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互联网的崛起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网络空间的道德建设成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当前网络空间道德失范现象及治理困境,有助于加快与完善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构建风清气正、和谐文明、遵法守法的网络空间。
关键词:新时代;网络空间;道德
基金项目:中共吉林省委党校一般项目:“网络舆情发展特点及地方政府治理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2019YB04)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2月6日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网络空间道德建设问题提上日程。当前,中国网民规模已经接近9亿,互联网普及率突破60%。互联网的飞跃式发展改变了人类社会,使人类在资源流动、社会创新、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巨大的进步。与此同时,网络空间的诸多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空间泛娱乐化与低俗化等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盛行,网络空间的道德建设刻不容缓。在数字化浪潮中充分掌握与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网络空间把握舆论的主动脉,规范网络言行、净化网络空间,进而引领与推动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提升,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现实困境
所谓网络空间道德,即指在网络条件下和网络空间中人们网络行为的善恶是非、荣辱美丑的界定与评价规范,其评价方式包括社会舆论、心理信念以及传统习惯。作用在于使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行为趋于规范理性,建立符合群体共同利益的和谐稳定的网络空间,避免网络生活交往的无序与干扰。网络空间受到网络开放性、信息多元性以及隐蔽性的影响,使道德建设面临难点与挑战。
(一)网络开放性导致思想芜杂。开放性作为互联网的基本属性一方面便利公众自由获取及传播多方信息,另一方面也极大降低了传统社会道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约束效能。经过互联网的信息交互功能,不同国家、民族、阶层、利益诉求的网民观点与思想相互交汇与碰撞,多元多样的思想观念充斥在网络空间中,其中必然存在落后、消极、保守等冲击传统社会的价值理念、伦理观念的思想精神。与此同时,在隐蔽的网络空间中,抛开现实身份与舆论规则约束的网民容易出现道德意识的弱化与无底线,发表暴力血腥、冷漠围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情绪失控的宣泄言论,在多元的思想冲击下模糊了道德观念,对网络空间认知不足、自律意识不够,对善恶美丑、是非荣辱等基本道德观念的认知产生偏差,给网络空间的道德建设造成困难。
(二)网络隐蔽性导致监管困难。网络的隐蔽性为网络空间道德失范打开了方便之门,对于网络空间道德失范的监管必须通过技术、行政以及法律手段正本清源。但从技术层面来看,在虚拟的赛博空间中,虚假暴力色情煽动性信息、计算机病毒、网络诈骗等违法违规信息的传播者通常会通过网络工具和技术手段进行隐藏,同时网络信息的发出信息源巨大,爆炸式的传播给网络空间的监管造成技术性难题;而从法律层面上来看,与网络媒体披荆斩棘的发展速度相比,网络空间法制建设特别是立法建设相对欠缺,法律规范与媒介发展脱节导致网络情绪化及恶意煽动、不理智言论屡禁不止,网络暴力、网络审判、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盛行。网络空间的道德建设任重道远。
二、网络空间道德失范具体表现
(一)网络虚假信息滋生蔓延。在传统媒体传播中,普遍存在把关人,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所言,只有符合社会规范与群体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到传播场域中,而在互联网传播中,基于网络传播主体的独特性,在多元主体传播中,把关人角色功能被削弱、程序被简化、身份也更加多元,在弱规范性的环境中,网络空间作为群体信息交流平台不可避免的出现信息良莠不齐,虚假信息泛滥、谣言处处可见,需进行认真甄别与科学分析。其中,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社会科学、娱乐新闻为虚假信息的高发领域,如明星艺人等社会公众人物的隐私生活、八卦新闻、社会热点事件、曲解科学的杜撰捏造等,如私立幼儿园将取消、吃小龙虾会中毒、西蓝花可抗癌、美军承认外星人存在、柑橘蛆虫事件以及各种地震、爆炸事件等等,这些无中生有的谣言哗众取宠,消费热点,弥漫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美国传播学家卡斯·桑斯坦所提出的“信息流瀑”,即相信谣言的人会越来越多、传播及裹挟的态势会越来越强并最终形成集体认知。据2018年、2019年的网络谣言治理报告显示,仅在微信平台中,日均收到谣言举报3万余次,2019年共辟谣17,881次,虚假信息的传播严重干扰和危害网络空间的秩序。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事件中,一些恶意虚假信息往往以敏感身份、特定人群、利益相关者群体等作为习惯性突破口,通过虚假描述或利用特定语言符号凸显等方式来加深公众对敏感信息的认知,激化公众的愤怒情绪,谣言造成网络空间失真甚至谣言倒逼真相的案例不知凡几,扩大了群体的焦虑与激愤情绪并容易形成群体极化。
(二)网络暴力泛滥。互联网的匿名性与去抑制性使网络空间成为网民情感发泄的场域,依赖于媒介技术发展的情绪先行导致网络空间出现超出理性的泄愤行为,充斥大量具有诽谤性、污蔑性等倾向的言论,对他人的名誉、精神等造成损害,形成网络暴力。黑格尔曾说:“公共舆论是人民表达他们意志和意见的无机方式,其中包括一切偶然的意见……在公共舆论中真理和无穷错误直接混杂在一起。”而网络空间舆论的情绪化放大了这一特点,如在一些社会公共事件中网民通过人肉搜索将事件当事人的個人信息公布于网络,或者对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讽刺谩骂、恶意诋毁等,发表超出正常情感表达范畴的言论。作为社会暴力在网络空间的延伸行为,网络暴力破坏了网络空间的文明与秩序,甚至容易形成媒介审判,利用极化的舆论向司法施压,动摇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在涉及明显的行为失范、道德缺失或强弱力量对比的案件中,经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媒介审判现象。情绪宣泄超越了客观理智,甚至出现大量煽动性质的虚假信息。大量的信息为网民形成拟态环境催化民意的愤怒,而汹涌的民意又进一步促使大量信息的产出与传播,公众情绪的激化使司法量刑受到巨大的舆论压力,影响舆论与司法的良性互动。
(三)网络泛娱乐化与低俗化盛行。互联网易成为社会不良情绪、低俗庸俗之风的集散地,出现大量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现象:一是片面追求感官刺激、过度娱乐造成审美趣味下降、粗俗低级的网络用语流行。二是宣扬或炮制有争议性的价值取向,如网络炫富、网红效应、粉丝经济等充斥网络空间。三是在短视频网站以盲目模仿、恶搞低俗以及反映社会不良风气的直播获得经济利益。据共青团中央微博显示,2018年某地两名短视频平台主播公然爬上一辆正在巡逻执勤的警车踩踏并进行直播,最后以寻衅滋事被处以行政拘留。四是针对网络热点焦点公共事件盲目的“起哄”、“注水”或冷漠“围观”,持有不当的心理期待。五是将网络恶搞的矛头指向社会主流文化以及时政敏感地带,甚至出现一些抹黑诋毁、不尊重英雄模范人物和革命英烈的事件,挑战社会良知,消解了群众对革命历史的敬畏。种种现象造成了网络空间的失善、失格,甚至伴随着泛娱乐化与低俗化倾向的盛行,扰乱整个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
(四)网络安全问题频发。网络空间中的虚假广告、虚假宣传与欺诈现象频发,用重复夸张短信帖子、垃圾邮件等网络宣传销售劣质的商品和服务;网络诈骗行为屡禁不止,利用技术手段或情感诱饵诱使他人骗取财物。2019年,全国破获网络诈骗案件高达20万起,购物类、网络传销类、注册实名认证类、奖助学金类、股票推荐类、兼职类等成为网络诈骗的常用手段;网络个人信息泄露严重,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及工具对公民个人基本信息、账户信息、隐私及社会关系等信息进行技术性窃取已经向规模化发展。如某连锁酒店几亿条住户基本信息泄露、某快递企业一千余万条快递数据被窃取,又如在“徐玉玉案”中,被告人即是通过技术手段非法侵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信息平台网站窃取60多万条考生信息。同时,网络空间也存在恐怖、血腥、暴力信息及其他违法信息,如网络博彩、暴力游戏等,对公民特别是青少年人造成恶劣的影响,严重损害其身心健康,造成网络空间的失序,破坏网络空间的文明环境。
三、网络空间道德建设路径
(一)弘扬主旋律,建设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在网络空间做好主流舆论建设,“让科学理论、正确舆论、优秀文化充盈网络空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让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网络舆论引领公众的思想意识;在平台建设中,要强化主流媒体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在芜杂多元的思想中建设思想文化阵地,加强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和政务APP的建设,构建权威的信息发布平台。使其在信息发布、谣言化解、情感动员等方面发挥作用,能够在网络空间中有效引导舆论,进行良性干预,同时要充实并培训一批专业的新媒体人員,内容、方法、人才建设三方发力,有效地在网络空间弘扬主旋律。
(二)提升公众媒介素养,培养网络空间文明自律。《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网上行为主体的文明自律是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的基础。要建立和完善网络行为规范,明确网络是非观念,培育符合互联网发展规律、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网络伦理、网络道德。”要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宣传正确的媒介观,提升网民信息辨识能力、正确信息传播能力、防止网络沉迷,在网络空间保持文明与理性。同时,要强化信息渠道管理能力,打破网络空间中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传递真实、客观的信息,维护与净化网络空间。因此,一方面要加强与意见领袖的积极合作,线上互动、线下沟通,及时回应利益诉求及反映的问题,使其在净化网络空间、引导舆论健康理性发展、有效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方面展现正能量;另一方面要对少数境外势力支持或利用网络泄愤的偏激型意见领袖加强监管,对造谣、诽谤等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理,用法律手段保障网络空间的正确价值取向。
(三)加强法制化建设,营造网络空间道德环境。网络空间道德失范,不仅不利于网络空间主导权的建设,也会通过网络影响现实社会的价值理念与道德观念,影响公众的是非善恶观、荣辱观以及正确的价值取向,甚至会冲击意识形态安全、威胁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定。因此,《纲要》明确要求“要严格依法管网治网,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执法,强化网络综合治理”。习近平也曾经强调要打击网络空间的不良行为与极端信息。与互联网披荆斩棘的发展速度相比,目前互联网空间的法治发展仍然不足,网络空间的法治建设刻不容缓,包括网络实名化准入制、网络言论责任追究制等等。打击网络不良信息、限制网络空间过激行为、打击网络暴力与网络犯罪行为、有效保护网络空间信息安全,以此来规范网络空间环境,做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让网络空间风清气正,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向上、和谐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宋小红.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治理路径探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1).
[2]陈佳丽.当前网络舆论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J].科技传播,2019(12).
[3]蓝江.新时代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刍议[J].思想理论教育,2020(1).
[4]张岩.突发事件中社交媒体的情感动员及风险管控研究[J].行政与法,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