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版本“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影视作品细观

2020-04-20 10:39高智美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2期
关键词:影视改编西游记

【摘要】“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西游记》里的重要故事情节。对于该故事的影视改编,央视82版西游记尊重原著,浙版西游记拓展人物,电影《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特效突出,三个版本的改编各具特色,体现了大众文化的流行和视觉技术的进步。

【关键词】西游记;三打白骨精;影视改编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影视改编掀起热潮,其中《西游记》作为中国文学经典作品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从那时开始,关于《西游记》的影视改编作品就层出不穷。中央电视台以“忠于原著,慎于翻新”为原则,从1982年开始,前后花费6年时间拍摄完成由六小龄童主演的25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简称86版《西游记》),轰动一时。20世纪90年代,香港TVB以张卫健为主演拍摄了《西游记》(1996)和《西游记2》(1999)。2002年,台湾八大电视台和香港中天公司联合投资,再次以张卫健为主演制作完成《齐天大圣孙悟空》。2010年,由程力栋导演执导,浙江永乐影视制作公司制作的《西游记》(简称浙版《西游记》)在众多版本后推出,一时热评如潮。2011年,由张纪中担任制片人的《西游记》登上电视荧幕,呈现其特效优势,给观众已新鲜的观看体验。此外,以刘镇伟、周星驰合作的《大话西游》开始,另一种以被解构、戏说为主的《西游记》衍生影视作品呈现在观众眼前……其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西游记》里家喻户晓的故事情节,本文选取央视86版西游记、浙版西游记以及电影《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三个版本的影视作品来分析它们对“三打白骨精”影像呈现的各自特色。

1.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原著故事探源

在吴承恩《西游记》原著中第二十七回有“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文中白骨精趁孙悟空外出化缘之时,变化为一个花容月貌的少女接近唐僧未料想孙悟空及时赶回保护唐僧,后来白骨精又接二连三变作老妇、老公公均被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识破,上演三打白骨精的戏码,最后妖精化为一堆粉骷髅,脊背上写有“白骨夫人”字样。在本章故事中,几位人物的性格承继前文又有所发展,在这一集中的冲突之中得到了充分展现。首先,猪八戒这一形象“色根未净”的特点在前面的章节中已有所刻画,因而当猪八戒看到外表妖艳的白骨精,便“满心欢喜,急抽身,跑了个猪癫疯”。之后在孙悟空的金箍棒下,白骨精假扮的送饭农妇现出原形,食盒里的饭食也变成癞蛤蟆,猪八戒仍颠倒黑白,在一旁向唐僧屡进谗言:“哥哥的棍重,走将来试手打她一下,不期就打杀了;怕你念什么紧箍儿咒,故意的使个障眼法儿,变做这等样东西,演幌你眼,使不念咒哩。”在知晓真相的读者心目中,猪八戒可谓“呆子”无疑,其性格特点更加丰富和立体。其次,唐僧肉眼凡胎无法辨别人妖善恶,在他眼中白骨精的三个分身仅仅是善良的村妇、老妇、老公公而已,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暴力行径自然与他所坚信的“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余”不符。不仅如此,他盲目听信猪八戒的谗言冷语,即使白骨精露出原本面目仍怀疑是孙悟空为了逃避紧箍咒的惩罚而故意掩人耳目。在这个故事中,唐僧的妇人之仁、盲听盲信、不识贤愚蠢、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最后,这个故事中最受读者喜爱的形象莫过于孙悟空。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让他一开始便识得白骨精的真面目,任凭妖怪如何诡计幻化始终保持清醒,誓要斩妖除魔。面对猪八戒谗言冷语和唐僧的无情断绝师徒关系,他毅然决定离去,临走前他向唐僧提出最后挽留:“若遇到那毒魔苦难处,八戒、沙僧救不得你,那时节想起我来,思不住又念诵起来,就是十万里路,我的头也是疼的。假如再来见你,不如不做此意”。后又三拜唐僧,嘱咐沙僧和八戒,令读者感喟悟空对师父一腔真情切切,师徒形成对比更突显悟空的真性情。

2. 三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细观

2.1 央视86版西游记:尊重原著 音乐渲染

央视86版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发生在第十集。由原本的文字叙述向影像呈现转换,电视剧以视听元素拼贴交织,弥补了原本观众丢失的那一层“幻觉”,大幅度提升了原著中故事情节的感染力。开篇场景光线昏暗,背景音乐诡异神秘,渲染出暗藏玄机的恐怖氛围,令观众感到“山高必有怪,峻岭必生精”。接着画面从远景向近景推进,进入洞中,呈现白骨精的原形和其幻化后的人形,并增设了手下“黑狐精”一角。远处一家三口在农田里劳作,一阵黑雾飘过,三人被妖精抓走带回洞中,成为白骨精的“血食”。白骨精自述吃唐僧肉是为了延年益寿,长生不老。三次变形皆被悟空识破,唐僧不分愚善不滿悟空的杀伐暴力执意赶走悟空,此时响起背景插曲:“就这样蓦然分手,就这样一去不回头,临行方知情深厚,多少往事在心头。啊,山悠悠,水悠悠,一路上秋风吹不散这点点愁,吹不散这点点愁,啊这点点愁……”深情的曲调蕴含浓烈的离别意味,当离别来临,追述往昔,昔日的朝朝暮暮一起涌上心头,愁肠满腹,同时裹挟着悟空心中的悲愤与凄凉。结尾处唐僧在花瓣飞舞中落泪……伤感的离歌同剧情相得益彰,充分表达人物心声,激起观众的共鸣,观众伴着旋律思绪沉浸其中,获得了全方位的情感体验。

剧中演员们对故事人物的塑造也格外出色。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再现了一个动物性、人性、神性三合一的美猴王,具有戏曲功底的他表演起来眼神锐利、身手敏捷。杨春霞饰演白骨精正是因为杨洁导演看到她的形象既威严又美丽。这些演员的形象、气质符合原著,他们的敬业精神和高超的演技成为观众心中的经典。

总体说来它比较完整地还原了原著情节,注重借由音乐完成氛围和意境的营造。另外,由于拍摄资金不足缺乏某种关键技术无法实现立体效果,白骨精的形象在荧幕上只能呈现出二维的“纸片人”效果,显得些许简陋。不过杨洁导演深有体会,她认为一部经典的电视剧必须有一个好的故事和情感的维系,物质技术层面的丰富和提高只是辅助性手段,并不是拍好一部影视作品的关键。

2.2 浙版西游记:适度改编 细化形象

浙版西游记对“三打白骨精”这故事一片段做了精心改动。首先,唐僧并非肉眼凡胎不辨人妖、不识善恶,而是早已凭借细致的观察和紧密的逻辑看清白骨精真实面目:“荒山野岭,四下无人,一村野之妇,见了我等,一不慌张,二不退,问答之间,口齿伶俐,岂不怪哉?那老妇,既为寻女,我们才刚刚到达,她因何转瞬即至?试问,同为一家人,既非同时而来,一个八十几岁的老妇孺,腿脚焉能如此快捷?”有理有据,可谓聪慧过人。至于为何明知事情真相,仍执意念紧箍咒并与孙悟空断绝师徒关系,他说道:“凭他悟空本事,要降妖伏魔,岂非易事?你看他一日三次下的皆是杀手,我再三给他机会,他却杀心不灭……这一路上逢妖遇魔在所难免,但如果一遇到困难就以杀制杀,以暴制暴,未曾取到经文先造一顿杀业,那何须一步一困难的前行呢?倒不如真叫你使个神通送我到西天,也免得因我死伤无数生灵了”。唐僧认为即使是如白骨精的妖精,也应该给予机会进行道德感化,以驱使它们弃恶从善。以暴制暴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西天取经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自己得道成佛,也为普度天下众生,弘扬佛法。其次,剧中白骨精和孙悟空是“五百年前同生共死的兄弟姐妹”,并增加“天音王子”的角色。白骨精为了博得天音王子的爱不惜将自己的半边白骨脸修炼成人脸,也是爱情的力量让她最终听从天音王子的建议,释放唐僧。后来她甚至为给天音王子治病甘愿牺牲自己。白骨精的这一转变也为她自己获得了新生,最后被观音菩萨搭救。

可以看出,浙版西游记注重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成长轨迹,人物的形象、性格更加丰满可爱:唐僧不是忠奸不分,而是深明大义,他既有出家人慈悲为怀的宽仁之心,又有为人师表的高风亮节;相比之下孙悟空固然嫉恶如仇,但太过崇尚暴力,对佛法的领悟不足;白骨精原本善良,也会为爱献身,并非十恶不赦;猪八戒也坦陈自己火上浇油、挑拨是非因为嫉妒孙悟空技艺高超。

2.3 电影《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情节重构 特效突出

电影《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于2016年上映,制作方前期宣传时主打“奇幻动作大片”概念。基于电影大片的叙事容量、观赏需求和制作方式等要求,这部电影对原著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设置等都或多或少进行了改编或重构。

首先,《西游记》原著中匆匆出现的白骨精成为电影中一个性格鲜明、形象突出的角色。她没有被刻意刻画成脸谱化的反面妖精形象,除了众所周知的邪恶本性之外,白骨精的身世之谜和她的内心情感都在影片中有所展现,白骨精借幻化成的老妇人之口说出了自己的身世: 她16岁时被逼嫁给大户人家,一年后那里闹饥荒死了很多人,村里的人将她视为带来噩运的妖孽,把她绑在绝岭峭壁留给秃鹫啄食以祭天神。可见白骨精并非从一开始就自愿成为妖孽,而是因为人心险恶,她死于人们邪恶的思想和残暴的行为中,无法咽下怨气、放下心中执念才幻化为妖。电影中的白骨精既是加害者——祸害无辜、夺人性命,又是被害者——被人嫁祸、遭人嫌弃。在强调白骨精妖术奇绝强大的同时,就又谨慎地表现着她的内心世界。这样的编排设计打破了人们的刻板认知,从一个新的维度思考善与恶,人与妖的界限。其次,电影中新加入的一个角色是云海西国的国王。他表面上是慈爱百姓的国君,白骨精邪恶力量笼罩下的受害者,实际上是作恶多端的伪君子。他利用唐僧师徒和白骨精之间的矛盾坐收渔翁之利,伺机吃唐僧肉。这使得原著中故事情节的矛盾更加复杂,丰富了电影的叙事结构。

作为我国古代神魔小说的高峰,《西游记》原著中创造了虚拟的幻想世界和神话人物,蕴含着瑰丽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在技术的支持下在影片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现。白骨精的变化细致到眉梢也要用特技渲染,从变化造型时的羽翼到脸部换皮时的特效都体现出我国较高的制作水准,运用计算机图像技术实现阴森的场景和宏伟的打斗场面,这些刺激肾上腺素的特效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观影快感,符合商业大片的追求。电影中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切换及大地拓展了叙事时间和空间。师徒四人分别在荒山、云海西国、白骨精巢穴三个地点“三打白骨精”,满足了观众追求多种变化的观影需求。沿途中的场景或宏大或繁复或精美,颇具现代奇幻大片色彩。然而,影片在满足视觉刺激之下,很大程度上遗弃了中国传统风格因素,有脱离原著和过度西化之嫌。

总的说来,三版《西游记》对“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一故事片段的呈现各具特色:央视86版最尊重原著内容,并注重通过背景音乐来烘托气氛,这种处理减少了对文学经典的修整,尽量重现原著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浙版西游记已经在原著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在人物性格方面刻画得更加立体丰富;电影《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以白骨精为主要人物展开故事情节,在原著的基础上加以较大程度的整合与改编,其突出的高科技特效技术和美工制作充分体现了《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奇幻色彩。

3.世俗審美与技术进步

《西游记》从文本向视听作品转变,如何处理这两种媒介系统的转换成为影视作品能否获得观众青睐的关键,“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转换生成可能,文学作品为人称道的‘永恒审美价值才得以体现。这样电影(影视)改编就契合了后结构意义上的‘重述主题,即讲述故事的年代比故事所讲述的年代更为重要,换言之。述说文本的时代比文本述说的时代更重要。”20世纪90年代后大众文化的兴起,对人性各方面“世俗化”的挖掘更加深入,将人物由扁平化、脸谱式向立体化、多面化的方向转变。同时增加更多戏说、演绎成分,满足大众娱乐的要求。

通过这三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影视作品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片中特效技术、后期视觉制作越发精良。从央视86版的武打场面依靠蹦床完成,简易的后期制作到电影中使用的国际领先的特效技术,使观众的观看体验更加鲜活生动。

在当代社会,随着商品经济发展,消费社会、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人文精神产品在竞争中可能会自然倾向降低格调,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无需局限于对原文内容的忠诚,但是其中的人文精神内涵不容忽视。从文字到影像的转换其中包含着多方面的分裂和融合,影视作品在体现文学经典诠释的无限性的同时也值得创作者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2]张唯.《三打白骨精》对经典文学的后现代改编[J].电影文学,2017(12).

[3]郑燕玲.影像对文字的多面解读——关于《西游记》影视改编的思考[J].影视评论,2008(03).

[4]张源.解读《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J].电影文学,2016(22).

[5]王海林.电影《三打白骨精》对原著主题的演绎——以唐僧形象之重塑为中心[J].大众文艺,2006(13).

作者简介:高智美,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猜你喜欢
影视改编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消费时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弊端分析
童话改编动画电影的模式演进
浅析网络小说改编策略
从“梦幻”情节看古典小说的影视改编
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