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元文化视域下恩施南剧的创作创新路径

2020-04-19 10:01肖文静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多元创新

肖文静

摘要:恩施南剧发端于十七世纪末,是“湖北四大剧种”之一,当地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是个多元文明协同发展的时代,随着人们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和文娱方式的变化,南剧的发展却显得不景气。从剧本、声腔、伴奏和舞台艺术等方面入手探索恩施南剧的传承和创新路径有助于研究土家族真实的民族文化,以期對传统戏剧的产生、发展、传承和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南剧;多元;创新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03-0142-02

恩施南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之一的皮黄系统板腔体中较古老的一个剧种,发端于十七世纪末,于乾隆年间传入恩施,经长时期与恩施地方民间音乐、舞蹈及民俗相结合后逐渐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早年称为“人大戏”或“施南调”,后改称“南戏”或“南剧”,与楚剧、汉剧、天门花鼓并称为“湖北四大剧种”,是当地唯一能在庙台演出的大剧种。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剧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剧本有八百多个,在我国戏曲文化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作为恩施土家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这个多元化协同发展的时代,应该利用自身所代表的民族精神丰富现代生活,成为文化实力的重要推进器。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多元化和现代文明协同发展的时代,现代文明以人为本,尊重与发展人的个性,允许个人存在自由的空间,这些特征带来了人们审美情趣、生活方式和文娱方式的变化,大众的审美方式越来越偏向于娱乐化、通俗化、多元化和时尚化。南剧作为与农根时代的生活环境和传播方式相适应的传统娱乐方式,在工业文明时代,完全无力与新兴的娱乐方式相竞争。喜欢南剧的观众年纪越来越大,年轻一代的观众对反映古代生活的南剧感觉很陌生,产生了很深的隔阂,南剧这一传统的表演形态难以满足当代大众的欣赏趣味了。作为南剧的重要传承基地——恩施来风南剧团和咸丰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已认识到这点,近年来虽然创作了一些影响较大的剧目,燃起了一些南剧复兴的希望,但是和其他地方戏曲的发展,以及整个行业相比,恩施南剧不管从内容还是形式上,整体水平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剧本创作方面

从剧本创作方面看,曹禺大师说过,“繁荣的关键在于创作”。

南剧的剧本创作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强化经典意识

赋予传统南剧剧目新生命和时代元素。传统南剧多取材于民间传奇和历史故事,包括封神、三国、列国、水浒、杨家将、说岳等,主旨是惩恶扬善,弘扬美德,具有特定的时代特点和历史背景,在思想价值、审美观念等方面具有当时的时代精神。在人类社会跨入新纪元的今天,人们对社会、对历史、对生活的认识也是不断变化的,传统南剧故事里的人物和事件和现今观众相去遥远,难以引起共鸣,观众们感到很生疏,甚至看不懂,因此不愿意去欣赏南剧了。南剧的发展不仅要继承传统精华,保护好剧种“本色”,更是要融入现代文明,赋予其新的时代元素。以南剧《女儿寨》改编为例,该剧以地方土司制度统治下的时局更替为历史背景,以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国家统一为主题,获湖北省首届文艺汇演特别贡献奖。该剧在探索舞台表演形式、诠释人物形象方面可谓是一大进步。作品表现了女孩子的智勇双全、刚柔并济、大智大勇、不但有身为女性的特质,还有英武之气,充满了进取精神,这个人物精神的塑造到今天任能引起观众的思索和共鸣。该剧的成功在于对历史故事的改编,抓住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为传统戏曲题材的改编开辟了新领域,题材可以是历史的,但创作理念和立意必须是现代的,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再现经典,适当取舍,挖掘经典中历久弥新的永恒主题,厚重的经典就能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心灵慰藉。

(二)重新创作新时代的剧本

新编现代剧牵涉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是现代的,形式是传统的,表现的是现代的人和事,但又不能失掉“南剧”的味道。恩施来风南剧团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2018年创作演出了《初心》,以因公殉职的来风县翔风镇原党委书记向勤仕先进事迹为题材,讴歌了基层干部甘于奉献、大公无私、清廉勤政的时代精神。该剧作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艺术院团向十九大献礼的十台剧目之一在北京汇报演出,反响良好。该现代剧创作成功的经验在于关注现实题材,弘扬当代社会的主弦律,选取了观众的熟悉的、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生活和人物,表达了新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净化了社会风气、反映了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虽然唱腔、表演动作仍是传统的南剧,但呈现在舞台上的语言与传统文化的隔阂都已消弭,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浓郁,剧情紧促,人物塑造分寸得当,没有简单化、脸谱化,既有一定深度又形象生动,把一个勇于担当和深明大义的书记刻画得淋漓尽致,令观众感动不已。

因此,传统南剧的改编与新编,应立足于社会、立足于观众,顺应与表现现代人的社会心理,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主旨仍要坚持惩恶扬善,弘扬美德,让传统美德贴近现代人的生活,贴近新时代人们的感情,能够及时的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危机与矛盾,要能够引起当代观众的情感共鸣,观众才会叫好,剧目才会叫座。

二、声腔的创作

声腔是戏剧的灵魂,南剧的音乐体裁是板强调体系,“以歌舞演故事”是南剧艺术的基本特征,无论是剧本、舞台表演、还是剧种风格都是和声腔息息相关的,声腔决定着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地域特征,是人物内心、形象塑造和情绪表达的重要载体。传统南剧的声腔是结合了南北上路、昆区和高腔三大唱腔和地方杂腔小调融合形成的。据初略估计,有六个上路,十四个南路,十二个北路,和部分的地方小调,到今天看来,南剧的音乐艺术感染力主要是创造性的吸收了恩施土家族当地的民歌等姐妹艺术的“养分”,是一有效的革新创造。在对待传统南剧的老曲牌声腔的创新上,要尽量保持老板式原有的格式、旋律基础,可以在过门和伴奏上进行润色,或采用伸展扩充、紧缩集中和移调等现代作曲的手法加以突破和创新;在对待现代南剧的声腔创新上,可以考虑打破各唱腔之间的界限,尝试把多种唱腔混合在一起用于分场的演出中,或者创造一些新腔格、新板式用于南剧中。以此为例,创新比较成功的现代南剧《不忘初心》的声腔创作中就融合了山歌、小调的成分,经采访来凤南剧团的团长即本剧的主演刘晓峰的扮演者龚敏了解到,本剧是请现代京剧导游根据演员的各自所长编排的剧本,因此,《不忘初心》的声腔创编中在保留主旋律始终贯穿的过程中,将传统的南剧唱腔的精髓和民歌进行融合,同时还吸收了一些京剧的行腔方式,给人以耳目一些的感觉。其次,《不忘初心》的声腔创新中还改变了上下腔的老唱式,多用板腔体,将传统的十字句和七字句改为了五字句,使唱腔听起来更加简洁明快,符合当代人快节奏的生活,适应当代人的审美,使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当代人更爱听。不光同一种剧种要注重兼并吸收姐妹艺术,不同剧种间的跨界融合吸收也有很多成功案例,央视2019年春节戏曲晚会上多剧种《锁麟囊》《春香传》的唱腔中分别将京剧、豫剧、秦腔和黄梅戏、评剧、越剧完美融合,实现了跨剧种对话,大获好评,为传统剧目的改革创新上扩大了视野,开拓了思维。

三、乐队伴奏方面

传统南剧的伴奏音乐由打击乐、拉弦乐和吹管乐构成,伴奏体制在建国前是由四人担任一件弦乐和三件打击乐的乐队,后来发展到七人担任十五件乐器的乐队,建国之后发展到由八至十二人演奏二十五件乐器的乐队,较大的丰富了南剧乐队的伴奏水平和表现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审美观念的改变,不能否认其中的许多伴奏在创新力度和深度上仍存在着不足之处,听觉上缺乏一种透彻肺腑、耳目一新的感官力量。因此,在形成南剧自身风格特点的同时,必须向当代现进的音乐理念靠拢,科学的运用和声、配器、复调、曲式等现代作曲技术,可以把南剧乐队伴奏推向立体化。

比如,乐队可以采取民族乐器、西洋乐器、电声乐器的各种组合编制;音乐色彩的变化可以表现不同的人物形象,主旋律和副旋律的交叉对比可以表现感情的变化,不同音区、音色、力度的组合变化以及各种配器手法可以展现音乐的立体和宏大,还可以将外来的、新兴的、深受人们喜爱的乐器充实到传统戏曲乐队中,丰富戏曲音乐元素,既是对传统戏曲音乐的改革创新,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如咸丰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创作的《女儿寨》音乐中就创造性的将恩施当地的土家族的乐器扬琴、土家族的地盘子等特色元素,唱腔融入了恩施的山民歌、小調、乐器上加上了土家族扬琴、土家族地盘子等,为作品的成功添上了一抹重彩。

此外,还有很多戏曲节目与西方音乐的合作经典,如2017年由东方娱乐原创出品的全国首档大型戏曲文化类节目《喝彩中华》节目中天津的李亮节表演的《大饼卷一切》,就把传统曲艺与现代流行摇滚乐巧妙地结合起来,即将大三弦、电吉它、爵士鼓等东西方乐器融合在一个节目中;唱词上,在天津传统曲牌中填入全新的唱词,观众在摇滚乐的气氛中感受到了传统戏曲对北方市井生活的歌唱,这种全新的表演形式让相对严肃刻板的戏曲艺术变得活泼生动起来。还有央视2019年春节戏曲晚会以京剧为龙头,荟萃了丰富的地方戏,把戏曲艺术和古典舞、交响乐、阿拉贝拉(无伴奏合唱)等艺术形式结合起来,收到雅俗共赏的良好效果,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不仅适应了不同阶层观众的审美需求,又让传统经典戏曲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

由此可见,为了适应当代多元化的时代需要,为了满足人们已然变化的文化审美需求,戏曲音乐的创新还有很广阔的路可走。

四、舞台艺术方面

传统的南剧演出场所分建国前和建国后两种不同的场所。建国前南剧常演于庙台戏台,俗称“万年台”,表演区限于横排在半米宽的八块台板上,上场踩第一块板进戏,下场踩最后一块板出戏。建国后,主要演出场所是简易剧院和影剧院,在偏僻乡村无剧院的地方也有临时搭台演出的。近几年新南剧的演出场所多是剧院舞台,剧院舞台的布置基本上都是垂幕和“一桌二椅”来凸显空间的灵动性和意境,桌子可以代替山、城、楼等,可以演绎任何空间,舞台的布置虽简练但充分显示了戏剧舞台的写意性。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许多舞台新创意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比如,中央电视台2019年春节戏曲晚会上,运用了4K超高清制作,增强了整台晚会节目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将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亭台楼阁、山川河流、广阔大海等场景都是可以横移和旋转的,五彩斑斓的灯光能够形成云山雾罩的意境,也能够形成艳阳高照的意境,根据剧情的需要还可以用转动的舞台或是升降舞台取代传统的平面舞台,甚至还可以采用现代高科技的“全息影像”的幻影角色对唱、合演等。2017和2018年6月张艺谋导演的《对话·寓言2047》第一、二季分别在国家大剧院开启首轮演出,古琴与激光、碗碗腔与全息投影、机械臂与提线木偶、复州鼓乐与英国现代舞同台演出……

将最古老的文化遗产的和最现代高科技融合一起、将中国传统艺术和外国现代艺术融合在一起,其创意大获好评,被誉为舞台艺术的革命!为传统艺术、传统南剧的舞台新生带来了新的审美维度,由此可见,在保护传统的基础上,用现代多元的科技手段艺术的展示南剧的舞台魅力是一个有意义、有待深入探索的新领域。

恩施南剧是湖北省地方四大剧种之一,具有剧种、题材、民族等三大优势,是古老而又面向未来的艺术,对其深入挖掘是有着深厚的基础。对恩施南剧的创新要建立在对艺术规律的正确认识上的观念的创新,保存其个性特性,扬长避短、要顺应时代要求,在尊重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回归南剧的艺术本体之上,既要结合作品内容探索艺术形式,找到最适合内容和人物的特定艺术表现形式,又要发挥南剧的个性和风格,勇于继承传统戏、改革传统戏、创作新编历史剧、现代剧,使南剧的创新和传承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南剧这门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是每位音乐工作者当仁不让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朱永山,高山峡谷荡正气一评大型现代南剧《拼命书记》[J].大舞台,2017 (02).

[2]张骥.恩施土家族南剧文化的审美意蕴与未来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7 (01).

[3]谌姗,民俗学视野下的恩施南剧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5(10).

[4]何流,敏越.鄂西土家族南剧的际遇与保护琐谈[J].戏剧之家,2006(04).

[5]刘绍华,储永光,覃维强.南剧音乐在探索中创新——恩施南剧音乐继承与创新上的探索之分析[J].民族大家庭,2009 (03).

[6]王丹.民俗学视野下的恩施南剧研究[D].桂林:广西大学,2013.

[7]易婷,土家族南剧当代传承研究一以咸丰县为调查对象[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4.

[8]曾洁.鄂西南剧南、北路唱腔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9]卢海晏.南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基金项目:本文是湖北民族大学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成果,项目编号:s201910517056。

猜你喜欢
多元创新
数学作业多元评价促学生发展