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如意
摘要:童画是一件与人交流的形象语言,抒发着孩子的情感,表现着孩子对周围一切的认知和初识,然而能说会道,有着天马行空般想象的他们常常无法运用画笔在画纸上展现自己内心勾勒的童话世界。在实践中,我们对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进行了一些探索,以此来改善幼儿想象能力与实践绘画能力之间的差距问题。
关键词:想象;绘画;差距
儿童绘画发展进程是由抽象到象征最后到写实,当老师问“想画什么?”孩子们以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告诉你,老师又问“会画什么?”孩子们面面相觑,实际绘画无从下手,这个是在摒弃传统临摹画,使用以创意和想象为主要内容的绘画活动后遇到的又一难题,在课堂上大班的孩子们对老师提出的绘画主题兴趣浓厚,没有绘画技巧的束搏,仅仅把美术活动看做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课堂上的讨论气氛分外热烈,常常会有孩子突然冒出出人意料的想法,让人忍不住点头称赞,但一进入绘画过程,与刚才的热闹相比作业本上的画面就显得过于“安静”了,教师满耳朵充斥着“我不会”“怎么画呀”的声音,又或者是整组整组的出现类同画面,想象和创意不翼而飞。
童画抒发着孩子的情感,表现着孩子对周围一切的认知和初识,然而这样一种美好的形象语言却无法被如实表达,原因何在呢?在对所带大班进行观察分析后发现:
缺乏在日常生活中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抓不住实物的特点、形态、情趣等,感官认识不够和真实的情感体验的缺乏导致无法在脑子里形成美术印象,如此无从下笔。
其次缺乏技能上的学习和训练。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传统的临摹教育被老师们视如禁忌,训练不能强压在绘画上,但正因为这样我们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把对幼儿美术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也随之放任,在所谓的自由绘画中消失殆尽,导致会想、会说而不会画的场面。
对童画的评价过于单一,导致幼儿退宿胆怯心理不敢自信的绘画,一堂美术课后,老师总是会有针对性的评价部分优秀的幼儿作品,受到表扬的总是不外乎那么几个孩子,构图丰富饱满、用色干净、漂亮固然好,但是这些评判都来自成人的眼光,没有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就给她们贴上了我不如她或他画的好的标签,日积月累的时间里给孩子带来的是一种绘画信心的丧失,导致无法真正把自己所想的大胆的画出来而去不断地模仿评价中认为优秀的幼儿作品。
进入大班的幼儿能用语言来表达内心所勾勒的童话世界,有着丰富的想象,但是我们常常发现很少有幼儿能运用画笔在画纸上独立的展现自己的想像。我们需要的绘画活动并不是一味放任式的涂鸦,也不是以达到多少技能为目标的训练,而是让两者相辅相成。
有针对地缩小两者的差距,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改进了原有的策略:
(一)创情境,增体验,激兴趣。
创设生动的情境并不是由教师一味忙碌的布置,让环境“活”起来,就需要动用幼儿的智慧一起来参与布置,它不需要有多少的精致,也不需要有多大的创意,而是通过让幼儿参与其中,经历观察、构思、想象和落实到行动这样的过程。给幼儿提供自由的绘画空间,引导幼儿走进生活,观察身边的实物及事物,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它。当教室里的某个角落留下孩子自己的笔迹时,我们总会看到这样一幅场景,幼儿很主动的跑到家长面前,自豪的说“这个是我画的,看,多漂亮啊!”成就感让幼儿体会到了绘画的意义和乐趣,绘画更主动了。
(二)选材凸显年龄特点和兴趣。
兴趣是推动幼儿积极主动学习的助燃器,所以抓住兴趣和年龄特点来选材是很有必要的。大班的孩子好动,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有了自己特定的想法和主见,对知识性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他们的绘画想法可能会超越时空,迈越古今,教师要善于记录和挖掘贴近幼儿生活或者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展开想象进行创作。
(三)巧借绘画日记促发展。
《纲要》指出:“幼儿的学习主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基础,建立在生活之上。”美术活动如果仅仅停留在一堂美术课上,那么这样的美术活动是枯燥而乏味的,有许多孩子回家后都喜欢涂涂画画,在问起绘画的内容时,发现很多时候他们记录的就是一日生活中印象最深的事,结合美术课上习得的绘画经验无处可用的实际情况我们想到了开展绘画日记,为幼儿提供一个绘画的平台从生活中的点滴入手,让幼儿用简单的线条记录下一天内有趣的事和物,并在一段时间积累后由教师编成一本讲述孩子自己周围故事的小画册,投放进区角后总能引起很高地关注度,让每一个幼儿感受到自己繪画的价值,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快乐和绘画经验。
(四)巧用多媒体,为想象与现实绘画搭桥架梁。
幼儿是通过声音、色彩来感受周围世界的,借助多媒体可以打开幼儿的感官,接收与主题相关的前期经验,想象不在变的那么空洞而无所依据。例如《奇妙的世界》如何让幼儿幻想出一个奇妙的世界,单一的凭空想象不切实际,在大量的幻灯场景下,在色彩的冲击下,在或激烈或轻缓的音乐声中相信想象变得不在遥远,绘画不会无从下手。多媒体一方面带给我们带来大量信息资源,为幼儿想象画的构思提供了源泉,另一方面又为幼儿创造的美术作品提供了展示空间,是幼儿绘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技术手段。
(五)作品评价过程多元化,让评价富有“童语”色彩。
搭建说“画”平台,解读藏在童画中的童语。画前充分准备让幼儿清楚自己想画什么,需要哪些帮助;画时大胆交流,说出想法,尝试改进;画后敢于分享我画了什么,怎么画的,还想画什么。其次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自评、同伴评价、家长评等,坚持让正面鼓励激励孩子,让评价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2002年9月第2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89.
[2]解春荣.《解读幼儿绘画作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早期教育,2011,第538期,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