贫脱贫的成效,有赖于负责任的战略决策和有担当的政府行为。

“政府形象是指公众对政府行为及政府人员的总体评价。”纪录片《出山记》中有具有代表性的政府人员形象,有电视中出现领导者形象,也有为民奔波在扶贫一线的乡长、第一书记申修军等基层干部形象,他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承载的是有担当负责任的政府形象。

影片中,扶贫干部申修军第一次出现的场景就是坐在电视机旁,聚精会神地看着电视中的习近平主席对广大扶贫干部和贫困地区人民问候的讲话,而现实中更多的是像乡长和申修军这样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形象,在政府扶贫行为面前他们是扶贫一线的亲历者与执行者。乡长来到申学科所在的村子,了解异地搬迁和修通山路的事项,为了村民摆脱贫困,他多次走访并带勘测队来帮助村民探测修路。申修军是该地区的扶贫第一书记,在修路过程中耐心疏导劝解有情绪的村民,回到家还要照顾经常不能见面的妻子的情绪,即使是因工作原因负伤,他仍能不计前嫌重拾热情投入到扶贫工作当中去,不辞辛劳的多次前往申周家落实“异地搬迁”政策,希望他们一家进城住进敞亮的楼房。电视里习主席关于扶贫的讲话,对应着现实中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落实在片尾申周一家走进宽敞舒适的房子里,能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政策落实感。

“精准扶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在湖南省湘西考察的时候第一次提出来的,也是时至当下最引人关注的政府行为。精准扶贫相较于传统的扶贫,对贫困人口进行了精确的定位识别建档立卡,并采取了一系列可行的措施,并投入大量资金,“据统计,2013-2017年,中央财政每年投入的专项扶贫资金从394亿元增加到861亿元,累计达到2822亿元,年均增长达到22.7%。”有充足的资金投入作为政府行为保障。《出山记》展现了政府在异地搬迁、扶贫修路、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作为。石朝乡修路仪式在礼花齐鸣下正式启动,现场挖掘机整齐排开蓄势待发;在石朝乡异地搬迁的分房仪式上,村民抽签选号,保证公平公正;通往大漆村泉里组的路已然修好畅通无阻;申学科在儿子的婚宴上极力感激着政府的作为,搬进新居的石朝乡村民脸上也都乐开了花。

当下中华大地扶貧一线每天都在发生着这样的故事,像这样的基层干部还有很多,他们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政府政策的高效实施,政府人员的认真踏实,改变着贫困家庭的生存现状,《出山记》用影像建构着属于他们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份担当切实体现着负责任的政府形象。

2. 变革中和谐稳定的社会形象

“纪录片的真实性、丰富性及人文含量,使其成为国家形象传播最直接形象、最少隔阂的一种方式和载体。”纪录片《出山记》的导演焦波根据“精准扶贫”题材,携团队深入贵州山区,历时300多天,拍摄了4000多小时的影像素材,其丰富的内涵真实的记录着贵州村民脱贫的生活,在面临个人与集体,变革与发展作出抉择时,村民有过困惑、有过争论、有过不安,但最终无一例外他们做出了正确选择,影片用镜头记录了属于这个时代下的中国故事。

扶贫会触及到很多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是一场大型的社会变革,如何能保证贫困人口脱贫的情况下又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扶贫攻坚修路的过程并不顺利,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太太担心修路会影响自己的祖坟和施工方发生了争吵,在申修军一番好言相劝之下,老奶奶理解修路不会破坏到房屋的路基和祖坟,才使得修路的挖掘机继续施工;影片还展示了几组村民关于修路事件的片段,其中还有一个令观众印象深刻的镜头,画面中一个女人无奈地坐在一片废墟上,后面是挖掘机在拆房子,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可想而知后面正在拆除的建筑必定是她的家,但是为了村子里的交通便利、扶贫政策的有效落实推行,有太多像这样的建筑要被拆除。扶贫是一种改革,只有破旧才能立新,在这场变革中有太多切身利益者身处其中,不能只因自己是受益者才兴高采烈,自己不是受益者便愁眉苦脸。一连串的山间爆破,一个个的施工现场,一台台挖掘机在中国人民没有摆脱贫困的日子里将不会停歇。

“精准扶贫与社会和谐并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提高群众的脱贫积极性,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以利于精准脱贫工作更有效地展开。”即使经受着扶贫带来的变革,但扶贫攻坚战依旧在当下的社会和谐稳定地进行着,并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的方向稳步前进。影片《出山记》向观众展示了一组数据:“石朝乡大通道总施工路段37.53公里,共拆迁61栋居住房,其中大漆村施工8公里,拆迁13栋居住房,大通道将于2018年12月完成建设。”影片中曾经有过情绪的村民最终也都选择了理解,扶贫工作才得以继续下去,道路的畅通势必为石朝乡带来发展的条件与机遇,扶贫是为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人民身体健康、精神富足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同理社会的和谐稳定使得当代的扶贫政策能够大刀阔斧的进行,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

中国正经历一场席卷中华大地的扶贫攻坚战,变革是为了人们尽早摆脱贫困,为日后安稳舒适的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影片巧妙的将扶贫带来的变革与社会和谐两个元素融入其中,向观众展现出当下变革中和谐稳定的社会形象。

3. 孝顺善良、勤劳质朴的国民形象

在《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中,“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中国最受国际民众认可的属性,具有62%的国际认可度。”“外国人认为中国人神秘、理性、创新、温顺并且很幸福。”历史悠久与文明古国是中国国家形象的外在形式体现,内核实则是中国人孝悌、礼让的家庭观念,是发自内在的勤劳、质朴、勇敢、独立、内敛、含蓄的国民品质。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华民族依然保有着 “孝悌”的传统美德。纪录片《出山记》中的申学科具有很强的家庭观念,孝顺父亲关爱儿子,申学科独自照顾着年迈父亲的一日三餐和起居生活,父亲年迈体弱多病,且村里地势险要,交通十分不便,他不止一次地背着重病的父亲前往县城医院,有时赶上父亲深夜发病,路程更为艰辛,步行需数个小时之久,才能坐上前往县城的车。精准扶贫政策的到来,让申学科看到了村里通路的希望,路修通了,申学科就能够及时给父亲外出看病了,因此在得知泉里组修路的消息后,他积极主动联络组里的村民,多次商讨配合扶贫通路行动。影片中申学科所秉承的孝道也影响着儿子,申学科最后一次背起父亲从医院回村时,儿子也陪在身边,儿子告诉申学科,通村的路已经修了一半,下次再给爷爷看病就方便多了,祖孙三代人出现在同一画面的景象显得格外温馨动人。申学科身上散发着中国人孝顺、善良的品质。

勤劳、质朴、独立、含蓄也是当下国民所拥有的优秀品质。申学科在得知村里通路的消息后,第一时间购入了一批羊羔和牛,想要用自己的双手和勤劳使生活过的更好一些;申周的父亲申学王在山里辛苦了一辈子,山里的房子也是他和老伴两个人一块石头一块石头从山脚下搬上来才有建成的,即使如此他们还是欠下了债,为了还债他卖掉了心爱的牛,他和老伴儿过着勤劳却又朴素的生活;申学王对儿子申周的爱是内敛含蓄的,“异地搬迁”需要家庭成员每人缴纳2500元的搬迁费,受家庭条件限制差2000元,申学王会在门后默默的凑钱,申周会自己走遍所有的亲戚去借那2000块钱,他们都想为对方多着想一些,但都不愿意用言语表达出来,中国人的含蓄被摄影师的镜头完美捕捉并讲述了出来。

纪录片《出山记》用平视、朴实的镜头记录着一个个孝顺、温良、勤奋、独立、含蓄的国民形象。这些贵州山民身上所体现的宝贵品质是中国人长久以来所拥有的性格也是当代国民形象的缩影。

4. 灵秀美丽的地貌形象

中国拥有广阔的国土面积和秀美的山河自然风光,“国家形象由历史、地理、艺术、音乐、国民和其他要素构成。”地理同样也是构建多元国家形象中的关键因素,纪录片《出山记》用镜头记录着中华大地上广袤秀丽的自然风光风貌。影片开篇是长达一分半钟的航拍镜头,观众的视线跟随镜头从云烟中冲出,来到重峦叠嶂的贵州山间,广阔的山间云雾缭绕、仙气十足,近看一层层的梯田错落有致、田垄间的水稻田如镜面般清澈空灵,沁人心脾,在这种平实的镜头下,为观众展现的是一幅幅动人的中国水彩画。除了开篇的航拍,片中也有多次對贵州山区自然景观的展现,还有对遵义市和务川县城市现代化的展示。

影片通过对贵州山川地貌的记录展示,引人遐想,勾勒出中国乡村秀美山河和城市建设的现代化环境,综合展现着当代中国地貌形象。

5. 结语

扶贫纪录片《出山记》“是一种现实生活的反映,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录,为这一历史进程留下了具有文献价值的影像资料。”尽管影片片长有限,涉及内容也有局限性,不能够全面展现当代中国国家形象,但导演在有限的篇幅,采用非虚构影像方式对当下即将摆脱绝对贫困的中国脱贫时代做以记录,得以窥一斑而见全豹,以小人物小故事彰显时代背景下当代文明友善、灵秀美丽、和谐稳定并且有担当的大国形象,可为后来的扶贫类纪录片提供创作经验,也为纪录片进行国家形象塑造建构提供创作灵感。

参考文献:

[1]李云龙.精准扶贫:中国扶贫战略的重大转变[EB/OL].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2017-02-27.

[2]方晓丹.2019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109万人[EB/OL].国家统计局,2020-01-23.

[3]陈海凤.网络社会我国政府形象研究[J].魅力中国,2019,(43):30-31.

[4]黄承伟.我国新时代脱贫攻坚阶段性成果及其前景展望[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01):55-62.

[5]武新宏.电视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多元化”传播[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6(05):106-110.

[6]张瑞敏,地丽娜孜.以扶贫开发促进新疆地区的社会和谐稳定[J].学理论,2016(10):23-24.

[7]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课题组,姜加林,于运全,黄廓,张楠.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J].对外传播,2014(01):24-26.

[8]范红.国家形象的多维塑造与传播策略[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8(02):141-152+161.

[9]彭美玉.《出山记》的纪实风格与当下关照[J].电影评介,2018(15):47-48.

猜你喜欢
国家形象纪录片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Rough Cut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
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道、势、术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