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受访人:石定寰
科技部原秘书长,国务院原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第七、第八届理事长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前任院长钱颖一,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时表示,从经济学原理看,有两类原因,一类叫做“开放”,一类叫做“放开”。作为中国科技尤其是新能源行业突飞猛进的见证者,石定寰现身说法,他认为40年来的能源发展也践行了这两条原则,而这也为新能源发展注入了动力。
从1980年进入国家科委(原)算来,石定寰参与中国能源研究已经整整40年。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间,在北京西边一个普通小区的茶室里,记者见到了科技部原秘书长,国务院原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第七、第八届理事长石定寰。40年来,伴随着新能源一步步的发展壮大,许多往事和人物,他都如数家珍。抚今追昔,鉴往知来,他认为:“中国的能源战略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是与世界同步的,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新能源的发展。改革放开了人才、资源的流动,引入竞争机制,让市场发挥作用;开放则扩大了资本、技术等各要素流动的市场边界。而未来,新能源发展中的矛盾也将在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得到解决。”
体制放开为科技转化带来动力
Q:1980年您调入国家科委(原),亲自参与了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过程。您认为,这其中有哪些体制机制创新?这些改革举措为新能源产业带来哪些启示?
A: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有一句顺口溜: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脑体倒挂”的现象非常普遍。
为了解决科技与经济长期脱节的问题,科学界率先开始改革,一批科技人员从机关大楼里走出来,北京中关村涌现出大量的民营科技公司。当时的民办企业提出“自由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与国有企业完全不同的运行机制,具有很强的超前性。1985年3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其使得大多数科研院所走上了一条面向市场、与经济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随着中关村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诞生,1988年6月,国家科委(原)建立了火炬计划办公室,我有幸成为第一任火炬计划办公室主任。
火炬计划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社会融资、对外开放等市场手段,以市场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的指导性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经过多方奔走和努力,火炬办最终拿到了国家科委(原)划拨的400万元起步经费以及银行的2000万元贷款指标;引入了风险投资;简化了高新区人才出国的手续;争取到“两免三減半”的税收优惠政策……调动了全国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参与。2017年,纳入统计的156家国家高新区全年实现园区生产总值9.52万亿元,设立境外研发机构994家,出口总额占全国货物和服务出口总额的19.2%。
这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一次成功示范,将科研融入到市场经济中,提高了科研人员创业的积极性,华为、联想等一大批知名的高科技企业都是在那个时代诞生的。
由此可以看出,体制创新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新能源产业是新一轮科技变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同样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从而为新能源提供动力,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尤其在建立能源新业态、提高能源系统高质量发展方面,要建立市场配置资源、供需形成价格的现代电力市场体系,推进新能源等综合运用示范工程的建设。
开放与合作是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宝贵经验
Q:为推动新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多年来,您四处奔波,促成国内外的多个能源合作项目。您认为,国际合作为我国新能源发展带来哪些机遇?
A:从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经验看,新能源的壮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欧合作不断深入,贯穿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整个起步阶段。例如,1980年,中、德两国政府合作在北京大兴区义和庄建立了第一个新能源示范村。该项目集中了德国的太阳能发电、太阳能房屋、热能利用、风力发电、沼气等众多技术,让中国了解到能源的综合性利用系统。
作为“七五”攻关重要领域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在起步阶段也得益于技术的引进。我们引入了意大利的技术,在云南和浙江宁波分别生产原料和多晶硅电池,最终带动了我国多晶硅电池的发展。1988年,中欧合作开展“大陈岛互补能源系统项目”。通过该项目的建设,我国开始引进欧洲的大型风电机组技术并开启国产化进程,直到21世纪初,国产风电机组才开始逐渐取代国外产品,占据国内的市场。
除了项目的合作与技术的引进,政策的借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欧美发达国家制定产业政策时都有供需模型做支撑。鉴于此,我国派人去国外学习能源规划的一些先进方式,开始着手做能源统计,计算投入产出比,进行科学分析。1983年,国家科委(原)、计委(原)、经委(原)组织了十多个领域的产业能源政策研究人员,提出了“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十六字方针。这一原则到目前都是适用的。在制定可再生能源法时,同样借鉴了国外诸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
此外,对外交流合作也为中国培养了难得的人才,最明显的是光伏产业。 “世界太阳能之父”—— 澳大利亚马丁· 格林教授指导的学生中,有一大批中国光伏界的精英,包括施正荣、赵建华、张凤鸣、吴岩等,他们为太阳能光伏系统成本的大幅下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市场挑战中发展壮大
Q:体制机制的改革以及对外开放,为中国企业带来了发展契机,同时也面临更大的市场挑战。这些挑战是否也会对中国企业的生存带来危机?
A:市场是一把双刃剑,有机遇,当然也有风险,但“走出去”,直面挑战,也使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提升,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