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 徐志凤
内容摘要:随着全球化步伐不断迈进,国家间的交流早就不在局限于国家与国家、行业与行业之间的交流。校园网站也成了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是证明大学软、硬实力的重要平台。如今,许多大学官网除了中文,还可以设置成其他语言,如:英语、日语等。目的是方便国内外学子可以通过校园新闻及时了解学校的最新动向,以及相关政策。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来我校读书,同时促进中外文化与学术上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学校各方面的不断进步,逐步提升学校知名度。作为学校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桥梁,学校官网的新闻板块及时更新学校发生的重要新闻,同时注重新闻内容的准确性,严格把控新闻的质量,尤其是新闻译文的质量。译文质量直接影响学校的外宣效果,好的新闻编译甚至可以提升学校的对外形象与声誉。因此,本篇论文以校园网站的中英新闻为例,探讨一下功能对等理论对新闻编译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功能对等 校园新闻 编译 策略
1.功能对等理论的概述
功能对等理论是一个在翻译领域极富盛名的理论,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它的前身是动态对等。奈达曾在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translation一书中明确表示动态对等就是:“译文读者对译文所做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所做出的反应基本一致。(Nida,2001:76)[1]”但后来他认识到动态对等的局限,即形式对等与意义对等并没有高下之分,于是在另一本书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language[2](1986)中将动态对等修改成了功能对等,指在翻译的过程中既保证意义对等,又保证形式的对等。由此形成了一种更加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但由于不同语言与文化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并无绝对的完全对等可言。译者所能做的就是使译文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让译文表述自然,不带翻译腔,努力让译语读者读后的反应同原语读者相同。
2.新闻编译
新闻是社会大众了解社会时事的载体,而编译又是新闻翻译的一个常见方式。新华社高级编辑刘其中在《英汉新闻翻译》中, 对新闻编译[3]的定义是:“新闻编译是通过翻译和编辑的手段,将用原语写成的新闻转化、加工成为译语语言新闻的翻译方法。因为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了新闻翻译的困难。因此编译的方式更能实现读者反应的对等与意义的对等,是一种非常灵活的翻译方式。不同语言背景的人们如果想要更加了解其他国家,主要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阅读将原语新闻进行编译后,变成目标语的新闻。与原来的新闻相比,编译后的新闻保留了原新闻的中心思想与主要信息,以及原新闻的特色,编译后的新闻更适合使用目标语的读者阅读,更加符合译语文化背景与采用更加适当的表达,符合所在传播媒介的相应特点。所以新闻的编译与传统翻译的不同就在于,不仅要译还要编,而且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交织的。新闻编译同时具有新闻文本与翻译文本两方面的特性,重视翻译的目的与目标读者读后的反应以及完成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两种语言功能的对等,不强求刻板的对应,要求最大限度的形式与内容的对等,这一点与新闻编译的要求完全吻合。本篇文章以所在大学官网上汉译英的新闻编译为例, 在对功能对等理论和英语新闻编译的特点做出论述的基础上,在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对新闻编译的策略进行浅显的分析。
3.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新闻编译
一般情况下,新闻编译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即先从原语新闻出发,找准核心信息,同时去除冗余的表述,然后以适当的译语形式进行编辑,突出译语新闻的特性。因此在对原文进行分析与提炼时,第一要注重准确度,其次要注重简洁精炼。突出新闻的几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注重两种语言间文化的转化,还要找准自己的立场,明确自己所写的新闻属于何种类型。如果政治色彩比较浓厚的外宣新闻类,更要保持鲜明的政治立场。同时,注意新闻所具有的客观性的特点,明确自己作为编辑者所站的角度。编译仍然是翻译,编辑者要清楚的了解编与译孰轻孰重。编译的顺序可以按照编辑的习惯有所改变。重要的是保证译文的质量,语言的流畅性,以及是否符合译语的表达方式。接下来就以我在编译校内新闻的翻译实践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为例,分析功能对等理论在新闻编译的过程中具有怎样的指导作用。虽然笔者在分析校园网站新闻英译材料的过程中,发现有些译文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例如,用词错误,标点错误等。但是作为一所外国语院校,学校对外宣以及对外交流的重视程度非常之高,在翻译校园新闻方面,投入了比较大的人力与物力。因此在译文水准上,还是略高于其他院校,因此完全可以将它作为学习分析的材料。
3.1用词准确
新闻是承载信息的平台,而且具有传播的特性。因此在新闻编译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将信息进行完全对等的翻译,这就要求译者将原文充分理解,背景知识也要事先进行调查,确保译文忠实于原文。努力再现中文的表达特色,竭力缩小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解码错误,以求译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一致。
校园新闻中经常出现其他国家的学校名称,还有一些职位名称以及中国特色表达等,在翻译时都需要认真对待。本校经常与日本的院校有一些合作,把比如:联合辦学,互相派遣留学生等。在一则新闻中,就出现了一所日本大学理事长来本校参观。对于“理事长”这个职位的翻译,如果想当然地把它和中国大学的校长划等号,译成“president”,就完全错误了。因为,查了资料后了解到日本的理事长同中国的校长完全不同。中国的学校属于国有制事业单位,而日本包括大学在内的很多教育机构都是由企业或者财阀出资,是盈利性商业机构,所以大学就像企业一样有“理事长”“理事”等等。而日本大学也有校长这个职位,但主要负责学校的一些管理,甚至是挂名的。从职权范围上看,在日本理事长的权利要远远大于校长。而中国基本没有这种说法。因此对于“理事长”的翻译还是应该处理成“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Trustees”,以此实现意义上的对等,让译语读者不会产生疑惑。
3.2句法调整
英语是一种形合的语言,强调成分的完整性,需要一些连接词凸显话语的逻辑。而汉语是意合语言,靠含义驱动,用汉字本身的含义,突出语句、段落甚至篇章的逻辑关系。中文多用短句,不受英文中的主谓结构制约,呈竹节状语言。英文则不同,呈树状结构,需要突出主语。因此在处理中文中常见的无主语句时,一般会采用两种方法,其一是根据原文含义,将主语进行补充;其二是转换句子结构,将原文的主动句,在翻译时改成被动句,这就要求将宾语提前。中文多主动句,而英文中通常主动、被动交叉出现。另外,中文会使用很多动词进行并列,以此让语言更富有动感。而英文重视表达的完整性,需要各个成分各司其位,所以会对一些动词进行转化,变成名词或者介词短语等。这样的差异在新闻编译时也要体现出来。在新闻编译过程中,有时会将中文的短句,依据其逻辑关系,转化成结构复杂的长句。长短句交错也是常见的英文表现形式。还可以在一个句子中表达更多的含义,让结构也更加明晰。
例(1)原文:程思宇凭借丰富的知识储备、出色的语言能力和超强的综合素质,在只招收在读硕士、博士的实习岗位招聘中被破格录取,成功申请成为联合国驻华代表处代表办公室(Directors office)实习生。
译文:By virtue of her rich knowledge reserve, excellent language skills and outstanding overall performance, Cheng Siyu qualified exceptionally as an intern in the Directors office of UN Beijing which opens only to students with masters or doctoral degrees.
这句话在翻译时,对中文松散的逻辑关系进行了梳理,将一些内容转化成从句、短语或形容词的形式。在翻译“在只招收在读硕士、博士的实习岗位招聘中被破格录取,成功申请成为联合国驻华代表处代表办公室(Directors office)实习生。”时,根据句意将前一句处理成定语从句,令英语的表达更具层次感。“凭借……”处理成介词短语“By virtue of……”,令整个表达更加自然流畅。
3.3逻辑调整
因为中西方思维上的差异,中英两种语言在逻辑结构上也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中文新闻一般先综述再分析,英文媒体则倾向于先突出细节再归纳总结,因此在谋划全篇时,可以按照国内受众阅读习惯先因后果娓娓道来, 也可以先突出重点吸引关注,然后再条理清晰的进行解释。新闻的写作方式也会因为媒体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色。例如,高校的门户网站,是大学对外的名片,而且大学这个教育的平台与其他的平台也有本质上的区别。具有引进人才,引入生源,拓展与国外各领域合作以及对外显示该校软实力、硬实力的重要作用。因此校园新闻需要具备相应的特色,一彰显学校实力为重点。译者在编译新闻前需要充分了解新闻所在平台的特点,然后遵循之前网站上发表新闻的框架,构思新闻的编译内容。重点是让编译后的新闻脉络清晰,符合说英语国家的人的阅读习惯,充分的再现原文所传达的信息。
3.4内容删减
在新闻编译的过程中,并不要求译者按照原文一字不落的进行翻译。所谓编译就是编辑与译者身份的合二为一,译者可以对原文本内容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筛选与删除。不仅可以改动词汇、句子、甚至可以删除段落。但这不意味着违背了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并不局限于语言形式上的对等,该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意义、风格以及读者反应,以意义和风格对等为基础, 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一致”(卢晓雯, 2011:1)[4]。因此除了那些基本的新闻要素和逻辑脉络之外, 译者可以根据译文所要达到的效果进行增加或删减。但是要基于一定的原则,所有的删减和改动都是有一定原因的。其一是客观原因,比如版面的限制,平台的限制,传播方向的限制等;其次是主观原因,作为译者也是新闻的编辑,译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原文充分理解后,去除一些一些不必要的评论、描述,在原文反复出现的信息等;其三是考虑到读者的时间成本,在满足传播目的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压缩新闻,让读者在有限的事件中,获取更多的消息。其四是关于立场的问题。对于有关国家主权、国家意识形态的问题上,作为译者始终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对于侵犯国家利益的内容进行删除处理。文化传播没有国界,但是译者有自己的祖国。在编译过程中,唯一要保证的是在进行删减之后,仍能保证内容上的忠实,和译语新闻的简洁与完整。
3.5标题编写
新闻标题是新闻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是新闻与读者之间的桥梁,读者可以通过标题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好的新闻标题犹如画龙点睛,能给新闻增光添彩,获得读者的共鸣。因此在编辑标题时,首先注重语言的简洁程度,注重标题的长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攥写标题的时候,可以尽量省去不太重要的信息,或选择一些灵活又简短的小词。还要注意标题的时态,虽然新闻报道的事件要么是已经发生完了,要么是正在发生。但是在编译标题时还是要使用一般现在时或者现在进行时。不使用过去时的原因是为了突出新闻的时效性和及时性。
例(1)原文:我校学子程思宇成功申请成为联合国驻华代表处代表办公室实习。
译文:Cheng Siyu Lands an Intern Job at the Directors Office of UN Beijing Office.
在這个例子中,如果在翻译时将中文标题中出现的所有信息点都翻译出来,可能会让英文标题过长。在标题所含的信息点并不太重要的情况下,冗长的标题会让读者丧失阅读兴趣,同时也会质疑编辑的文字处理水平。因此在,译者重点突出了“某人获得工作”的结果。因为在接下来的报道中,会介绍了她是来自本校高翻专业的学生,而且既然将她的新闻投放在本校网站上,也从侧面反映了她与学校具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在这里就将“我校学子”这个定语进行了省略。其次在用词上选用了“land”这个词,非常短但是含有“成功获得某职位的”的意思。这样的选词即灵活简短,在含义上又非常的贴合,符合标题选词的要求。标题选用了一般现在时,符合英语新闻标题的表达习惯。
4.结语
笔者通过分析对比学校网站上的新闻及其译文,结合自己的翻译经历,探究了新闻编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将实践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相结合,浅谈新闻编译的一些方法与翻译策略。根据功能对等理论,编译活动并不是一个死板的语言结构上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一个在文化功能和交际功能上对等转换的过程。翻译的难点就在于文化的转化,而新闻编译的难点也是如何处理这些文化差异,准确地再现原语的真实内涵、使目标语读者和受众容易接受这则新闻。翻译的目的是提供方便,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还因为翻译的问题,给译语读者带来了理解上的障碍,造成一些混乱,那么这就是不成功的翻译。奈达的的功能对等理论对新闻编译具有指导意义,重视受众的心理预期,忠实再现原文内涵。当然因为新闻编译本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而笔者能力有限,所以对这个层面的研究也只是皮毛。我们还需要多从其他层面下手,对这个领域的翻译进行全方面的分析,以此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Eugene,Nida.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2]Eugene,Nida.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language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86.
[3]刘其中.英汉新闻翻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卢晓雯.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诗歌翻译[D].天津:天津大学,2011.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