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电影创作现状与问题管窥

2020-04-20 10:39赵媛媛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2期

【摘要】哈萨克题材电影从不同角度、不同时代让这个稍显神秘的民族展现在受众面前。影片的传播对于该民族传统文化、民俗习惯的传承和发扬积极作用。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亟待关注和解决。

【关键词】哈萨克题材影片;阿依特斯;发展藩篱

1955年,我国第一部哈萨克族题材电影《哈森与加米拉》诞生,标志着我国哈萨克族题材电影实现了零的突破。此时哈萨克族题材电影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电影主要是思想政治作用和宣传教育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电影的题材和内容出现了很大变化。改革开放之后影片政治色彩便弱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艺术家的创作个性。新世纪以后,社会更迭速度加快,不断冲击着这个古老民族的一些传统习俗,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不断冲撞在这一时期的影片中开始涉及。

1. 曲径通幽:哈萨克族电影发展史略

《哈森与加米拉》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使用民族演员拍摄的反映少数民族的影片,曾获得文化部优秀电影奖。虽然哈萨克族的影片有了良好的开端,但仍然在曲折中艰难前行,该民族的发展史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1 开创期(1955-1977):零的突破

从1955年第一部哈萨克族题材影片《哈森和加米拉》的诞生,一直到1976年漫长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只产生了《哈森和加米拉》和《天山的红花》两部影片,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其主题都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影片内容多突出表现为电影的思想政治作用和宣传教育功能。

《哈森和加米拉》对当时新疆地区的阶级斗争有着真实而深刻的描述,影片对于爱情的描写毫不掩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较为宽松的民族政策。

《天山的红花》是一部为迎接建国15周年而制作的影片,讲述的是在新疆天山脚下东风公社哈萨克族畜牧生产队里的故事。这也体现了解放后哈萨克族同胞的新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

1.2 探索期(1978-2000):艰难前行

十一届三中全会像一股春风,吹醒了冰封已久的哈萨克族题材影片,电影的创作重新焕发出活力。这一时期主要作品是由天山电影制片厂制作的《草原枪声》《姑娘坟》等电影。此时的影片,政治色彩慢慢淡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表达,体现了创作者的理念,且影片更加注重积极向上、鼓舞人心的主题刻画,不过从内容上看,依然带有很浓烈的斗争意识。例如,影片《孤女恋》讲述了解放前夕新疆三区革命斗争时期,国民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溃不成军,民族军炮火猛烈,乘胜追击,孤女哈依妮深受鼓舞,在成为一位民族战士之后为父母报仇的故事。

总体来说,哈萨克族题材的影片在停滞多年之后,又开始了艰难的创作旅程,值得欣慰的是,这一时期的影片也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1.3 发展期(2001-):蓬勃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以及宽松的民族政策的落实,哈萨克族题材的影片开始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影片不但在数量上迅速增加,而且题材、内容也更为多样化,与此同时,影片在艺术方面的造詣也得到一定的提升。可以说,新千年以后的哈萨克族题材电影在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当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以2004年高峰执导的电影《美丽家园》为例,这部影片使受众明显地感觉到这时的电影远离了政治、贴近了生活,这对于哈萨克族影片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影片《永生羊》是以一位90岁高龄的哈萨克族老人的视角,讲述了哈萨克族人民自古以来就和自然共生共存的故事,没有任何修饰地展现出最原始、最原生态的哈萨克族人民的亲情、爱情、生活场景。这一时期哈萨克族影片的取材更为多样化和生活化。

2. 阿依特斯:哈萨克族“非遗”影像呈现

纵观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大凡为中外观众喜闻乐见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往往以风光和歌舞为重要载体,在独特的风情叙事中重构少数民族的自然生态与文化品格”。哈萨克族题材电影也不例外,阿依特斯是即兴表演的哈萨克族原生态艺术,这种通过民间对唱来传递思想、表达情感的方式已经渗透到哈萨克族的方方面面。

影片《鲜花》就是在悠扬的冬不拉的弹唱声中拉开序幕。画面中,鲜花在“摇篮曲”中被过继给了爷爷奶奶,从爷爷的角色转换为“爸爸”的胡赛因是著名的“阿肯”,这也为鲜花后来成为女阿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爸爸”去世后,葬礼上,鲜花轻轻唱起了挽歌——“生命的长河直直弯弯,时而平静,有时波澜,珍惜生命的人啊,才能勇敢地跨过万水千山”。歌声中有对逝者的哀思,有对生命的敬畏,也有难以名状的悲伤和触动心灵的坚强。与之相对的,是在鲜花的婚礼上,众人围着毡房载歌载舞,用集体吟唱来表达对这对新人的祝福——“春天来了树要开花,女儿答了该找婆家……你要到新的地方生活……”愉快的歌声久久回荡在空旷的草原上空。虽为“哭嫁歌”,但此时的音乐节奏跳跃、欢快,营造出温馨、浪漫的爱情氛围,歌声里有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也有对娘家生活的眷恋。

民俗历来都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民俗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又包含了群体共同文化意识,因此,民俗电影情感、思想、气氛、风格特质等层面都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依特斯巧妙地被运用于影片的多个场景,使得民俗文化与故事情节水乳交融,一方面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吸引力,另一方面也是利用这种民俗文化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提升了影片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3. 影像桎梏:哈萨克族题材电影发展藩篱

生长在马背上的哈萨克族有着奔放、洒脱、自由的性格,这些浓郁的地域民族色彩造就了哈萨克族题材影片的与众不同,拍摄价值被大量的挖掘出来。然而,其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

3.1 民俗优势逐渐淡化

无疑,由绚丽的风光、独具特色的民俗和传统悠扬的歌声组成的影片,有着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和市场空间。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哈萨克族一些特有的民俗习惯和民族文化正在逐渐淡化。以本文提到的文化遗产珍宝——阿依特斯为例,从前的阿依特斯以一种单向的口耳相传的形式在民间广泛传播,如今,随着传播媒介的普及,阿依特斯已经很少出现在群众性活动当中了。

甚至,有学者建议“能有更多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影视人类学工作者参与到哈萨克族阿依特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当中,通过影视人类学片的形式保留这项优美的、珍贵的哈萨克族文化遗产。”

3.2 商业影片冲击巨大

虽然到目前为止,哈萨克族题材的影片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激烈的电影市场角逐中,这一题材的影片还是受到了商业片的巨大冲击,其抵御“冲击”的能力还很薄弱。

相对于商业影片,民族类的电影往往投资较少、成本较低,无论从前期策划、中期制作到后期宣传等,都无法和大投入、大制作、大宣传的商业片抗衡。这直接导致对票房或者影响力考虑的投资者、发行公司或影院不愿去投资、发行、上映。虽然哈萨克族的影片中不乏有获得过国际赞誉的电影,比如,《永生羊》获得第二十八届电影金鸡奖导演处女奖、最佳女配角、最佳音乐等提名。然而,有些影片却始终无法进入国内主流院线,即使进入,其票房却始终处于尴尬境地。

3.3 电影创作人才匮乏

哈萨克族题材的电影是哈萨克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媒介。进入新世纪以来,哈萨克族题材电影创作团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对于市场需求依然如杯水车薪。汉族创作者往往生硬、直接地以汉族视角处理哈萨克族题材电影,而缺少“民族视角”,这也成为目前创作者亟待改进的一个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培养哈萨克本民族优秀的电影创作人才,他们从本民族的视野和角度来制作本土化的影片,从而避免电影形式和内容出现“两张皮”的现象。

4. 结语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版图上,少数民族电影是一支中国与世界对话不可或缺的文化生力军。新疆哈萨克族影片是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笔。纵观哈萨克族题材的电影,尤如画卷般精致的美景、独特的民俗文化都成为电影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将哈萨克族的生活、文化、信仰、宗教、思維方式、音乐和价值观等方面,用更真实的角度立意”。

当然,不同时代的哈萨克族题材影片所反映和呈现的内容也拓上了当时的时代烙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哈萨克族题材的影片取材更加多样化、主题更加多元化、内容也更加生活化,这对于该民族题材的电影的传承和发扬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叶红梅,阿依努尔·木拉提.我国哈萨克族题材电影的纵向审视[J].东南传播,2015(09).

[2]包尔汉.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前进——影片《天山的红花》观后感[J].电影艺术,1964(04).

[3]邢博彧.从《鲜花》中思考少数民族电影对文化的尊重[J].电视指南,2017(16).

[4]李道新.风情叙事与文化生产——影片《鲜花》里的哈萨克文化及其市场前景[J].当代电影,2010(07).

[5]吴玉霞.民俗文化在新疆本土电影《鲜花》中的价值体现[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1(01).

[6]努尔巴哈提·吐尔逊.试论影视人类学在哈萨克族阿依特斯保护中的作用[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7]叶红梅,阿依努尔·木拉提.我国哈萨克族题材电影的纵向审视[J].东南传播,2015(09).

[8]努尔巴哈提·吐尔逊.试论影视人类学在哈萨克族阿依特斯保护中的作用[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9]梁新荣.哈萨克族电影《永生羊》对族群认同的建构[J].电影文学,2018(19).

[10]刘凤.生命之轮回的萨尔巴斯[J].新闻研究导刊,2016(13).

作者简介:赵媛媛,甘肃庆阳人,研究生在读,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影视文化与产业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