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乔家大院——交响组曲》由赵季平先生作曲,易茗先生作词,是为电视剧《乔家大院》创作的一部影视音乐交响作品,也是赵季平先生影视音乐作品的代表作之一。《乔家大院——交响组曲:“第六乐章:远情”》作为本民族交响组曲的最后一个乐章,旋律动听流畅,歌词感人肺腑,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韵味,别具山西民间音乐特色。本文以《乔家大院——交响组曲:“第六乐章:远情”》为研究对象,此作品简介、创作背景、创作特征和艺术特色这几个方面作为研究切入点,探讨作品的创作特征、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为读者理解该作品以及如何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提供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创作特征;艺术特色;情感内涵
【中图分类号】J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3-0076-03
【本文著录格式】李子亭.《乔家大院——交响组曲:“第六乐章:远情”》的作品分析[J].北方音乐,2020,02(03):76-78.
1976年到21世纪初,是我国交响乐蓬勃发展的阶段,各种交响乐形式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包括本文要提到的“交响组曲”。民族交响组曲《乔家大院——交响组曲》作为赵季平先生影视音乐作品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其多年来坚持走民族化交响乐创作道路的思想和他精神世界浓郁的故土情结,研究该作品对于探讨如何创作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很有意义。
一、作品简介
(一)作曲家简介
赵季平,著名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1945年8月生于甘肃省平凉市,先后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他是广袤的黄土地上养育的音乐骄子,也是一位身兼数职,一直为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而奔走的社会活动家。是目前我国影视音乐界获奖最多、奖次最高的音乐家,被称为“中国音乐界里程碑式的人物”,创作了《好汉歌》《天时地利人和》《笑傲江湖》《还我一个太平天下》等音乐佳作。
赵季平先生在影视音乐创作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对音乐语言的运用自然贴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生动得体,能够有力地表现人物个性,充分叙述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巧妙促进情节的发展,升华影视作品内涵[1](曹广壮,2012)。
赵季平先生的影视音乐创作之所以如此成功,不仅在于他将民间音乐与西方创作技巧相结合,更多地关注了人文本身、历史时代和人文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并对民族音乐和传统音乐进行了深入挖掘,这些与他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密不可分的。
(二)词作家简介
易茗,词作家,是近年来活跃于中国电视剧歌词创作领域的著名作家,正逐渐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由于他在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方面的深厚造诣,他的作品大多具有典雅的风格,浓厚的历史韵味和文化气息,还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劝善意识,他的许多作品已成为经典之作,如歌曲《大宅门》《渴望》等。
(三)作品简介
《乔家大院——交响组曲》,是由赵季平先根据其作曲的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音乐的基础上改编而成。
全曲分为六个乐章——序曲、立志、爱情、商路、炼狱、远情。
乐曲描述了清代山西商人乔致庸坎坷的人生经历,反映了一代晋商“节俭勤奋,明礼诚信,精于管理,勇于开拓”的精神,在当今中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组曲以民族交响乐的形式表现晋商精神,融合了多种音乐元素。乐队方面,除了运用传统的民族乐器外,还运用了山西晋中特色乐器晋胡和二股弦,具有浓郁的山西地方音乐的特色。
“第六乐章——‘远情”与电视剧主题歌《远情》同名,独唱(谭晶)和合唱的形式配合乐队的演奏显得大气磅礴,将整个交响组曲推向高潮。
二、作品分析
(一)创作特征
1.分析报告
本曲结论为其中一个乐段是循环结构的循环再现复二部曲式。全曲由前奏、A乐段、B乐段和尾声四部分构成,全部统一建立在D徵民族调式上,是对“第一乐章:序曲”的再现。
全曲主题的特色:全曲共有三个主题,均由该交响组曲的“核心动机”——G、A、D三音(唱名为“do、re、sol”)创作发展而来。主题一是一系列富于感染力的动机型节奏的动力性展开,保留了“第一乐章:序曲”中引子的音符等分递增的关系,文献[3]指出第二小节首冠音式的下行级进有如叹息一般(王安军,2009),各乐曲之间层层叠进;主题二的旋律具有强烈的语义性,也围绕具有山西特色的四、五、七度音程跳进创作而来;主题三由五度音程叠置所构成的特性核心动机发展变化而来。这三个主题都来源于第一乐章,与第一乐章遥相呼应,首尾相照,主题曲调都由山西民歌曲调改编而成,都取材于山西民间,都具有深厚的山西民间音乐的特点。
前奏A(1—19小节)由a1乐句(8小节)和a2乐句(11小节)构成,这部分创作手法运用了民间音乐的“同头换尾”手法,a2樂句是a1乐句的同头变奏。a1乐句再现了第一乐章中引子的素材,首尾呼应,材料来源于山西特性音列“sol、do、re”。a2乐句由a1乐句变化发展而来,进行了加花变奏,由山西晋中当地特色乐器晋胡、二股弦来主奏。晋胡的音色浑厚圆润,二股弦的音色高亢明亮,二者的搭配运用展现出浓厚的山西民间音乐的风味,而且带有很强的历史沧桑感,一下子就把观众拉回到那个年代山西乔家大院的故事里。该部分调式为G宫民族七声调式与D徵民族七声调式的综合。
A乐段(20—43小节)是单二部曲式,由A部分(12小节)和A1(12小节)部分构成,为方整性乐段。A部分由b1乐句(8小节)和c1乐句(4小节)构成,A1部分由b2(8小节)和c2(4小节)两个乐句构成,因为这两个部分的乐句构成了循环性发展,因此这个乐段是循环结构。A部分的旋律进行富有动力性,充当“起兴”的作用。b1乐句又可以划分成两个规整的四小节的同头小乐句,第二个小乐句由第一个小乐句第二小节和第四小节的音移高、移低了小三度变化发展而来,文献[2]指出A部分材料运用了山西民歌《交城山》中的特征音列“la、sol、升fa、re、mi”(五度的级进下行音阶),进行了加花和变形的创作,将此音列作为本乐章的核心音列,一同搭配变形的晋剧民族徵调式的核心音列“re、do、xi、la、sol”和四度上行的山西特色音程来进行创作(孙培芮,2016),运用山西特色音列“sol、do、re”作为该部分的起始乐句,使音乐彰显出浓郁的山西地方特色。加入的女声独唱实际是剧中主人公内心深情的倾诉,歌词一字一叹。c1乐句的材料围绕山西特色音列“sol、do、re”和二、四、五度音程跳进创作而来,由两个完全相同的小乐句构成,旋律创作运用了晋剧中的过场间奏音乐,配上了“咚呛里个隆冬呛”的衬词,加入四部合唱,整体像是号子般铿锵有力,表现了主人公无所畏惧的精神,首尾呼应,点明中心。A1部分由b2(8小节)和c2(4小节)两个乐句构成,充当“承上启下”的作用。b2乐句与b1乐句的音符除了最后两小节外完全相同,只是最后两小节进行了四度大跳,旋律进行更加舒展,音乐情绪越来越高涨,c2乐句完全重复了c1乐句,最后完满结束于主七和弦上。该部分调式为D徵民族七声调式。
B乐段(44—73小节)也是单二部曲式,由B部分(20小节)和C(10小节)部分构成,是非方整性乐段。B部分由d1乐句和d2乐句构成,为两个同头乐句,d2乐句是d1乐句的加花变奏。两乐句材料围绕山西特色的二、四、五、七度音程跳进创作发展而来,旋律更加舒展自由,音程多次大跳。歌唱形式上,在独唱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四声部齐唱,表达了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激烈与宣泄;d2乐句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前四小节旋律与d1乐句完全相同,而后又反复了一遍,之后又将d1乐句的后四个小节重复了一遍,最后的长音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久久不能平静。C部分由c3乐句和c4乐句构成,都由A乐段中的c1乐句变化发展而来,再现了A乐段中的材料。该部分材料来源于主题二,c3乐句前四小节与c1乐句一样,由第二个小节稍加变化发展而来的最后一个小节在每个音上都加上了跳音记号,感觉音乐形象的渐行渐远。c4乐句的旋律完全来源于c1乐句,但从头至尾的连音线使旋律更加流畅,由晋胡、二股弦主奏,与前奏前后呼应,使乐曲像是对主人公一生的写照。最后完满终止于主七和弦。该部分调式为D徵民族调式。
尾声(74—84)的材料来源于对山西特性音列“sol、do、re”以及具有山西特色的四、五、七度音程大跳地运用,音区跨度很大,一以贯之的连音线使旋律更加自由,以“女声独唱”为主,在女声独唱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四部合唱,在不同的声部重复旋律,用丰满和声渲染和重复主题,展现出波澜壮阔的气势,声远情长的音乐氛围强化了主题情绪,表达了主人公对坎坷一生的叹息,意味深长。最后以K46—D—T完满终止。46该部分调式为D徵民族调式。
本曲调式调性统一建立在D徵民族调式上,与第一乐章前后呼应,首尾一致,调性统一,体现了典型的山西民歌所特有的调性色彩。
乐章在借鉴吸收西方先进作曲技术的同时,还展现出浓郁的山西地方特色,在突出“地域性”的同时,又体现出“全球性”,使作品真正达到了雅俗共赏,中西交融的完美境界。
(二)艺术特色
1.时代背景
从1976年到21世纪初,是中国交响乐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新的局面,最显著特点是中国交响乐逐渐走向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诞生于这一阶段的“新潮音乐”流派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这一流派的新潮流作曲家们在交响音乐创作的主流方面,立足于中国社会的现实,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音乐,大胆吸收世界现代音乐观念和创作手法,应用于交响音乐创作领域,使创作更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交响乐创作自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影响了之后中国交响音乐的创作。
2.创作背景
《乔家大院》的故事发生在山西,配乐也需反映山西浓郁的民间风情。动笔前,赵季平先生曾多次赶赴山西,深入民间采风,过了黄河,直到忻州、平遥,在晋南听蒲剧,在晋中观晋剧,耗时三年才终于完成了这部交响组曲的创作。
3.艺术特色
山西有“民歌的海洋”之称,山西民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旋律优美,易于演唱,真情真挚,尤其是歌词,来源于生活,非常生动,乡土气息浓郁,广为流传。山西民歌以徵调式,商调式最为多见;音调结构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以四度音调为基本特色的五度三音列结构;作曲技术方面,在山西民歌中很多表现为四、五、七度音程跳进与激进相结合的旋法;小调结构规整,体现“起承转合”的规律。晋剧是山西的民间戏曲剧种之一,乐章的“远情”唱腔是晋剧徵调式唱段核心音列“la、sol、升fa、re、mi”的直接应用。
《乔家大院——交响组曲》所用的音乐素材基本来源于《乔家大院》电视剧音乐的素材。这些素材具有山西民歌的特点,是由五度音程叠置构成的特性核心动机“由G、A、D三音(唱名为‘do、re、sol)构成”发展变化而来的。
乐章从创作特征来分析,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例如除了上述主题材料的来源与旋律的创作手法,乐章许多乐句与段落的构成,都采用了我国民间音乐特有的结构形式,反复出现的中国民间音乐中常见的“句句双”结构,还有很多地方都采用了中国民间音乐常用的“鱼咬尾”手法;全曲为D徵调式,体现了典型的山西民歌的调式特征;乐器配置方面,合理运用了晋中当地特色乐器晋胡、二股弦和其他打击乐器来伴奏。富有山西风格的音乐,将晋商乔致庸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并凝结成一个地域乃至时代的缩影。
这一乐章的歌唱形式以“女声独唱”为主,和序曲相呼应,混搭使用了女声独唱、四部齐唱、合唱的形式,用丰满和声渲染和重复主题,完美地表现与渲染了音乐情绪,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一乐章的歌词也同样别具特色。这里不得不提到电视剧《乔家大院》的故事,该剧以乔家大院为背景,讲述了“一代传奇晋商”乔致庸被迫弃文从商,在经历千难万险后终于实现“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故事。
作为《乔家大院——交响组曲》的最后一个乐章,第六乐章成功地總结、升华了前几个乐章所表现的主题。这一乐章表达了晚年的乔致庸在历经坎坷之后的人生主张。整首歌词简洁凝练,情深意切,描述了乔致庸对前尘往事的追忆,对时光飞逝、世事无常的感慨,和他对胜负成败的豁达,还有对“汇通天下”理想的追求以及他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怀,完美的表现了晋商“节俭勤奋,明礼诚信,精于管理,勇于开拓”的精神与道德境界。歌词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虽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写得刻骨铭心,感人至深,让观众感同身受,最难能可贵的还是传递了一种博大的“汇通天下”“天下大同”的人生价值追求,值得人们深思。
三、结语
《乔家大院——交响组曲:“第六乐章:远情”》作为赵季平先生为电视剧《乔家大院》重新创作的影视音乐作品的最后一个乐章,成功地将西方先进的作曲技法和中国传统音乐作曲手法以及山西特色的民间作曲技术相结合,合理地运用了山西当地特色乐器晋胡、二股弦和其他打击乐器,利用女生独唱、齐唱,合唱的形式完美地表现了音乐形象,歌词意境唯美,感人至深,体现了地道的山西民间音乐的特色,使作品中西交融,至真至善。作品反映了赵季平先生在电影音乐创作方面的杰出成就,为如何创作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音乐作品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曹广壮.论赵季平电影音乐风格及创作特征[J].电影文学,2012(12).
[2]孙培芮.论交响组曲乔家大院的山西民间音乐元素[J].北方音乐,2016(11).
[3]王安军.赵季平乔家大院交响组曲创作研究[D]. 2009(6).
[4]王安军.散点透视绘长卷——赵季平乔家大院交响组曲的曲式结构[J].北方音乐,2012(12).
[5]王安军.继承与发展的交响——赵季平乔家大院交响组曲艺术成就[J].艺海,2011(12).
[6]张玮茜.乐坛神笔——赵季平[J].青年文学家,2018(5).
作者简介:李子亭(1996—),汉族,山西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及民族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