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连方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思想航标、行动指南。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生力军的重要场所,学生对新思想的理解、领悟、践行等状况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成才与国家的发展。通过调研,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的传播现状,进行数据分析,并提出措施:要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时回应学生关心关注问题;高校齐抓共管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政课;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5.000
在党的十九大的报告中,“新时代”一词的出现频率高达35次,可见其划时代的意义。新时代需要新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了这个新时代的思想航标,3万多字的报告,新思想就是其中的灵魂。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大学生们,也应坚守新思想、以崭新的面貌开启我们的新时代。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者与接班人,其思想政治理论修养关系着个人的成长成才,关系着国家的前途与命运。2018 年 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战线进入了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强调要“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高校是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系列宣讲活动,以“新举措”、“新活动”、“新载体”点燃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热情,引导大学生“学深悟透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为了解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以及各校开展新思想学习的情况,2019年5至7月,我们采取自编问卷《大学生对新时代新思想知多少》在湖南的四所学校;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湖南城建职院、湖南理工职院进行了调研,并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通过整理资料,形成如下报告。
1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本次共发放纸质问卷1000份,回收851份,回收率为85.1%。由于调研后期多数学生已离校,在湖南科技大学的调研通过问卷星进行,收到295份电子问卷。纸质和电子问卷一共收到1146份问卷。本次调研,大一学生填写355份,大二学生填写345份,大三学生填写286份,大四学生填写160份。与四所学校84名学生通过面对面或微信、QQ进行了访谈。
2 综合分析
2.1 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情况
我们设置“你听说过新时代、新思想吗?” 回答“听说过”的1045人,占总问卷的91%,有101人回答“没有”,占9%。 “参加完相关的专题讲座或其它形式,你是否有感触?”回答“感觉新时代新思想对大学生很重要”380人,占比33%,“感觉很一般,没有很大感触”的489人,占比43%,认为“完全没有感触”或“感觉没必要学习”的共177人,占比 24%,在课余时间主动了解新时代新思想的内容的学生超过8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当前绝大部分大学生对新思想是有认知的,并且有主动学习新思想的意愿和行动。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当前大学生新思想的学还处于较浅层次,还没达到入脑入心的地步,更没达到成为大学生的行动指南的境界。一小部分的学生对新思想的学习抱有无所谓甚至抵触的态度,这值得所有高校思政工作者关注并想方设法解决的重大问题。
2.2 各高校开展新思想学习的情况
针对“你所在学校是否开展过新时代新思想专题教学或讲座?”近90%的学生选择“经常开”或“偶尔开”,但有118人回答“没开过”。通过和学生访谈,以及数据的分析,发现这118人主要是大三大四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上提出的,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结束,除了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外,接触新思想的时机并不多,他们把心思更多放在专业课和社交活动上。偶尔的、片段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没有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痕迹。
对于“你通常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了解新时代新思想?”有857人选择“學校讲座宣传教育”,占75%,选择“上网”的461人,占40%。可以看出学校的专题教育,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渠道,能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新思想的发展脉络、具体内涵等。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大学生近100%是网民,浏览网上信息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关注点包罗万象,新思想也是之一,而传统获取信息的方式如报纸图书、电视对学生影响较少。仍有113人,占总人数的10%表示没有看过新思想,这和前一问题的情况原因类似,主要是大三大四学生。
3 建议和措施
3.1 发挥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新思想入学生头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它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时代课题,是我们今后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在2018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其目的就是让大学生全面、深入、系统地接触新思想,自觉认同新思想并践行新思想。从前面的调研中我们已发现,经过系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一大二学生,对本理论了解较多,感悟较深。
今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领导的重视、规范思政课教学的各级文件的出台,使思政课教师的获得感、使命感得以空前增强,“方向更准了、腰杆更硬了、底气更足了”。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的热情,如开展课前“时政热点播报”、“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的微视频比赛、“工匠精神与青年成长成才”的研究性学习等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将讨论、辩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融入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成为课程学习的主体,将个人情感融入课程,进而将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为大学生的行动指南。
3.2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时回应学生关心关注问题,将新思想入学生内心
当今大学生基本是00年前后出生,思想活跃,不喜欢一味的说教。根据我们平时的观察,以及访谈,发现大学生关注面很广:衣食住行、学习就业、明星球赛、国内外局势等等。每一方面都可能成为思政课的案例。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深水区,各种思想互相激荡,各种矛盾纵横交错,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就是对这些问题的正式回应,学生关注的问题都能从新思想中找到相关的解释,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学生能尝到“真理的甜味”。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显示,截止2018 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 29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2. 6 个百分点,中国人均每天上网时长是5小时52分钟。从我们调研和观察到的情况来看,上网已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上网的时间可达6小时以上。网络让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来自四面八方,人人都可成为自媒体。良莠不齐的信息使得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困惑、迷茫,一些打着所谓人权、民主的文章、公众号让大学生质疑我们的国家制度、方针政策。如果思政工作者不主动去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不主动追踪社会热点焦点,不注重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那我们在学生有偏论、悖论时无能为力、无以反驳。
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必须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如思政课可以开辟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对于新思想中知识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自学,而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应该是传统课堂的重点。思政工作者的阵地不局限于教室或办公室,上班时间也不局限于八小时,时空必须延伸。通过QQ、微信、电话等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及时将学生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我校思政工作者黄静老师开通了“静待花开”公众号,将自己辅导员工作时遇到的种种情况和感悟整理成数百篇文章,获得了学生的认可与支持,也提升了工作效率。
3.3 高校齐抓共管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将新思想见学生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所有教师必须自觉肩负起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思政课重引领,通识课植信念,专业课有情怀” 。
2017年6月,复旦大学等12所高校成功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整体试点校”。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改革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挖掘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的育人功能,形成协同效应,切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上海经验为我们的课程思政改革作了典范。全国各高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也开启了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的道路。
以研究者所在学校为例,2018年年底,出台了《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悉心融汇“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体系,重点实施“三无校园、6S寝室、6S实训室、双元辅导、525心理健康节、三个一体育、千里马助学、三防校园、三安食堂、典礼励志、910理工故事会、网上理工”等二十大育人活動,系统建设“信念、书香、精美、幸福、自律、出彩”六大特质理工,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将“明理知行、精工致远”校训贯穿始终,将“勤学勤思、笃信笃行”学风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做“有执着信念、有优良品德、有丰富知识、有过硬本领”的“四有”好学生。疑心聚力,协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方案实施近一年来,学生思想素质、专业水平大幅度提高。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高校要用新思想解决大学生认识问题,促使他们自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用新思想解决大学生的实践问题,帮助大学生看清楚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用新思想解决使命担当问题;用新思想解决大学生的担当问题,促使大学生牢固树立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社会的责任,把个人的成才梦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舞台上书写辉煌人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2]陈金龙.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7,(12).
[3]倪明胜.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思想四重向度[J].理论探索,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