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2020-04-20 10:59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北京市学校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学校党委将主题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牢牢把握主题教育的总要求和目标任务,认真贯彻中央和北京市委的最新指示精神,紧密结合实际、强化问题导向,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持续夯实基层基础,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学做结合、查改贯通,坚决做到“四个到位”,切实加强学校党的政治建设,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把主题教育不断引向深入。学校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较真碰硬的工作态度、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引导全校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更加自觉地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学校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为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首都功能定位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庆中的信息科大人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370名师生组成的群众游行五号独立方阵“浴血奋战”簇拥着载有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的彩车,挥舞着金色彩绸,步履铿锵地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全国人民的检阅,充分展现了信息科大人热爱伟大祖国、牢记革命历史、锐意开拓进取的良好精神风貌。学校师生在国庆40周年、50周年、60周年庆祝活动中均以出色的成绩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又逢十年之约,我们以不变的情怀和忠诚,守护见证着祖国的繁荣和昌盛。这一刻,信息科大与祖国昂首阔步走在新时代;这一刻,必将载入信息科大的史册! 这是师生们牺牲整个暑假刻苦训练、勇于担当的成绩,是学校党委精心组织、全力保障的结果,更是学校奉献国家、服务首都的实际行动。学校党委以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师生的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信息科大人将永远与祖国共奋进,发扬“浴血奋战”精神,努力“建最好的大学,做最好的自己”,为祖国和首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学科介绍

1993年,学校正式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一级学科1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本科专业40个。学校“鲜明的信息特色、智能制造特色、国防军工特色和高素质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定位,与北京市出台的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系列文件涉及的十大高精尖產业发展布局高度契合。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需求,加强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产学研基地建设,主动为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紧扣北京高精尖产业迫切或潜在需求、以信息技术服务创新升级为目标,开展“信息+”项目建设,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学科,促进传统学科与大数据开放共享、网络信息安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进一步提升信息学科的学术活力和行业应用前景,对相关学科专业、学科群建设形成有力支撑。

重点学科带头人

祝连庆,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学者,国家级百千万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科学人才,北京市高创计划杰出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现任光电测试技术及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先进光电子器件与系统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光纤传感与系统北京实验室主任,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及仪器北京实验室副主任,光电测试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光电信息与仪器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先进光电子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及仪器、医疗机器人、光纤传感与系统、光电精密测量技术与装置。主持国家“863计划”课题、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研发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装备部预先研究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在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与中国工程院、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合作共同主办国际会议5次、国内学术会议8次,多次担任大会共主席、秘书长、组织委员会共主席、程序委员会共主席等重要职务,为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出版专著2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6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80余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

苏中,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学者。目前,担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自动化学院院长,现代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高动态导航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家质检总局全国惯性技术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仿真学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

苏中教授在高动态导航技术领域,围绕惯性器件(加速度计、陀螺)、高动态导航的共性与关键技术及装备需求,探索新机理、新方法,发现新效应、新规律,做出了系统性的、创造性的成果,形成了鲜明的高动态导航技术特色。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与国际(地区)合作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及装备型号/预研等项目40余项。获中国发明专利46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制定国家标准1项,多项成果获得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1/5),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奖2项。

苏中教授坚持立德树人,治学严谨,荣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当选北京市先进工作者。他悉心培养青年人才,培养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得者1名、北京市科技新星3名、北京市委组织部青年拔尖人才2名、中国仿真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形成了一支有创造力、甘于奉献的科研团队。

重点学科带头人

黄民,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机械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现代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高校高精尖學科带头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机械工程教师团队负责人、“机电装备智能监控与信息化”北京市属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带头人、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北京市教学名师、学术创新人才,兼任北京高校机械类专业群专家委员会及教学协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机器人分委会委员。主要从事机电装备智能测控、机器人技术及应用等方面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近2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各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省部级及行业科技奖励6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主编出版著作3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三大检索收录28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

张健,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北京市高水平创新团队(知识管理与智能决策)带头人,兼任全国物品编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北京科技人才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智能决策与大数据应用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任,绿色发展大数据决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市知识管理研究基地副主任,北京市党外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常务理事。

长期致力于知识工程与智能化信息决策技术研究,并应用于居民健康、经济持续、文化科技融合等服务业领域,组织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和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工作。近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服务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科技奖励。

人才培养

学校准确把握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主动对接国家和首都发展战略需求,建设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全国和北京市教育大会精神,每年召开教育教学大会,优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学科为龙头,以高精尖产业需求为导向,推动机械类、仪器类等传统专业改型升级,凝练自动化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等专业优势,主动布局机器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学校共有40个专业,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占比60%,形成工学为主、工管理经文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开展课堂革命,以智能信息技术推动智慧教育,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新形态,加快智慧教室、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建设步伐,助力打造具有信息特色的“金课”。2019年,获批5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市级重点建设一流专业和2个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获批15项北京市重要教学建设项目,获得优秀教学团队、优质课程等奖项,人才培养能力持续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创新创业

学校以制度建设全面推进协同育人改革,构建“五位一体”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广泛开展科教融合、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国际合作,以创新创业课程、科研训练营、“双创”训练营、创新实践项目、学科竞赛、知名专家进实践课堂为手段,依托科研实验室、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创新实践基地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新创业个性化发展空间。形成了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课程教学、训练营、项目实战、团队培育、学科竞赛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的实践开放课程面向“学院路共同体”21所成员校、卓越联盟16所成员校每年开放4门课程,提升联盟高校优质资源共享水平。学校连续七年成功承办华北五省(市、自治区)机器人大赛,90余所高校参加比赛。学生年均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1,100余人次。2019年,学校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再次获得全国总决赛铜奖,自参赛以来共获3项铜奖,市级以上奖励60余项,在北京市属高校中名列前茅。

学生活动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市教育大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坚定理想信念,攀登专业高峰,全面提升素养,追求高尚境界,创造诗画人生”为学生成长导向,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服务学生为根本”的原则,不断优化“六大平台—三个结合—三大载体”的学生工作模式,创新工作方法、路径和载体,强基础、凝特色、树品牌,提升学生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推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让思政工作更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探索实施“典礼思政”,积极探索、系统策划、创新举办“三大典礼”,取得了教育实效。充分发挥共青团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辅助作用和学校党政领导联系学生、了解基层情况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展并组织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和大学生志愿活动,对学生进行前途理想教育、校风学风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

国际交流

近年来,学校紧密结合服务国家总体外交、“一带一路”倡议以及首都“四个中心”建设等,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学校深入推进开放办学,与国(境)外近百所大学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形成了本、硕、博全方位联合培养体系,师生出国(境)交流的规模逐年扩大。学校是“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首批成员,并与25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学校不断加大引智力度,近五年获批国家外专局高端人才引智项目38项,聘请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伊恩·怀特教授等49名海外知名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学和科研。联合英国剑桥大学、清华大学成立“先进光电子器件与系统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先进光电子器件与系统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111计划”。学校设有国际交流学院,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规模和层次不断提升,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国际视野、时代特征”的国际学生教育体系,并获批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

猜你喜欢
北京市学校
只有我一个人在学校是这样吗
学校推介
上学校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