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惠安高甲戏的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2020-04-20 10:48颜色辉
锋绘 2020年1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

颜色辉

摘 要:高甲戏是福建省五大地方剧种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戏剧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具有极强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加强高甲戏的保护与传承,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保护与发展影响深刻。本文在阐述高甲戏概念及艺术特征的基础上,就其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展开分析,同时分析当前高甲戏发展现状及形成原因,并指出高甲戏的保护与传承策略。期望能实现高甲戏的有效保护,并为我国戏剧文化保护积累经验。

关键词:高甲戏;保护;传承;戏剧文化

作为福建省五大地方戏之一,高甲戏的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其中早期的《春草闯堂》、《十五贯》、《钗头凤》、《西山跨虎》等诸多传统剧目,广受当地人们的喜爱。近年来,随着流行文化的传播,传统戏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受到较大冲击,就惠安高甲戏本身而言,其出现了戏剧演员青黄不接,戏剧传播范围缩小、传承受限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我国地域文化的丰富性,更使得传统戏剧文化面临消亡的威胁。新时期,进行惠安高甲戏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当地文化产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1 高甲戏的内涵与特征

1.1 惠安高甲戏的内涵界定

高甲戏又被称为“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其在我国闽南地区流传广泛,与闽剧、莆仙戏、梨园戏、芗剧并称为福建省五大地方戏。就惠安高甲戏而言,其在丰富多彩、多元交融的闽南戏曲生态中独具一格,具有极强的地方性特征。高甲戏操闽南方言、泉州腔,演唱南音,同时音乐多源于闽南民间音乐,阵容庞大,包含了生、北、旦、丑、杂等多个行当。在表演过程中,高甲戏活泼、风趣,舞蹈性极强,其深入到闽南人的精神世界,激发闽南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是閩南地方文化的精华承载,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惠安高甲戏的发展特征

长期以来,惠安高甲戏植根于当地文化,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与传播。从整体表演与传播形式来看,其具有以下特征:其一,高甲戏的群众基础极为广泛,在当地,民间流传着“泉州高甲吃天时,晋江高甲吃地利,惠安高甲吃人和”的说法。“人和”两字说明闽南地区人们对惠安高甲剧团的厚爱。有研究发现,惠安高甲戏具体的演出足迹遍布泉州整个县区、村镇,有的还深入到漳州、厦门等地,演出人员服务热情、演出质量较高。其二,相比于其他戏中,高甲戏的对于表演技巧的要求较高,其将舞台角色分为生、北、旦、丑、杂等多个行当,而且在表演中对各行当唱念做打的技巧进行规范,要求演员操闽南方言、泉州腔,演唱南音。其三,高甲戏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时代性,一方面,该戏中主要流传于我国闽南地区,另一方面,时代的发展对该戏剧的发展造成了较大冲击,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该戏中处于不断地创新、发展当中。

2 高甲戏保护与传承的价值

知识经济时代下,高甲戏的保护与发展既是进行传统戏剧文化保护的需要,同时也是实现我国文化市场大繁荣的必然要求。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进行高甲戏的保护具有以下必要:

2.1 历史价值

高甲戏产生于闽南当地人们的生活生产实践,据记载,早在清朝中叶,高甲戏就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其与国粹京剧几乎同时兴起,并且在发展中,各艺术家不断的博采众长,持续创新,其不仅成为闽南当地极具代表性的戏中,而且成为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活标本。

2.2 文化价值

惠安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甲戏文化是惠安文化的基本单元。作为惠安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惠安高甲戏不仅包含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古装戏,而其涉及当今党的中心任务而创作的小品小戏,其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并且成为了惠安地区联系海外侨胞的一条重要情感纽带,精神文化价值极为突出。

2.3 艺术价值

惠安高甲戏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其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是闽南人们生活情趣的艺术表达。任务表现过程来看,惠安高甲戏表现人物的手法轻松幽默,妙趣横生,夸张而不失,具有极强的生活气息;同时在动作表演中,高甲戏步法严谨、手姿丰富;此外,通过泉腔弦管音乐、傀儡戏、梨园戏和民间小调的融合,高甲戏的艺术表现形式极为丰富,通过高甲戏研究,可发现我国传统戏剧文化的诸多符号,具有极强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3 高甲戏的保护现状及成因

3.1 高甲戏的保护现状

高甲戏的保护与传承经历了较多的发展阶段,有起有伏。在改革开放后,高甲戏迎来来了全系的发展契机,许多戏班得以恢复和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得不断发展及网络文化的传播,人们的艺术需求逐渐多远,尤其是在新生代群体中,他们从一出生就接受影视、媒体、网络环境的影响,相比于高甲戏,新生代群体更加喜爱网络短剧、流行音乐等文化,这使得高甲戏的 观众群体逐渐萎缩。就目前而言,闽南高甲戏的戏迷多为中老年人,同时高甲戏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市场的挑战,急需政府的保护和扶持。新时期,要实现高甲戏的传承与保护,还需在扩大受众群体的基础上,培养一大批具有表演天赋的高甲戏人才。

3.2 高甲戏保护困境形成原因

3.2.1 时代因素

文化受时代影响强烈,在每个时代,人们都有自己的美学选择。就惠安高甲戏而言,在过去时间内,其是惠安地区的艺术瑰宝,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戏剧文化的重要组成,其在多样化的舞台表现中,丰富的展现了闽南戏曲艺术群芳吐艳的锦绣前程。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人受电影、电脑等新媒体的影响较大,年轻人对于高甲戏的钟爱程度并不强烈,这使得起受众群体逐渐狭小,保护群体范围受到限制。新时期,为避免高甲戏消亡,有必要在新生代群体中开展高甲戏的宣传,确保其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开展。

3.2.2 心理环境

高甲戏的保护与发展还受到人们心理因素的影响。当今社会中,人们娱乐的形式逐渐增多,电视、电影、电脑等现代化的娱乐形式,更加符合年轻群体的口味,并且与高甲戏相比,这些娱乐方式更加灵活,可选择性更强,制作与包装更加精良。基于此,人们对其喜爱程度更高,有部分年轻群体认为,追求现代娱乐方式即为先进、开放。而高甲戏已经成为古老、落后、守旧的代名词吗,这一心理环境的转变,使得高甲戏的保护与传播更加窘迫。新时期,要实现高甲戏的有效保护,还应通过宣传,改变人们对高甲戏的认知,同时应注重高甲戏的精包装,实现其与时代的有效接轨。

3.2.3 文化环境

高甲戏的保护与传播需要良好的文化环境。在当今社会中,高甲戏的学习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这要求演员需具备一定的吃苦耐劳精神,能够专心苦练,此外, 净、贴、外、末、杂等行当也需要表演者深入学习。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前年轻人本身对于高甲戏的了解不够深入,价值高甲戏尚未建立起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这使得年轻人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过程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部分年轻人在学习 过程中选择放弃,影响了高甲戏的保护与传承效果。

4 高甲戏的保护与传承路径

4.1 注重高甲戏基础环境保护

地域文化对于高甲戏的传播与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当前环境下,要实现高甲戏的有效保护与传承,首先应注重当地整体风貌的有效保护,进而为高甲戏的保护与传播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就目前而言,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一些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改变了原有的生活生产方式;这对于区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形成阻碍。对于惠安高甲戏而言,要实现戏剧的有效保护,在高当地人生活质量的同时,还应注重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社会习俗等方面进行系统保护,为高甲戏保护传播创造良好的社会空间。

4.2 实施高甲戏的政策性保护

重视和发展惠安高甲戏对于保护继承发展和弘扬闽南戏曲文化具有重大影响。传统戏剧保护过程中,高甲戏的保护主要由民间戏剧团体实施,这使得高甲戏保护与传播过程阻力较大,部分工作开展困难。新时期,地方政府应为高甲戏的保护与传播制定相应的对策,实现高甲戏的行政保护。在2008年,“高甲戏”就已经被列入惠安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当地政府还应不断进行高甲戏保护政策完善,譬如,为惠安高甲戏剧团给予扶持,同时进行高甲戏演出场所改造,为高甲戏的保护与传播创造良好的物質条件。

4.3 强化高甲戏社会保护工作开展

现阶段,要进一步提升高甲戏的保护与传承质量,还应重视社会保护工作的开展,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到高甲戏保护当中。一方面,应注重高甲戏相关资料的补充与完善,譬如在2016年“,惠安县将“高甲戏”入选《惠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并在《惠安县志》中对高甲戏的资料进行补充完善。另一方面,应注重高甲戏艺术字了得收集与整理,现阶段,《钗头凤》《状元与乞丐》《龙凤天子》《观音的传说》等都是较为重要的艺术剧目,应注重这些剧目老艺人表演照片、台词等信息的收集,为后期保护传播创造条件。此外,还应通过戏剧展演活动、文化三下乡活动等方式,增强民众对高甲戏的了解,唤醒民众对高甲戏的保护意识。

4.4 加大传承人的有效培养与保护

重视并加强惠安高甲戏教学,把文化之根深深地扎在闽南戏曲文化的土壤中,是高甲戏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在选择。就目前而言,惠安地区虽有2名高甲戏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然而对高甲戏传承人才的培养措施有限。对此,在高甲戏教学中,应在艺术学校定向挑选高甲戏保护与传承演员,不断充实剧团的新生力量,同时,应摒弃传统旧观念,努力实现从多形式的转变,建立泉州高甲戏的多元文化,完善其课程体系,实现高甲戏传承人的有效培养。

5 结论

高甲戏是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重要组成,实现高甲戏的传承与保护对于闽南文化及中国传统戏剧文化保护具有重大影响。现阶段,保护人员只有充分认识到高甲戏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正确对待当前高甲戏保护不足,并将进行保护与传承方法的创新,才能有效的提升高甲戏传承与保护效果,实现中华戏剧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胜环.闽台高甲戏音乐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2(02):36-42.

[2]洪玉惕,陈珍玲.奏响闽南传统“小高甲”,唱亮校园文化主旋律[J].教书育人,2019,(11):54-56.

[3]黄茗萱,潘毅馨,张琰,林宸,晏昭祎,曾咏琦.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商业化传承模式研究——以福建省高甲戏为例[J].赤子(上中旬),2016,(24):44-45.

[4]梁虹.高甲戏丑角音声研究[J].中国戏剧,2016,(04):60-61.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