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人生有四大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之所以被称为“大喜”,是因为实现起来难度大,物以稀为贵,导致我们以为那时考个状元好像比登天还难。然而,这是一个大大的误解,因为古代考状元加分项很多。
都说现代是看脸的社会,其实古代考状元也看脸。
大明朝第一次全国考试的时候,草民郭翀轻轻松松答了个笔试第一,就等着面试了。朱元璋看着他的笔试卷子,心潮澎湃,吩咐公公让郭走上殿前。卷面成绩满分的郭翀听到公公喊自己的名字,骄傲地抬起了头。这一抬头,了不得,丑出风格丑出水平的郭翀把朱元璋吓了一跳。没等郭翀开口,朱元璋就给了他三个字:你走开。
之后,太祖走下龙椅让其他考生排排站,一张脸一张脸瞅过去,亲自挑选了颜值担当——吴宗伯,定为当年的新科状元。
除了颜值,老祖宗们还有另一项清奇的加分项目:名字。
清光绪二十九年,正逢慈禧太后七十大寿。考官们发现,考生中有个叫王寿彭的,于是跟捡到宝似的拟定他为状元。他们在慈禧面前说出了理由:他名为王寿彭,寿比彭祖,也祝老佛爺您福如王母三千岁,寿比彭祖八百春。慈禧一开心,就钦点王寿彭为状元。
那颜值不够,名字还土气的话,是不是只能理直气壮地自暴自弃了呢?也不是,实在不行,你可以考了又考,一考再考,凭借击败99%的工龄逆袭而上,获得金榜题名的机会。
为了让更多的复读生感受到皇恩浩荡,北宋特别推出了科举限时特惠:考龄和考试次数达到标准,就能获得特奏名,直接面见皇上,参加殿试。这个就叫“特奏名殿试”,第一名也叫“状元”。只要过了特奏名殿试,就能当官了。这个特奏名殿试的难度,怎么说呢?基本相当于让一个正在学高数的大学生解一个二元方程式。
宋神宗元丰年间,一位七十余岁的老儒,在特奏名殿试中摸着试卷,还没来得及掏出老花镜看题就犯起困。主考官殷切地跑过来点醒他,名字和准考证号写好,答题卡你就随便填填吧。老人家提起笔,洋洋洒洒地写下:臣年老了,看不懂题目,也不想看懂。只愿皇上长命百岁,世界和平。就是这26个字,开启了老人家以一杯茶、一张报纸度过一天的终身制公务员生活。
上面这些科举考试的故事,充满了魔幻主义后现代色彩。实际上,这些只是特例,科举考试大体还是公平的,给了很多读书人机会,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摘自《科教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