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恬
九岁那年,爸爸要去英国学习半年。妈妈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便让我休学半年同去。我其实并不太明白这将会是怎样的一种经历,只是觉得新奇、激动——我要出国了,可以不用学国内的东西,不用写国内的作業,多好啊!我开心地跟着爸爸办各种手续,日夜盼着那天的到来:去到另一个国家,进入另一所学校,那该会很有趣吧?
期待了很久的日子,在次年春初,乍暖还寒的时节来临了。还记得那天早上,我们起得很早,准备乘高铁去上海,再从上海飞伦敦。爸爸做好早饭,我们一家三口围坐桌前吃着,一切和往常无异,只是略显匆忙。
饭后,妈妈开车送我们去高铁站。上车后,兴奋了几个月的我忽然有些沉默,心情也莫名其妙地紧张起来。我坐在后座,呆呆地望着驾驶座上妈妈的背影,忽然问了一句:“到高铁站要多久?”妈妈说:“至少一个小时吧。”比我预想的要久,我的心情平静了一点。
接下来的车程,我们几乎一路无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路途一点一点地变短,我的心里好像堵着点什么。
高铁站到了,我心中突然一阵恐慌。爸爸赶着去取票,妈妈和我一起把行李搬下车。半年的行囊,大包小包好几个,妈妈吃力地搬着,忙碌的背影不断在我眼前晃动着。她穿着一件宽大的棉袄,与瘦小的身体极不相称。曾经高挑的背影,如今也显得矮小了许多,也许是我长高了吧?但妈妈脑后、鬓边的青丝中已掺杂着许多白发,几缕黑几缕白,扎成一束,略有点散乱。记忆中,妈妈的头发乌黑柔顺,不知何时,已变成这般模样。接下来的半年,我和爸爸都不在家,妈妈又不会做饭,她可怎么办呢?看着妈妈孤寂的背影,我突然觉得,出国,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美好。
妈妈一连搬下了几个行李箱,我连忙上前帮她拿剩下的几个背包,背在自己的肩上,沉甸甸的,略微压抑住我心中的酸楚。
妈妈把我送进了车站,就去找地方停车了。爸爸已取好票,准备带我进站了。我拉住爸爸说:“妈妈去停车了,我们等等她,好不好?”爸爸不忍拒绝我,便陪我在进站口等着。只是等了好一会儿,仍不见妈妈。爸爸说:“算了,走吧,时间有点紧。”便拉着我进站。我不断回头望,忽然看见妈妈的身影出现在门口,连忙拉住爸爸往回跑。此时,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道围栏,我四处找,却找不到出口,只能隔着围栏与妈妈道别。等到妈妈走近,我的眼泪刷地流了下来。妈妈心疼极了,隔着围栏把我拥入怀中。我失声痛哭,泪水里,几多依恋,几多不舍,几多担忧,几多慌乱……
狠下心扭头离开,我不敢再回首看妈妈。我知道,妈妈还在望着我的背影远去,我怕一回头,我们都会忍不住再哭。
我至今仍记得,那天妈妈忙碌的背影。妈妈应该也还记得,我离开时的背影。这背影,写满了离别的酸楚,承载了深沉的爱,更赋予了我生活的信心。
(指导教师 王碧玉)
【评点】
文章以“我”和爸爸出国为线索,重点刻画了妈妈送行时的场面,营造出离别时伤感的氛围,流露出难舍难分的母子深情,大有朱自清《背影》中的感人意味。值得一提的是,文中多处通过对比,增强情感的表现力,比如,开篇得知出国消息时,“我”的期待与兴奋和后文分别即将来临时,“我”的酸楚与不舍形成对比,渲染出依依惜别时的难过;在“我”观察妈妈搬行李时的外貌描写中,将妈妈曾经的高挑身材与乌黑发丝同如今的瘦小背影与白发进行对比,突出妈妈的辛劳与不易,为最后的情感爆发做好预热。
美中不足的是,在朱自清的《背影》中,对父亲翻月台买橘子的细节刻画,堪称全篇的泪点;而本文描写“我”与爸爸在进站口翘首等待妈妈时,若也能对终于出现的妈妈进行细节刻画,便能将文章的情感推向高潮,同时激起读者情感上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