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晓苏

2020-04-20 10:57杨晓梅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华中师范大学讲座文学

时间过得真快,来到华中师范大学已九月有余,我的访学生涯还有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就行将结束了。想到离别不禁有些感伤,短短一年的学习让人意犹未尽。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晓苏老师。对我来说,来这里最大的收获就是——遇见晓苏。

三月的武汉,春回大地,微风拂面。华中师范大学绿树成荫,枝繁叶茂,对于我这个刚从冰天雪地且空气稀薄的青藏高原赶来的西北人来说,这里俨然是令人心旷神怡、心潮澎湃的天然氧吧。访学的任务不算太重,但每天还是早出晚归,不是去上课、听学术讲座、参加教研活动,就是去图书馆看书、查资料、写论文,常常穿梭于食堂、教室、宿舍之间,沉迷于三点一线式的象牙塔生活。一个偶然的机会,也许是机缘巧合,我与晓苏老师不期而遇。记得那天早晨去图书馆的路上,经过综合教育管理楼多功能报告厅时,看到靠马路一侧的玻璃窗大开并一字排开,甚是壮观,我想这里应该有什么活动,出于好奇便往里张望,看到大屏幕上写着:《文学经典的现代阅读》,主讲人:晓苏。果然有学术讲座!我当时并不知道晓苏是何许人也,但出于对文学的喜爱,便当机立断决定去听讲座了。于是急忙转头,绕道疾步走进大楼,穿过正厅来到报告厅。讲座还没开始,但里面人已坐满,而且每张桌子上都有桌签,应该是对号入座。我到后面饶了半圈也没发现一个空余的座位,站着又显得特别突兀,只好无比尴尬地退了出来,却又不舍得离开,便站在门口打算看讲座。八点三十分,主持人进行了一番简明扼要但热情洋溢的开场介绍后,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开始了。不巧的是,这时有人偏偏关了门,我只好透过尚未关严实的门缝 “听”讲座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然而,主讲人娓娓道来的故事讲述,包括对细节的捕捉、对人物的分析、对主题的多角度诠释,深深地吸引着我,带我走进神奇、美妙、诱人的文学殿堂。尤其是他那略带湖北腔的温柔婉转的普通话以及幽默风趣、流畅通达、激情澎湃的言语表达,既让我倍感亲切,又使文学具有了一种别样的美感,变得很有意思,很有情调,很有趣味。我听得很愉悦,很享受,很过瘾,可以用如沐春风、如痴如醉来形容。说到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一位老师。因为就在我耳朵贴着门缝努力听讲座的时候,一位气质优雅的女士从旁边侧室款款走出来,看到我后轻声问我在干什么,我不好意思地说明了情况,她便热情、诚恳并坚定地推开门让我进去听。直到前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才知道这位老师就是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陈雪玲。感谢陈院长让我舒服地聆听了晓苏老师的全程讲座,感受到了经典文学作品带给人的精神享受和情感熏陶,也深切体验到了华中师大作为百年老校博雅厚重的人文积淀和优良的师德风范。

可以说,这场讲座打开了我内心尘封已久的关于文学的美好记忆。一直以来,我比较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喜欢用文学的方式表达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感悟。但自从上大学后,由于所学专业与文学无关,加上工作后的忙碌、纷乱以及生活中的琐碎与芜杂,使得我与文学渐行渐远,已有好多年没有触碰文学作品了。晓苏老师高屋建瓴的文学理论概述和对中国现当代经典文学作品情理交融的深层解读,重新激起了我对文学世界的憧憬与向往。之后我通过上网搜索得知,晓苏不仅是知名作家、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而且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出版了500多万字的小说作品和多本文学理论专著,获奖无数。这让我很惊喜,很意外,原来晓苏就在华师啊!一种莫名的激动涌上心头,我恨不得立刻跑到文学院去见心中的偶像。但静下心来仔细一想,晓苏老师是大作家、大教授,岂是我一个无名小辈想见就能见的?况且即便见到晓苏老师,我说什么呢,有作品交流吗,有问题探讨吗,有熟人假托吗?没有,什么都没有!痛定思痛,我只好理智地掐灭这团熊熊燃烧的心火,抑制了想见晓苏老师的冲动。

然而,人生有时很奇妙,有的事真的可遇不可求!暑假过后,新的学期开始了。有次我陪一位访问学者去文学院抄课表,办公室老师随口问了一句:“想聽谁的课?”我脑子里似乎灵光乍现,突然闪出晓苏,马上脱口而出:“晓苏老师的课!”她俩不约而同地看了我一眼,我才意识到我刚才的举止似乎不够稳重。但由此我也获得了晓苏老师的上课信息,甚是兴奋。第一周便按时去听课,但不知时间不对还是地点不对,没有成功。再打听后又去,第二周还是没有成功。看来好事需多磨,又一次打听之后,便在第三周终于见到了晓苏老师。这是他给博士生上的《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关系研究》课,我是作为旁听生来听课,有点心虚,很忐忑,所以看到晓苏老师走进来,我本能地低下头,但结果还是被老师发现,被问到,仓促中我只得简单如实相告,又恐老师不允许我听课,心里惴惴不安。晓苏老师听完我的介绍,微笑点头,简单交流后开始上课。下课后,老师接着又赶着去给硕士生上课。我当然是紧随其后,不失时机又听了晓苏老师的《写作论》课,收获颇多。后来的交往中,我真切感受到晓苏老师的平实低调、谦虚谨慎、热诚坦荡,对学生宽严相济,待友人宽容随和,以对方为中心,顾忌他人的处境与感受。有次,晓苏老师请他们文学圈内朋友一起吃饭,我有幸被邀请,见到了我谓之“活在我想象中”的诗人、编剧和作家们。尽管被邀请的人相互之间并不熟悉,但由于晓苏老师的质朴平易、善解人意、温和谦让,使大家并不感到拘谨,就餐的气氛相当轻松、活泼。在这种充满人文气息的闲聊中,我突然发现原来搞文学的人并非我想象中的那样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竟然是这般的质朴、纯粹和可爱!一股温情涌上我的心头。我打心里特别感谢晓苏老师,一直想请晓苏老师吃饭,但似乎一直没有机会。终于有一次算是如愿以偿,晓苏忙中偷闲,抽空和我们一起吃了个便饭。这让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我感受到一种久违了的、如父如兄般温暖的感觉。后来我竟然收到晓苏老师发来的信息:“杨老师好!今天让你破费了,十分过意不去。”记得华中师大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曾说过:“古语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当好‘人师。”在我心中,晓苏便是能担起“人师”称号的教师。

晓苏老师作为大学教授,担负着文学专业从本科到博士各个层次学历教育的教学任务。这学期,我跟随晓苏老师听了博士生和硕士生的课,其实我还特别想听他给本科生上的课,但由于课时冲突而未能实现。就我听课的感受来说,晓苏老师上课时表面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处处用心,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 “十分走心”。我在课后整理笔记时发现晓苏老师的每堂课其实都是一场精心准备的专题讲座。讲课内容不必赘述。晓苏老师的讲课风格,让我既惊奇又佩服更感叹,他上课从来不拿讲稿、课件、教材之类的教学文档,但无论是回顾旧知还是讲授新课,无论分析自己的作品还是解读别人的作品,总是一板一眼、胸有成竹、气定神闲,犹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晰、结构完整、思维缜密、逻辑严谨、言之有度。对文学理论的阐述,观点鲜明、条分缕析,不以偏概全;对作家作品的分析,见解独到、剥丝抽茧,不人云亦云。尤其是,对小说细节如潺潺流水般耐人寻味的讲述中,对诗歌意象、意境和意蕴的品评体悟中,以及出口成诵或柔情似水或慷慨激昂的经典诗文吟咏中,可以感受到晓苏老师字字珠玑的语言魅力和排山倒海的教学激情。记得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在称赞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先生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人民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借用毛主席的话,就教学而言,对于大学教授来说讲好一堂课并不难,但每堂课都如晓苏老师这样精心准备、内容扎实、充满激情,恐怕没有多少人。而他那种不着痕迹尽得风流的教学才能也绝非一日之功所练就。就我在这短短几个月的学习和感悟而言,我觉得这源自于华中师范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优良的师德师风的传承。

作为作家,晓苏老师固守学人之精神家园,几十年如一日在文学园地笔耕不辍,当然也硕果累累。他自称是“孤独的写作者”,致力于书写关乎人性的带有寓言化色彩的故事,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对人类精神、情感的深度思考作通俗的播衍。至于晓苏老师的文学创作才华及其成果,我作为一个门外汉尚不足以品评言说,只有不断地学习、感悟和体验,从中汲取更多的文学养料,以提升自己的理解力和领悟力。这学期我阅读了晓苏老师的多篇小说和一些散文作品,就我的阅读感受来说,可以用“于无声处听惊雷”来形容。晓苏老师的作品文风质朴、语言通俗,但意蕴深邃、感情真挚、构思精巧、韵味十足,尤其是对人物内心深处最丰富、最细腻、最隐秘、最复杂的情感世界的探索与挖掘,既给人强烈的审美震撼,又提供了广阔的解读空间。

在我的访学行将结束之时,回首来路,感慨颇深。总之,有缘遇见晓苏老师,是我来华中师范大学访学的最大收获。

(作者介绍:杨晓梅,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华中师范大学讲座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Trait Leadership: Theory and ReviewGao Yafei
Linguistic Interpretation of Internet Catchwords of 2017
These Secret of Success
文学小说
打个盹,记事牢
文学
书法基础讲座(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