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付智
摘要:草原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为草食动物提供饲料,同时在涵养水源、固定流沙、调节气候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价值。但过度的放牧和开垦使得草原出现了沙化、退化的现象,基于此,本文主要以青海草原为例,首先对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探究,然后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以供有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青海草原;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
1 存在的问题
1.1 生態环保意识较弱
当地农牧民群众生态环保意识较弱,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过量放牧,导致草原退化现象越来越严重。青海省靠近黄土高原,气候干旱,草原退化直接导致草原沙化面积逐渐增大,植被覆盖面积逐渐减少,无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光合作用,降水减少,干旱程度增加,导致恶性循环。植物难以生存使得草原无法为养殖工作提供充足的饲料,增加了饲养成本,阻碍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草原环保工作受到牧民阻碍
开展草原生态环保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草原牧区的保护工作与牧民的民俗风情、牧区生产状况息息相关,一旦政府落实草原牧区保护条例,不可避免要对牧民放牧进行一定的限制,以便草原植被正常生长,这就使得许多牧民失去主要的收入来源,并且针对牧民使用草原制定的补偿机制、措施还有待完善,这时牧民对于政府开展的草原环保工作就会出现强烈的抵触心理,为草原生态环保工作的开展带来巨大阻碍。
1.3 草原保护机制缺乏完善性
在实现草原生态恢复以及可持续发展工作中,政府是引导者,需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法律条例来约束相关人员的行为,但是纵观青海省的草原保护机制,草原生态保护条例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这主要是由于草原生态保护是由当地多个部门(农业部、财政部、环保局)等负责,这些部门在草原保护方面并没有制定专项的管理条例,并且各部门在配合时,缺乏紧密性,难以按照我国的要求开展草原保护工作。
2 具体策略
2.1 增强草原生态环保意识
青海草原环保工作需要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所以应该深入农牧区宣传草原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性。在当今时代,可以利用政府官方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电视、广播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向广大农牧民群众进行环保教育,让他们意识到草原环保工作的重要性,这样才能积极地配合当地部门开展草原生态恢复工作。在进行放牧时,要以草原的承载力为基准,以不破坏草原环境为原则,提高草原资源的利用率,使青海省畜牧业的发展在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工作中进行。
2.2 制定健全的牧民补偿机制
当地应该依据草原保护机制对牧民收入的具体影响做出相应的补偿,对补偿条例进行细化,明确“谁来补、补多少、如何补”等补偿要点。补偿通常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要补偿农牧民失去草原的损失,第二部分要补偿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损失。补偿费用具体可以参考《土地管理法》中非耕地农用地(包括草原)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去施行。牧民补偿机制可以确保其基本收入,增强牧民对草原环保工作的配合力度,逐步减轻草原载畜量,然后再利用草原植被的自我恢复功能,使原本受损的生态系统得以恢复。
2.3 完善草原生态保护机制
草原主管部门应该结合青海省的实际情况,如草原退化程度、草原分布类型等,制定与当地相适宜的保护政策,将草原生态保护与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共同提高。并且也要以我国已经制定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对草原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确保草原保护的合法化。当前在生态法制建设上,需要对草原产权进行明确,将其列入到环保范畴,使农牧民在产权的使用时间内,可以对草原进行合理利用。最后要对恶意破坏草原以及不合理开发草原的企业与个人进行严格处罚。处罚时,要确保处罚资金远超于其通过违法手段获得经济效益,使其在法律的权威下,自觉保护草原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